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9万平方公里。
这是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差不多等于整个欧洲的一半。 人口呢?2600多万,也就跟一个上海市的人口差不多。
每次跟国内的朋友聊起这个,他们眼睛里都放光: “哇,那不是人均一个庄园,出门就是大草原?”
我从澳洲回来后,面对这种问题,已经能熟练的挤出一个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了。 梦,确实很美好。 但大部分做梦的人,都只看到了广告的第一页,后面那些密密麻麻的“附加条款”,中介是不会给你读的。 今天,我就想聊聊这些“附加条款”,一些可能会戳破你移民梦的实话。
一、荒野的温柔与残酷:你的邻居是几百公里外的另一户人家
第一次对澳大利亚的“大”有概念,不是在地图上,而是在公路上。
我刚到悉尼不久,和朋友一起开车去墨尔本,全程差不多900公里。在国内,这也就是一脚油门,一天之内轻松搞定的事。
可车子开出悉尼市区不到两小时,窗外的画风就变了。 高楼、商场、密集的车流,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瞬间抹去。取而代之的,是无穷无尽的桉树林和枯黄的草原。 一条笔直的公路,像一把灰色的尺子,把大地劈成两半,延伸到你看不到尽头的天际线。
开了三个小时,我问朋友:“下一个服务区还有多远?” 他看了一眼导航,平静的说:“一百二十公里。” 我当时就懵了。一百二十公里,在国内都能从一个城市开到另一个城市了,在这里,只是两个休息站的距离。
那条路上,我们开了五六个小时,看到的车加起来可能还没一个红绿灯路口的多。有时候半个小时,前后左右都是空的,整个世界只剩下我们这台车引擎的嗡嗡声,和风刮过车窗的呼啸。 路边偶尔会出现一个路牌,上面画着一只袋鼠或者一只鸸鹋,提醒你这里是它们的地盘。
这种“空”,一开始觉得是自由,是“在路上”的浪漫。 但时间长了,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会像潮水一样把你淹没。 你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收音机里只有滋滋的电流声。车要是坏在半路,你可能要等上好几个小时,才能看到另一辆车经过。
加油站和小镇,像散落在巨大棋盘上的几颗棋子,稀疏的让人心慌。 走进一个小镇的咖啡馆,老板会好奇的问你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因为在这里,每一个路过的人都是稀客。 他们过着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慢生活”。下午四点,镇上唯一的超市可能就准备关门了。你想买点东西,得赶早。
澳大利亚的人口,超过85%都挤在距离海岸线50公里以内的狭长地带。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这几个大城市,装下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人。 剩下的那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呢? 大部分是红色的沙漠、干旱的内陆、还有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荒野。
所以,别再幻想什么“人均一个庄园”了。 现实是,大多数人挤在城市里,忍受着高昂的房价。而那些拥有庄园的人,他们的邻居可能真的在几百公里外,收一封信都要开车半小时去镇上的邮局。 这种广阔,不是田园诗,而是一种生存挑战。它规定了你的生活半径,限制了你的社交范围,也放大了你的孤独。
二、时薪23澳币的真相:一张华丽的账单
聊到澳洲,绕不开的就是那个让无数人眼红的“高薪”。 全球最高的最低时薪标准,目前是23.23澳币,折合人民币超过一百块。 听起来是不是很诱人?在国内辛辛苦苦干一天,可能还不如人家两三个小时赚的多。
我刚开始在咖啡馆打工的时候,也这么觉得。 第一周拿到工资单,看着上面那个数字,我感觉自己瞬间实现了财富自由。 然后,现实就狠狠的给了我一巴掌。
我拿着那笔“巨款”,去交了一周的房租。 在悉尼,离市区稍微近一点的一个单间,注意,只是一个房间,不是一整套公寓,周租金是400澳币。一个月就是1600澳币。 我的工资,瞬间被砍掉了将近一半。
剩下的钱呢? 我去了一趟超市。 一升牛奶,2澳币。 一条吐司面包,4澳币。 一公斤普通的牛肉,25澳币。 几颗西兰花,5澳币。 随便买了点一周的口粮,购物车还没装满,150澳币就没了。
