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28号那天,加勒比地区也没能幸免于难,五级飓风“梅丽莎”直奔牙买加西南海岸而去。
这次飓风足够猛,持续风速能达到每小时295公里,与大西洋飓风登陆的最高纪录持平,也算是牙买加174年来遇到的最强一股风了。
飓风刚一登陆,牙买加的局势就变得越来越不受控制了。
到10月31号,卫生部长克里斯托弗·塔夫顿召开紧急会议的时候,已经确认有19个人丧生了。
他说的一句话更让人揪心:那些偏远的山区和海边村庄,路断了,信号也没了,根本没人能进去,实际的死亡数字可能还会更高。
最让人揪心的是当地的医院,西部几家都被飓风整得不成样子,屋顶全被掀飞,设备泡在水里,墙都塌了。原本医疗资源就紧缺,现在一下子变成了“断链”状态,基本上没办法提供正常的救治。
圣伊丽莎白省的首府布莱克河遭灾特别惨,九成房子的屋顶都没了,医院更别说了,根本没办法接诊,后来变成了第一家野战医院的驻地。
牙买加的医疗基础本来就不怎么牢靠,每一千个人只有1.2个医生,比世界平均水平还要少一些。
现在医院一摧毁,偏远地方的人要想看病,得跑好几小时才能到临时的救助站,这根本不是看病,简直像是在“闯关”。
不仅牙买加过得不好,邻近的海地日子更是难熬。
民防部门在10月31号提供的数据中提到,飓风引发的暴雨和洪水已夺走31条人命,还有21人下落不明。
就说西南部的小戈阿沃镇吧,这地方就有20条人命丧失,其中还包括10个孩子。
目前有1.58万人没有固定住处,只能挤在临时避难所里待着。
原本希望救援能尽快赶上,但海地这段时间一直乱成一锅粥,基础设施又不好,救援物资根本没法送进去。
比如太子港西南68公里的小戈韦镇,这地方啊,全镇七成的房子都淹在水里,只有一个卫生所,药都被水泡了,只能应付一些小伤的小问题。
更令人惦记的是,海地差不多一半的人喝不上干净水,这次洪水一来,又把水源给污染了,可能会引发霍乱。你知道吧,2010年地震之后,海地因霍乱死了将近一万条命。
古巴那边,虽然飓风一登陆变成三级的时候有点减弱,不过也没能完全躲过它带来的影响。
东部六个省紧急撤离了73.5万群众,这可算是古巴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大规模疏散行动。
原本想着尽量减少损失进行疏散,但东部的农业地带还是遭了不少重创,2.3万公顷的香蕉园和甘蔗园全都毁掉了。当地人靠这些养活自己,这下收入肯定得大打折扣。
断电断水加物资缺,加勒比民众的灾后日子不好过
飓风已经过去了,可是接下来清理残局的活才刚刚开始做。
到了10月31号,牙买加还有超过六成的地区还没有通电,差不多一半的供水系统也还不能正常运转。
没办法,只能用直升机在空中飞着,把食品和饮用水往下丢。
这种“空投救援”看着挺着急的,但实际上根本顾不上所有人的需要,大家还是得节省着用每一滴水、每一口吃的。
牙买加的电力公司后来派出300人去抢修,首先把医院和避难所的电力恢复了。
原本想着11月头能好点,结果到11月5号,首都金斯敦大概恢复了八成的供电,至于西部的重灾区,才刚有三成区域通上了电。
供水那块儿也是差不多情况,牙买加的管子用的都快30年了,早就该换掉了。飓风一来一折腾,结果破了23处,修的话还得等进口管材,弄得供水恢复得更慢了。
还算幸运,国际社会没闲着,在重灾区准备建几家临时医院,第一家已经在11月1号送过去了。
原本打算当天就开始架设,但后来发现布莱克河那边有些路被山体滑坡堵了,设备只好用直升机一批一批地吊过去,结果搭建的时间比预想的晚了一天。
这座野战医院挺牛的,配备了完整的手术室和急诊设备,还有来自国际医疗团队的支援,25个人里面有急诊、骨科、儿科的医生,大部分都来自西班牙的无国界医生组织。
WHO也协调了西班牙、加拿大、印度的援助,这会儿金斯敦国际机场已经接收了13架次的救援货机。加拿大送来的物资里,光抗生素就有2万份,还有500套手术器械,挺给力的。
联合国方面也开启了区域应急响应方案,主要是保障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和控制传染病。
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向牙买加、海地捐了12万瓶净水片,每一瓶能处理一定的水量,大致足够满足6万人一周的安全用水需求。
这些援助虽然暂时缓了燃眉之急,但也揭露了一个难题:加勒比这些小国,自己应对灾难的本事实在太有限,一旦遇到麻烦,只能指望别人伸援手。
飓风变多不是巧合?气候危机给加勒比敲了警钟
这次“梅丽莎”闹得挺大,不少人都在想:是不是越来越多类似的极端天气了?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告诉咱们答案了:随着大西洋海水温度上升,这种强烈的飓风登陆的可能性,比工业化之前多出了四倍。
看了这个数字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毕竟现在全球气温升得越来越快,加勒比地区本身就位于飓风频繁经过的路径上,自然也是首当其冲。
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中还提到一个事儿:从1980年到2020年,大西洋飓风的发生区域海水表面温度平均涨了0.5℃。
别觉得这0.5℃小事,海水温度每升高0.1℃,飓风可能带来的破坏力就能多出2%。
就拿2023年来说,大西洋飓风季一共出现了20个命名风暴,其中7个变成了飓风,比起1991年到2020年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一些,以前平均大概是14.4个命名风暴和6.2个飓风。
看得出来,将来加勒比地区遇到强飓风的次数估计只会增多,不会减少。
更令人头疼的是,加勒比好多国家都是低海拔的岛屿,比如牙买加的平均海拔才290米。
这几年全球海平面一直在升高,过去一百年差不多涨了20厘米,再加上飓风带来的风暴潮,受灾的范围会变得更加广泛。
很明显,仅靠短暂的救援措施可不行,还得建立一个长久的防灾减灾体系才靠谱。
实际上,根据加勒比共同体在2022年推出的《区域防灾减灾战略》来看,这个地方只有大约三成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飓风早期预警体系。虽然牙买加有一些预警措施,但农村那边的预警信息传达覆盖率才堪堪58%。
更让人头疼的是,大部分国家用于防灾的投入还不到GDP的1%,要修防洪工程、改建抗风房屋,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
这次“梅丽莎”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那些小岛国在气候危机前的脆弱与无助。
短时间内,国际救援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忙恢复一些秩序,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国家还得靠自己硬起来。比如牙买加打算在未来五年,把学校和医院的抗风标准从“抗三级飓风”提高到“四级”,海地也在小戈阿沃镇试点“社区应急响应队”,教居民们怎么逃生、怎么自救。
其实,这还远远不够,国际社会也得伸把手,比如多出点资金,帮忙打造更坚固的基础设施。
归根到底,“梅丽莎”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灾祸,更是个警钟。
气候变迁不会暂时停下来,要是眼下不赶紧建立起完整的防灾系统,下次遇到强烈的飓风,加勒比地区的遭灾可能会更严重。
毫无疑问,无论是这些小国自身,还是国际社会,都得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否则等下一次灾难降临,可能连弥补的机会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