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雍正、乾隆:共杀了94个高层官员,谁杀得最多?这2位人设崩塌

 153    |      2025-09-11 17:22

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帝王,毫无争议地成为清朝历史上最具存在感的统治者。他们共同缔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即“康乾盛世”。在一定程度上,康雍乾三朝几乎可以代表整个大清王朝的发展脉络。那么,若论具体历史功绩,这三位皇帝中谁的贡献最大?

今天我们不谈功绩,专门来聊一聊他们执政中的“杀人黑料”。康熙、雍正和乾隆,谁才是真正心慈手软的仁君?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电视剧中常把康熙塑造成英明神武,乾隆被形容为聪明仁厚,两位明君携手开创盛世;而雍正则往往被描绘成连亲兄弟都不放过、铁腕肃贪、刻薄寡恩的皇帝。

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翻看正史,就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共处死了94位二品以上大员。这些人中,大半究竟是死于谁手?这祖孙三人,到底谁算仁君,谁算暴君?

首先来看被誉为“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据准确统计,康熙一朝共处死二品以上大员30人。若不计算鳌拜专权期间所杀的飞扬古、苏克萨哈等8人,并计入求死、赐自尽等方式,实际死于康熙之手的仍有22人。其中广东高雷镇总兵祖泽清、云南曲靖镇总兵马宝、广东潮州镇总兵刘进忠、贵州提督李本深等,均被凌迟处死。

再看雍正。雍正一朝处死的二品以上大员,从年羹尧起,到纵兵为盗的福建总督刘世明,共计11人。其中包括坚壁后渎职的礼部侍郎查嗣庭,但不包括民间传说中被腰斩的俞鸿图——正史记载俞宏图为“斩立决”。他以侍读学士出任河南学政,官阶在五、六品之间,因此未列入二品大员之列。

最后,来看被称为“聪明仁厚”的乾隆皇帝。从兵部尚书、步军统领鄂善开始,到福建巡抚浦霖为止,乾隆一人就处死了53位二品以上大员。他杀的人中不乏高官显贵,如保和殿大学士讷亲、文华殿大学士兼川陕总督席尔达、承恩公庆复,乃至东阁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杨应琚等一品大员。

其中最无辜的,当属甘肃巡抚鄂昌和江苏布政使彭家屏。他们的罪名分别是“与胡中藻唱和、党逆附恩”和“收藏禁书”。更匪夷所思的是,湖广总督塞楞额和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竟因在皇后丧期内剃头,被乾隆下令自尽。

若以诛杀二品以上大员的数量为标准,结果令人意外:仁慈名声在外的乾隆杀人最多,英明的康熙次之,而杀人最少的,竟是素有“刻薄寡恩”之名的雍正皇帝胤禛。

有人或许会觉得这样对比有失公允,因为雍正在位时间明显较短,杀人较少也属正常。但若仔细比较康熙和乾隆的记录便可发现,这两位皇帝在位时间几乎相同。且康熙历经铲除鳌拜、平定三藩等重大事件,所杀高官多与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有关。因此在“杀伐果断”方面,康熙其实远不及他的孙子乾隆。

那么,这三位皇帝中,谁才算真正的仁慈之君?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看一件前所未有、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大事——彻底废除奴隶制。

有人或许会反驳:奴隶制不是从秦始皇开始就彻底消失了吗?怎么清朝还有?但仔细翻查史书便会发现,至少清朝前期,奴隶现象仍普遍存在。西汉之后,王莽改制时曾试图消除奴隶现象,最终却不了了之。

明末清初,八旗军入关后,奴隶已逐渐形成人数众多的特殊阶层。清朝前期地方法规和地方志中记载:“大户多用价买仆,以事耕种,生长子孙则曰世仆”。所谓“世仆”,即世代为奴。“以佃为仆,子孙无得与童子试”,意思是连最基础的科举考试也不允许参加。“佃户随田转卖,勒令服役,不容他视”,也就是说,农人成了土地的附属品,随田买卖。

这些所谓的“世仆”,实则是王公贵族和大户人家的私有财产,其处境有时甚至不如牛马。史料记载:“当其冰天雪地之寒,以冷水灌顶之惨,夜间铁锁夹头,镣系床沿,便溺不语,辗转犹难。”“各王府虽无生杀之权,而暗有瓮斃之黑刑,历数二百余年,毙死者多矣。”

王公大臣暴行累累,而率先降清成为封疆大吏的满汉官员也不遑多让,“都府至买奴仆太多,有至千人者”。当然,没有哪个总督、巡抚家里真能用上千名奴仆。这些所谓“买来”或“抢来”的人,其实是一种商品,甚至可以馈赠或转卖。

看到这里,读者或许已义愤填膺。但更令人愤怒的还在后面。

被尊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对奴仆逃亡一事非常关注,“逃人法”在康熙年间一直执行严格。顺治时期规定,奴仆逃跑两次即就地正法;康熙二十二年则“格外开恩”,改为不杀,但发配宁古塔与穷兵为奴——这实则是给宁古塔的八旗兵免费输送奴隶。

此时已不能把责任推给鳌拜,因为康熙二十二年时,鳌拜已死,三藩之乱也已平定,无人能制约康熙的皇权。康熙二十七年,一份呈至御前的统计报告让皇帝大怒:八旗逃走男妇女子共8814人。这个数字具体而冰冷,至于这些人的身份是满是汉,读者心中自然有数。

如此残酷不平等的制度,直到雍正即位后才出现转机。雍正元年,正式规定“堕民”“丐籍”一概取消,列入编户,即所有人都有了户口,任何人的子孙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历史性的改革,便是著名的“废除贱籍”。

最后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何为一国之君?仁与不仁,有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即他是否对天下子民一视同仁。雍正的做法与其父康熙大相径庭,令人赞誉。

可惜好景不长,其子乾隆即位后,并未延续父亲的改革。直至乾隆、嘉庆年间,逃跑三次的奴仆仍要被发往黑龙江为奴。

读至此处,不禁令人慨叹:雍正改变了中国,可他的儿子,却又改了回去。#清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