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如今,从呼和浩特市“村居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的落地见效,到四川青神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模式的全域推广,减负赋能的政策春风正为基层注入了强劲动能。扎根乡土的基层工作者既是政策落地的“执行者”、群众诉求的“倾听者”,更是基层治理的“主力军”。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与其坐等政策“输血”,不如主动练就“造血”本领。唯有以“三心”践“三行”,才能在基层沃土上种出群众满意的“幸福果”。 以“走心”换“真心”,做群众的“贴心人”。群众的急难愁盼,从来不在报表里,而在田间地头的脚步声中。基层工作者要放下“办公室思维”,主动把办公桌搬到村民院坝、社区广场。要多走“泥泞路”,不用“预约”、不搞“陪同”,深入农户家中,看看灶台上的饭菜热不热、院子里的排水通不通,在拉家常中摸清群众的“心头事”。要善听“心里话”,面对老人的方言、年轻人的吐槽,既要耐心听“顺耳话”,更要虚心听“逆耳言”。建立“民情日记本”,把“想要修条便民路”“希望增设养老食堂”等诉求一一记下,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要会解“挠头事”,遇到邻里纠纷不回避,碰到历史遗留问题不推诿。像处理自家事一样,带着感情协调矛盾,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化解分歧,让“清官难断的家务事”变成“大家商量的暖心事”。 以“创新”破“难题”,做治理的“有心人”。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若只靠“老办法”,难免陷入“推着走”的被动。基层工作者要主动拥抱变化,用创新思维破解治理“堵点”。要用活“数字工具”,学好本地政务APP、网格化管理平台,把“重复填报”的时间省下来,用数据共享打通部门协作的“壁垒”,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要盘活“本土资源”,发掘村里的老党员、退休教师、返乡青年等“能人”,组建“乡贤调解队”“志愿帮扶队”,让群众从“被服务者”变成“参与者”,以积分制激活农户参与志愿服务,建立自己定规矩的“红白理事会”,既减轻群众负担,又涵养文明乡风。要优化“服务细节”,针对农村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上班族没时间办事等问题,推出“上门办”“错时办”服务。在村里、社区设立“便民服务角”,提供代缴水电费、代打证明等“小事代办”服务,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以“担当”扛“责任”,做发展的“带头人”。基层不仅是服务群众的“前线”,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社区发展的“主战场”。基层工作者要主动挑重担、谋发展,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要当好“政策宣传员”:把上级的惠农政策、医保新规等,转化成“大白话”“顺口溜”,通过村广播、微信群等形式讲清楚、说明白,避免群众因“不懂政策”错过福利。要当好“产业服务员”,围绕本地特色产业,主动对接农业技术专家、电商平台,帮助农户解决“种什么、怎么卖”的问题。比如帮种植户搭建直播带货平台,带动农户增收。要当好“风险守护者”,汛期排查危房、冬季防范火灾、日常保障食品安全,基层工作者要始终把群众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应急响应机制,遇到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冲到一线,用“我在”的担当给群众吃下“定心丸”。 基层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每一名基层“答卷人”的笔杆里装着群众的期盼,脚步下连着一方的发展。唯有以“走心”换“真心”、以“创新”破“难题”、以“担当”扛“责任”,才能在基层的“考卷”上写下无愧于群众、无愧于时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