然后是交通费。从我住的地方到市中心,坐一趟火车来回要8澳币。一天就是8澳币,一周五天就是40澳币。 还有水电网的账单,每个季度寄来,数字也绝对“漂亮”。 手机话费,一个月40澳币起步。 偶尔想跟朋友出去吃顿饭?最简单的越南粉,一碗18澳币。两个人随便吃个简餐,50澳币打不住。
我坐在房间里,对着我的工资单和一堆收据,算了一笔账。 我辛辛苦苦,每天站8个小时,洗几百个杯子,做几百杯咖啡,笑脸相迎每一位顾客,赚来的钱,付完房租、吃完饭、交完各种杂费,最后能剩下来的,寥寥无几。
这就是“高薪”的真相。 它不是让你来享受的,而是让你能在这个高消费的社会里“活下去”。 你的工资很高,但你生活的成本更高。你就像一只在仓鼠轮上奔跑的仓鼠,看起来跑的飞快,其实一直在原地打转。
很多本地人,尤其是年轻人,也一样。他们很多人都背负着学贷和房贷,不少人需要打两份工才能维持体面的生活。 那个光鲜亮明的小时薪,就像一个精心包装过的礼物。 当你兴奋的拆开包装,才发现里面只是一张详细的账单,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你的每一分努力,都只是为了支付你在这里“存在”的权利。
三、Work-LifeBalance的B面:蓝领的疲惫与白领的天花板
“澳洲好啊,不加班,下午五点办公室就没人了,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 这是另一个流传甚广的“神话”。
我们来把它拆开看。 首先,对于大部分刚到澳洲的移民或者留学生来说,你很难马上找到一份体面的白领工作。你的第一份工,大概率是在餐厅、咖啡馆、工地、农场。 这些工作,确实“不加班”。 因为它们是按小时计费的。老板让你干8个小时,就付你8个小时的钱。多一分钟,他都要多付钱,他当然不乐意。
但这叫“Work-Life Balance”吗? 我更愿意称之为“体力与时间的等价交换”。 我在咖啡馆打工的时候,一天8小时,几乎没有坐下来的时候。点单、做咖啡、送餐、收桌子、洗杯子,一刻不停。下班的时候,我感觉我的腰和腿都不是自己的了。 回到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我有很多“Life”的时间,但我没有精力去“Balance”。
朋友在建筑工地打工,日薪很高,一天能有三四百澳币。 但他每天早上五点就要起床,开车一小时去工地。在烈日下,搬砖、扛水泥,干的是最重的体力活。 他跟我说,下班后他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所谓的“生活”,就是回家洗个澡,吃点东西,然后睡觉,因为第二天还要早起。 这种“平衡”,是用身体的透支换来的。
那白领呢?办公室的工作是不是就轻松惬意了? 是的,大部分公司确实准点下班。 但另一堵无形的墙,叫做“竹子天花板(Bamboo Ceiling)”,在等着你。
我认识一个朋友,国内985硕士毕业,专业能力非常强。在悉尼一家不错的公司做工程师。 他工作努力,技术过硬,但五年了,依然在同一个职位上。 比他晚来、能力甚至不如他的本地同事,一个个都升职了。 他想不通。
后来一个关系好的本地同事点醒了他: “你很棒,但你不够‘Aussie’(澳洲人)。” 什么意思? 你融不进他们的圈子。午餐的时候,他们在聊昨晚的橄榄球赛,你插不进嘴。周五下午,他们在酒吧里喝啤酒,聊着各种俚语和笑话,你听不懂。 你的口音,你的思维方式,你的文化背景,都在时时刻刻提醒他们:你和我们不一样。 在职场上,能力很重要,但“关系”和“文化认同”同样重要。 你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执行者,但很难进入决策层。 那层透明的天花板,你看得见,却永远撞不破。
所以,所谓的“Work-Life Balance”,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伪命题。 你要么用汗水换取生存的薪水,然后累的没有生活。 要么在一个看起来光鲜的办公室里,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没有前景的工作,感受着无法融入的文化隔阂。
四、融不进的“多元文化”:热闹是他们的,你什么都没有
澳大利亚最引以为傲的标签之一,就是“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 走在悉尼街头,你能听到几十种不同的语言,看到各种肤色的人。 这听起来像一个乌托邦,一个所有文化和谐共存的天堂。
但生活久了,你会发现,这更像一个“马赛克”。 每一块不同颜色的小瓷砖,都紧紧的挨在一起,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 但它们从未真正的融合过。 意大利人有意大利人的社区,希腊人有希腊人的街区,越南人有越南人的聚集地,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唐人街”。 大家各自生活在自己的文化圈子里,说着自己的母语,吃着自己家乡的菜。
