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畔创辉煌,敬业故事听我讲。话说上回李赶坡在北京东风市场买回来了大铝盆后,滹沱河罐头厂正式开张了,但由于经验不足,罐头厂的第一个大订单,便“出师不捷”。一车沉甸甸的罐头送到石家庄糖酒公司,对方却当场撂下话:“退货!”追问之下才知道,防锈瓶盖上的黄油抹多了,影响了品相。师傅们连夜拆开包装,重新整理合格后再次发货,这才闯过了第一关。
熬过了风波,罐头厂在李赶坡带领下逐步走上正轨。当时多数罐头厂受淡旺季限制,原料断供就停工,他却摸准时令灵活调度:春夏秋产草莓酱、桃、梨、苹果等鲜果罐头,冬季转做山楂、牛肉、驴肉罐头,让工厂全年满负荷运转,既打破淡旺季界限,又节省成本。
走出了一条全年无休的生产路子后,李赶坡又把目光投向了产品外观。
80年代,国人的消费能力有限,罐头多是作为礼品送出。李赶坡觉得,既然是送礼,不光要好吃,还要好看,得像工艺品一样,拿得出手。他要求工人装罐头时,必须把水果的外表朝外,挖核的一面朝里。从瓶子外面看,里面的水果就像一朵朵绽放的花,赏心悦目。他常对员工:“我们不是在做罐头,是在做花。”
后来去郑州参加全国糖酒交流会,他特意赶到现场,让业务员把罐头摆成各种漂亮造型,在展厅里一下子就吸引了众多目光,客户络绎不绝。交流会后他再次开会给大家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罐头颜值高吃着更美味,做事要站在消费者角度,持续改进不足。
除了在产品和视觉上用心,李赶坡更在市场洞察中捕捉到了新机遇。
他发现,桃子保质期最短,做成罐头利润最高,但桃子成熟周期短,太熟了发软,太生了没味道,想做好桃罐头,得掐准火候。更关键的是,一般厂家只能收购本地15天左右的桃子,原料就断供了。可李赶坡敏锐地发现,各地桃子成熟期不一样,从南往北依次成熟。于是,他带着团队跟着桃子的成熟节奏采购:先从河南收,再到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最后到山西清徐县。就这么一路向北追,罐头厂的桃罐头能连续生产两个月,产量在河北数一数二,成了当时市场上的“爆款”。
这些藏在老厂房里的经营智慧,让滹沱河罐头厂在市场上牢牢站稳了脚跟,更成为了后来敬业集团的经营底色。
从滹沱河畔的小罐头厂,到走向世界的国际化企业,这中间藏着多少突破困境的魄力?又有哪些延续至今的经营哲学?下期敬业故事,咱们接着讲,千万别错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