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在抚顺的大街小巷,身边的老邻居总爱聊起这几年城市的新变化。有人感慨厂区的烟囱少了,有人说家门口多了绿道和公园,还有人关心自家楼下那台老电梯啥时候能换新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都藏着咱们普通人对美好生活最直接的期待。2025年,抚顺市围绕“十四五”规划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实做了不少让百姓有感的小动作,也折射出一座老工业城市转型背后的用心。
产业升级带来的新希望
我身边不少亲戚都是石化、钢铁厂出来的人,以前总担心这些行业没落后大家日子难过。现在听说抚顺石化投入60亿元搞炼化一体化,还把乙烯装置扩能到100万吨一年,不仅降低了能耗,还引进高端催化剂企业,让传统工厂变得更绿色、更智能。这种变化,不只是领导开会时讲的大道理,对我们来说,就是工作机会稳当点、空气清新点。
再比如煤矸石综合利用基地,把原来堆积如山的废弃物变成陶粒建材,一年消纳200万吨废料,这不仅是环境治理,也是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路子。我看见东洲区那些黑乎乎的矿坑慢慢披上绿衣裳,心里头也觉得踏实。
生态修复让生活更安心
过去提起采煤沉陷区,大伙都怕自家房子哪天塌下去。今年西露天矿搞综合治理,不光回填矿坑还加固边坡,说要建个“矿坑生态公园”,配套光伏发电项目。我想,以后孩子们放学不只能在水泥地上踢球,还能在绿色公园里撒欢儿。
还有浑河流域整治,从前夏天下大雨就担心水漫街,现在滨水绿道修起来、水生植物种起来,据说水质提升到了Ⅳ类标准。城区燃煤锅炉淘汰干净,用上清洁能源供暖,每到冬天再也不用闻呛人的烟味,这种改变真的是看得见摸得着。
交通优化与民生改善悄然发生
以前从抚顺去沈阳,总觉得远,现在沈白高铁通车,一小时就到长白山旅游,比坐大巴省事多了。而且南环公路扩建以后,大货车不堵市中心,我们骑电动车上下班安全多了。这些交通上的细节改进,其实就是为咱们平常人的出行便利考虑。
至于棚户区改造、新安置房建设,还有51个老旧小区即将翻新,我隔壁大妈天天念叨:“住了一辈子的破楼,今年终于盼来了新窗户和保温层。”第一批70部旧电梯已经换好,她上下楼再也不用提心吊胆。有时候幸福真的很简单,就是推开门的一刻脚步轻松一点罢了。
文旅融合激活本地特色
雷锋纪念馆扩建、赫图阿拉城遗址保护,都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人有更多地方可以带娃参观学习。本地冰雪经济发展起来,热高乐园新增滑雪场、大伙房水库冬捕节热闹非凡。不用跑远,就能体验冰钓、滑雪这样的乐趣,也算是给北方冬天添了一份色彩吧!
乡村振兴扎根田间地头
别以为只有城里才有变化,新宾县林下经济、电商物流体系逐渐完善,让山里的榛子、中药材卖出了名气;农村道路硬化、自来水普及、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看似平常,却真正改善着农民兄弟姐妹们每天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小日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振兴”。
政策推动中的现实温度与建议思考
国家层面早已提出要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国发〔2023〕7号)明确要求支持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并强调加强基础设施补短板。从实际执行来看,各项工程确实紧贴民需,但我还是希望未来能够更多关注社区微更新,比如增设便民菜市场、小广场等公共空间。同时,希望相关部门持续跟踪工程质量,让惠民项目真正落到细处,经得起时间检验。此外,在吸引年轻人才返乡创业方面,可以出台更多配套扶持政策,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源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成为家乡发展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觉得这些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带来的改变,是不是正好契合你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期待?如果你的社区也迎来了类似改造,你会选择留下还是继续外出打拼?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收集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