你以为你来到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家庭,其实你只是从一个熟悉的小圈子,跳到了另一个陌生的小圈子。 和本地人的交往,大多停留在“Hi”和“How are you?”的层面。 你可以和他们一起工作,一起在咖啡馆里礼貌的微笑,但你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 就像我前面说的,文化差异是一道巨大的鸿沟。 他们的笑点,你get不到。你觉得很重要的事,他们可能觉得无所谓。
这种隔阂,在节假日的时候会变得尤其刺骨。 圣诞节,是澳洲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春节。 整个国家都会陷入停滞。商店关门,公司放假,所有人都回家和家人团聚。 如果你在这里没有家人,那你就会被整个世界抛弃。 我记得我第一个在澳洲过的圣诞节。 室友们都回家了,空荡荡的公寓里只剩下我一个人。街上安静的像一座空城,我走了很久,才找到一家还在营业的便利店。 我买了一份泡面,坐在窗前,看着外面邻居家透出的温暖灯光和欢声笑语,那种孤独,像冰水一样从头浇到脚。 手机上,是国内家人朋友发来的祝福,隔着半个地球的时差,显得那么不真实。
你开始疯狂的想念国内的一切。 想念随时可以约出来撸串的朋友,想念楼下那个24小时都亮着灯的便利店,想念那种无论多晚走在街上都满满的安全感。 在这里,晚上八点以后,大部分区域的街道就空无一人了。 便利?高效?不存在的。 你想办个银行卡,可能要预约等一周。 你想装个宽带,工人可能会在你预约的时间过去三天后才出现。 所有的事情都慢悠悠的,每个人都把“No worries(别担心)”挂在嘴边,可你真的很“worry”。
这种“慢”,对于来度假的人来说,是放松。 但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有时候是一种效率低下的折磨。 你被困在一个巨大而安静的孤岛上,热闹是别人的,你只能隔着玻璃,默默的看着。
五、阳光下的阴影:与自然的美丽与危险共存
如果说澳洲有什么是毫无疑问,百分之百美好的,那一定是它的自然风光。 那种沁人心脾的蓝天,像一块巨大的蓝色水晶,纯净的不含一丝杂质。 数不清的海滩,每一个都美得像明信片。细腻的白沙,果冻色的海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还有那些独特的野生动物,在路边就能看到的袋鼠,在树上慢悠悠啃着叶子的考拉。
我曾经在某个周末,开着车去到皇家国家公园。 在悬崖边,看着海浪不知疲倦的拍打着岩石,远处是无边无际的太平洋。那一刻,我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和孤独,都值得了。 这就是澳洲梦最诱人的部分,它用这种极致的自然之美,来抚慰你疲惫的心。
但是,这枚硬币,同样有它的另一面。 澳洲的阳光,是美丽而致命的。 这里的紫外线强度,是全球最高的地区之一。皮肤癌是澳洲的“国癌”,发病率常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这里,防晒不是为了美白,是为了保命。 “Slip, Slop, Slap, Seek, Slide”(穿上防晒衣,涂上防晒霜,戴上帽子,寻找阴凉处,戴上太阳镜),这是每个澳洲小孩从小就会背的口号。 你不能像在别处那样,肆无忌惮的享受阳光。每一次出门,都像一场与紫外线的战斗。
澳洲的野生动物,也不全是温顺可爱的。 你可能在自家后院遇到一条毒蛇。 你的鞋子里可能会藏着一只巴掌大的猎人蛛。 春天,你走在路上,要小心被护巢的澳洲喜鹊俯冲攻击。 在海里游泳,要担心水母,甚至鲨鱼。
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带来的是一种持续的、低度的焦虑。 你必须学会检查你的鞋子,关好你的纱窗,认识几种常见的毒虫和毒蛇。 更不用说,还有那些周期性发生的自然灾害。 夏天,是山火季。我亲身经历过悉尼被山火的烟雾笼罩的日子,整个天空都是昏黄的,空气里弥漫着烧焦的味道,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还有洪水、干旱,这片古老的土地,用它最原始的力量,时刻提醒着人类的渺小。
你享受了它慷慨赠予的美景,就必须同时承担它喜怒无常的脾气。 这种生活,需要你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和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它很美,但绝不温柔。
六、两本不同的生活账本:你到底想用什么换什么?
