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6日夜晚,一辆失控的黑色轿车在河北一所高校校园内疯狂冲撞,现场两名女生被撞飞。其中一位年轻的生命当场凋零。这个画面让无数人揪心,却更让人坐不住的,是肇事者随口甩出的一句:“我爸是李刚!”一句话,比撞击更刺耳。是谁给了他底气敢如此嚣张?出了事,他爸真的就能让一切烟消云散吗?这个案件,远不止一场车祸那么简单。今天,这个故事背后的真相,值得所有中国人静心咀嚼。
“我爸是李刚!”这五个字从22岁的李启铭嘴里蹦出来,像一记响亮的巴掌,狠狠打在了所有人脸上。有人说这是无知者的自信,也有人说这是权力的遮羞布。一边是万千普通学生在校园中自由奔跑的美好画面,一边是权力之子的自我膨胀——到底是谁在背后助推了这场悲剧?围观的人群愤怒地咒骂,网络上的议论更是一波接一波。可真相真的就像看上去那么无力吗?这件事背后是否还有更多我们不知道的猫腻?
事情甩出来后,舆论就像被丢进火锅的油渣,瞬间炸开了。大家先不说别的,就冲“我爸是李刚”这句话,谁不心头一紧?有的网友说,这是“官二代”横行的缩影;有的家长叹气,本来咱们教孩子:出门在外要讲理,现在倒好,权力成了免死金牌。转头再看死者家属,一个满怀希望的孩子就这么没了,谁来为这个家庭负责?受害者的同学也愤愤不平:“谁家没孩子?给了你权力难道就能伤天害理?”可也有人悄悄说,这种案子最后能有个公道结果吗?
就在大家以为“官二代”吃了官司也不过挠痒痒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消息来了:李启铭被判六年有期徒刑。对于当时类似案件,这样的判罚可不多见。一时间,网络炸锅了。有人说,舆论的力量终于让法治出了头,有人说受害人家属出具谅解书可能是权宜之计。更有人扒出,李刚事后公开表示断绝父子关系。这不就是彻底颠覆了“有爹就没事”的认知?表面看是罪有应得,实际上也是全民压力和制度较量的结果。大家恍然大悟:这不只是情感宣泄,更是一次社会治理的深度碰撞。
事情判了,风头过去了,日子却没真正恢复平静。李启铭蹲了六年牢,出来后发现自己已与世界脱节。曾经养尊处优,如今净身出户,连饭碗都成问题。他父亲李刚不仅断绝了关系,还成了反面教材。可受害者的家庭呢,他们开始新的生活了吗?有人感慨,这种案子里,没有真正的赢家。更让人担心的是,尽管李启铭被绳之以法,背后的“权力遮羞布”真的撕破了吗?有些网友言辞犀利:“今后再有‘我爸是XX',能不能都一视同仁?”分歧没有消弭,和解依然遥远。
你要是站在李启铭的角度想想,也挺冤的。他不过是照搬了身边大人的示范:有点关系,上头有人,手底下就敢肆无忌惮。是不是有些人以为,家里有点势力,孩子在外面做什么都能擦屁股?李刚道歉哭得那叫一个卖力,可当初撒手做“甩手掌柜”,怎么不早一点想想后果?这案子似乎该大快人心,但看深一点,却多少有点讽刺。舆论一阵激烈,媒体一句句揭露,舆情压力下终于法办了李启铭,好像“人民的正义”胜利了。可细琢磨,最后不还是家属签了谅解书,李家用金钱弥补了裂缝,大家表面释怀,实际心里谁都没输没赢?说到底,打着法律和公平旗号的现实面前,谁又真的较过真?
说到底,“我爸是李刚”成了10年代中国人人皆知的网络梗,读来让人生气,更让人无力。有人说这是个案,是极端例子;也有人说这其实是很多地方的真实写照。法律面前,真的能人人平等吗?要是真平等,怎么还有那么多“关系社会”的事?你觉得,如果李启铭不是李刚的儿子,这场轰动全国的校园悲剧,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谁家没点关系”这碗水,到底怎么才能端平?欢迎下方留言,咱们唠唠,法律和关系,到底谁更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