2025年的一组数字扎眼:中国5G基站总量突破300万,“一带一路”合作网络覆盖150多个国家,海上多航母编队常态化巡航。同时,哈佛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却在2023年博鳌论坛抛出“澶渊之盟”式的类比,暗示中美或可“以利换稳”。问题来了:在全球供应链你中有我、技术竞赛你追我赶的时代,真的有人指望用“交点好处”就能买来大国关系的长治久安?
一边是“历史借鉴派”主张以宋辽“澶渊之盟”为镜,主打一个止战求稳;另一边是“现实主义派”强调中国的综合实力和产业韧性已今非昔比,绝不接受任何变相“纳贡”的框架。争议点很直接:要稳,还是要等价的稳;用让步换和平,还是靠实力换对话。更扎心的是,艾利森没说“纳贡”二字,但意思被许多人读得明明白白。可这段历史真能复制到今天?宋朝当年的那笔账究竟换来了什么,又让出了什么,和当下的中国有什么可比性?先按下不表。
先把历史摊开说。1004年,辽军南下,宋军在澶州迎敌,前线传来局部捷报,但主和声音占上风,双方很快议定停兵换物资的协议。此后多年边境相对安静,但宋朝要年年“掏腰包”,财政压力不小,军备也被拖住手脚。有人说,这是“花钱买时间”;也有人说,这是“削弱了骨头的劲儿”。
把镜头拉回到当下。艾利森早在2017年就用“修昔底德陷阱”提醒新旧大国容易擦枪走火,2019年在博鳌也提过历史借鉴。2023年3月29日,他再提宋辽故事,背景是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关税壁垒加码。支持者认为,拿古例提醒风险有益;反对者则指出,中美不是边疆纠纷,而是深度缠绕的全球竞合,类比容易跑偏。
普通人的感受最真实:外贸老板盯着订单,关心的是能不能稳住市场;工程师想的是芯片、材料、发动机能不能自研突破;年轻人关心新能源车和通信网络还能不能继续领跑。对他们来说,“讲和”这两个字,不该和“低头”划等号。
表面看,2023到2024年间,双方并没有走向失控。高层沟通有了,航线照旧飞,资本市场也没有大起大落,似乎进入了一段“假性平静”。一些舆论出现了温和声音:先稳住大盘,现实一点,必要时做些“技术性妥协”,避开硬碰硬。对比历史,他们搬出一个逻辑:宋辽议和后边境百年少大战,难道不值得?
反方提醒细节:宋朝的平静不是白来的,是年年固定“出血”;更关键的是,军备投入被长期压制,战略主动被一点点交出去。历史的“平”,像一潭水面,不起浪,但下面的暗流在改道。把这个镜像照到今天,情况更复杂。2024年,美国的关税和技术清单并没有显著撤回,先进制造设备、关键软件的限制不断升级;欧洲虽说强调“去风险”,实操上也在紧盯供应链安全;产业链上游卡点没有立刻松动。市场不“炸”,不代表压力在消散。
与此同时,中国选择了另一条路:一头抓内需和产业自主,一头做多元市场和规则型开放。新能源车、光伏、动力电池的全球份额继续走高,海军装备从改造型转向全国产设计,发动机、材料科学以迭代方式推进。有人质疑,这条路慢;也有人回说,慢是表面,底层能力才是长久的安全垫。低潮的“稳”,不是和谈的稳,而是咬牙练功的稳。
转折点来得并不喧闹,却很实在。到2025年,几件事串起来看,答案清晰了:
- 海上力量:多航母编队开始常态部署,山东舰、辽宁舰的远海巡航范围更广,出动率和编队协同体验拉满;从滑跃到电磁弹射,舰载机起飞效率的提升是实打实的,背后是材料、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全链路进步。
- 新基建:5G基站累计超过300万个,带动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不再只是“看手机更快”,而是车间、港口、矿山都能接入。
- 经贸布局:“一带一路”合作网络覆盖150多个国家,货通人畅,项目更多是产业协作和规则对接,和宋朝靠岁币买静不同,是把蛋糕做大,让风险分散。
- 产业竞争:出口结构里高技术占比提升,新能源三件套在海外打出品牌,供应链韧性更强。
这时再回看那句“以利换稳”,你会发现关键已反转:不是“让”,而是“能”。能做出东西,能补上短板,能拓展市场,谈判桌上的分贝自然更平。2025年6月至7月,多家媒体把艾利森提法再拿出来讨论,有声音直言这是学术外衣下的政策施压。但舆论的焦点也在变化:与其争“有没有纳贡的意思”,不如看“有没有自我约束的陷阱”。前文埋下的伏笔——“平静的代价到底是多少”——在这里收束:靠让步换的稳,账越滚越大;靠能力换的稳,越稳越值钱。
风浪过后,海面又平。2025年中美保持沟通,一些议题出现技术性进展,个别领域甚至有小范围互释。但别被表象迷了眼。隐藏的更大挑战是,全球技术准入门槛还在抬高,个别核心设备依旧卡脖子,第三方国家在二选一的压力下摇摆,项目融资成本上升。一道新的障碍是规则碎片化:不同市场的标准各走各的路,企业的合规成本直线上升,这不是一两轮会谈能解决的。
分歧也在加深。美国国内政治周期叠加产业保护诉求,鹰派话语还会反复上台;欧洲强调“去风险”,对中国产能的争议没停;一些新兴市场担心被卷入大国博弈,签协议前更谨慎。国内讨论同样热烈:一派主张更快自主可控,把关键技术链条再压一压;另一派强调继续高水平开放,要用国际合作倒逼升级。两种声音都不假,但节奏和优先级的争论,让协同变复杂。
所以,这是第二低潮:表面缓和,底下更难;路没有堵死,但岔路口更多。和解看似在望,现实却告诉你,真正的稳定从不是别人给的,是你自己“长在身上的肌肉”。
有人说,艾利森想法很巧,借古说今省去大段论证,顺手还能劝和。可问题摆在桌面上:让中国“做点让渡”来换美国“少点施压”,这不是把互利共赢换成有上有下?文章里的最大矛盾也在这儿:一方面承认今天的中国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又把解决方案退回到千年前的“出点物资买安宁”。这种“聪明”的建议听上去像褒奖,意思却是把中国放回“次要位”。这份“好意”,夸不出口。
真要照“澶渊之盟”的路子走,掏点“岁币”就能换一百年太平,是不是所有国家都该照抄?一方说现实点,少受点罪先把事稳住;另一方说底线在那儿,退一步就会被逼着退十步。你更认可哪种路径?是“买平静”,还是“凭实力争平等”?欢迎说说你的判断和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