从澳洲回来后,我常常觉得,我像是活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把中国的生活和澳洲的生活放在一起比较,就像翻开两本完全不同的账本。 它们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不同的“收入”和“支出”。
在国内的账本上,“收入”是极致的便利和人情味。 你想吃什么,打开手机,半小时内外卖小哥就会敲响你的门。 你想买什么,网上下单,最快第二天就能送到。 凌晨两点,你依然可以在灯火通明的街头找到吃夜宵的地方。 你身边有家人,有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有一种根植于血脉的文化归属感。 这本账本的“支出”是什么? 是巨大的竞争压力,是无处不在的“内卷”,是拥挤的公共空间,是需要你时刻紧绷的神经。
在澳洲的账本上,“收入”是空间、自然和相对的秩序。 你拥有更多的个人空间,无论是物理上还是心理上。 你推开窗,就能看到蓝天白云,呼吸到干净的空气。 社会规则清晰,大部分人遵守秩序,排队、礼让,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一种礼貌的距离。 这本账本的“支出”是什么? 是高昂的生活成本,是深入骨髓的孤独感,是办事效率的低下,是作为“外来者”的文化隔阂,是你必须放弃国内那种热闹和便利。
过去,我们总以为移民是一道选择题,是从“差”的选项到“好”的选项。 现在我才明白,这其实是一道交换题。 你必须想清楚,你愿意“支出”什么,去换取你想要的“收入”。
你愿意用国内的人脉和归属感,去换取澳洲的蓝天和空间吗? 你愿意用国内的便利和高效,去换取澳洲所谓的“慢生活”吗? 你愿意用亲情和友情的陪伴,去换取在一个陌生国度里,可能充满挣扎和孤独的未来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的账本,都需要自己来计算。
写在最后
离开澳洲前,我和一个同样准备回国的朋友在达令港喝酒。 那天晚霞很美,把整个港口染成了金色。海鸥在头顶盘旋,远处悉尼歌剧院的轮廓清晰可见。 朋友举起酒杯,对我说: “你说,我们这几年,到底图个啥?”
我看着波光粼粼的海面,想了很久,说: “可能,就是为了亲自来看一眼,梦想到底长什么样。然后,再亲手把它打碎。”
这句话,挺残忍的,但也很真实。 澳大利亚是一个好国家吗? 是的。它有优美的环境,完善的社会福利,和善的人民。 但它是一个天堂吗? 绝对不是。它有它的问题,它的挑战,它的冷漠和它的残酷。
如果你把它当成一个逃离现实的避风港,那它一定会让你失望。 因为生活本身,无论在哪里,本质都是一样的。 它需要你努力,需要你付出,需要你承担痛苦和失落。
移民,不是一场轻松的旅行,而是一场伤筋动骨的迁徙。 它拔掉你的旧根,再让你在一个全新的、可能并不肥沃的土壤里,重新扎根。 这个过程,远比你想象的,要漫长和痛苦。
所以,在把“澳洲梦”放进你的购物车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那份长长的、写满了“附加条款”的说明书。
澳洲旅游出行Tips:
防晒是头等大事:澳洲的紫外线不是开玩笑的。SPF50+的防晒霜是标配,帽子、太阳镜、防晒衣请随身携带。尤其是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尽量避免长时间暴晒。距离的幻觉:在地图上看起来很近的两个点,实际开车可能要很久。澳洲的“大”超乎想象,规划长途旅行时,一定要留足开车时间,并提前查好沿途的加油站和休息点。现金和卡:大城市基本可以刷卡,但去到小镇或者市集,最好还是备一些现金。澳洲的刷卡机有时会问你“Saving” or “Credit”,一般选“Saving”即可。遵守交通规则:澳洲是右舵驾驶,和国内相反。环岛、让行(Give Way)规则一定要提前熟悉。路边停车要注意看停车指示牌,上面的时间、付费信息非常复杂,看错了罚单很贵。与动物保持距离:在野外看到袋鼠、考拉等野生动物,不要轻易投喂或触摸。驾车时,尤其是在清晨和傍晚,要特别小心窜到路上的动物。早睡早起的国家:澳洲大部分商店、餐厅关门很早,晚上8点以后街上就比较冷清了。习惯了国内夜生活的朋友需要适应。周四是“Shopping Night”,商场会开到晚上9点。网络信号:除了主要城市,很多国家公园、内陆地区的手机信号会非常差甚至没有。如果自驾去偏远地区,建议提前下载好离线地图,或者租用卫星电话。小费文化:澳洲没有强制的小费文化。在高档餐厅,如果服务特别好,可以酌情给10%左右的小费。普通咖啡馆和餐厅则完全不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