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站在新德里的演讲台上,手臂挥舞,声音洪亮:“21世纪将是印度的世纪!”台下掌声雷动。这一幕何其熟悉——六十多年前,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在同样的位置上,用同样的激情宣告:印度要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他们说的是一样的话“有声有色的大国”!
时间流转至2025年,当莫迪高喊“印度迈向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时,他兜售的“印度梦”,骨子里仍是尼赫鲁的老蓝图。
尼赫鲁为印度植入的“大国基因”从未改变。他梦想印度雄踞南亚,虎视印度洋,甚至将影响力投射到全球。这个愿景深深刻入印度国家的骨髓。
莫迪上台后每句豪言壮语——“把21世纪变成印度的世纪”——都在复刻尼赫鲁的精神遗产。当莫迪宣布印度国防产量“超过12.5亿卢比”,打造“三位一体核威慑力量”时,他延续的正是尼赫鲁“军事立国”的基因:核潜艇被视为大国标配,军事实力被等同于国际尊重。
经济策略上,莫迪看似挥刀斩断过去,实则换汤不换药。2015年他高调废除存在65年的“国家计委”,成立“转型委员会”,宣称要终结尼赫鲁效仿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翻开“转型委员会”的规划文件——《三年行动计划》《七年战略规划》《十五年远景文件》——其本质仍是中央主导的长期计划。
尼赫鲁时代“五年计划”的幽灵,在新名称下继续徘徊。更讽刺的是,尼赫鲁计划经济的致命缺陷——官僚垄断、效率低下、脱离实际——在莫迪治下依然顽固。莫迪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时就饱受“国家计委”僵化指令之苦,如今他主政全国,却未能根除这一痼疾。
莫迪的“印度制造”口号响彻全球,被西方媒体誉为“中国式振兴计划”。然而到了2025年,真相浮出水面:制造业占GDP比重不升反降,从15%跌至14%,青年失业率高企。
国大党领袖拉胡尔·甘地一针见血:“印度组装,印度进口,但我们不生产。中国从中获利。”莫迪的经济民族主义与尼赫鲁的“自给自足”本质相通,都试图用政治意志扭曲经济规律。
结果?印度《印度时报》直言:“复制中国政策?印度不是中国!”土地征用难、电力成本高、基础设施差,印度根本不具备中国的发展条件。
外交场上,莫迪的“走钢丝术”与尼赫鲁的“不结盟”遥相呼应。尼赫鲁在冷战美苏间寻求平衡,拒绝选边站队;莫迪则在2025年的中美俄博弈中长袖善舞。
他一面与美日澳组成“四方安全对话”制衡中国,一面狂购俄罗斯打折原油(占原油进口量40%),赚取巨额差价。
当特朗普今年7月威胁对买俄油国家征收100%关税时,莫迪瞬间暴露了尼赫鲁式困境:依赖大国终受制于人。
于是我们看到戏剧性一幕——印度外长苏杰生紧急访华,表态“不寻求冲突”,急切维护边境稳定,这与尼赫鲁在美苏压力下的摇摆何其相似。
触目惊心的历史轮回发生在对华关系上。莫迪常将1962年中印战争惨败归咎于尼赫鲁的“灾难性失误”,以此攻击政敌。
但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中20名印度士兵丧生,却暴露了莫迪自己的致命误判:他以为亲近美国能压制中国,结果美国政策反复(特朗普“对等关税”重创印度贸易),而中国更强硬反击。
尼赫鲁因误判中国底线引发战争;莫迪因误判美国可靠性激化冲突。亚洲时报直言:“尼赫鲁的幽灵仍困扰着莫迪政府。”这种轮回甚至体现在数据上:2024年中印贸易额高达1384亿美元,中国对印出口占据压倒性优势(1204.81亿美元)——经济捆绑之深恰似当年尼赫鲁时代的地缘纠缠。
莫迪的“印度梦”实为尼赫鲁“大国梦”的豪华升级版,内核却是一脉相承的焦虑:不甘平凡,渴望被世界仰望。
尼赫鲁失败了,因他空有理想却无改革魄力,计划经济沦为官僚玩物;莫迪看似大刀阔斧,却同样困在历史阴影中——他的“自力更生”口号在2025年仍难掩制造业颓势,他的军事豪言掩盖不了国防供应链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即便他竭力“脱钩”)。
印度如同一艘始终沿着旧航道行驶的巨轮,尼赫鲁是它的首任船长,莫迪则试图更换引擎,却未改变航向。
当莫迪宣称“印度正迅速迈向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时,他仿佛忘了,尼赫鲁也曾坚信印度能赶超中国。而2025年的现实是:中印GDP差距已从2014年的8万亿美元扩大到令人绝望的规模。
14亿印度人的命运,依然被锁在60年前设定的轨道上。莫迪的新瓶里,装的仍是尼赫鲁的旧酒,滋味如何?历史早已给出答案——若不打破思维枷锁,再响亮的“大国”口号,也终将是镜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