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9月的那个清晨,泽连斯基穿着军装,出现在了红军城北部阵地。他没有发表讲话,没有做作秀,只是站在壕沟边,看着远处不断响起的炮火。亚速军团的士兵围着他,脸上满是疲惫和血污。他们不需要鼓舞,只需要弹药。
总统的出现只是一个信号,这场战役,乌克兰打定主意要拼到底。
红军城,地图上找不到这个名字。但现在,整个东线的神经都拴在这里。俄军集结了17万人,几乎是这座城市战前人口的三倍。装甲列、远程火箭、工兵部队层层推进,从北、东和南三面合围,正在制造一个“钳形口袋”。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攻势,这是俄军想要制造又一个马里乌波尔。
乌克兰高层全线出动。西尔斯基前线督战,布达诺夫带着情报人员亲自协调反侦察行动。这是少有的“军政情三线合一”前线行动。从基辅到前线的距离不止是地理距离,更是政治意志的体现。泽连斯基到前线不是为了视察,而是为了拍板。
谁守,谁打,谁往哪调,都得当场定。
而就在红军城西侧的多布罗皮利亚,乌军悄悄发起了一波反攻行动。不是为了夺城,而是为了拖住俄军一部分兵力,打乱其包围节奏。这种战术过去在哈尔科夫方向打过一次,但这次难度翻倍。俄军压上来的不是地方部队,是正规军,配了炮兵和空中支援。
美国拒绝提供“战斧”导弹的决定在此刻显得格外刺眼。乌军前线官兵说得直白:“我们不是缺士气,是缺远程打击手段。”他们的火力打不到俄军后方,而俄军则能精准打击乌军补给。这是一场不对称的博弈。
西方给的,是能守住的武器;乌克兰要的,是能反攻的工具。
红军城的战略意义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的交通位置。如果这块被拿下,顿巴斯西北角就将被彻底撕开,俄军可以直接向波尔塔瓦和第聂伯罗方向推进。那将不再是阵地战,而是战线的崩塌。泽连斯基清楚这点,所以他才亲自来。
他不信任卫星图,他要看人的眼神,要听炮声的节奏。
乌军在兵力上已经不可能和俄军对等。乌克兰的人口动员已经触碰社会边界。2025年的动员法案一出,街头立刻出现抗议。
年轻人被征召,家庭失去劳动力,城市经济停摆。泽连斯基政府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还要维持军队的基本士气。他知道,红军城如果失守,政治后果比军事后果更严重。
亚速军团是这次前线的核心部队之一。他们不是正规军,却成了最能打的盾牌。他们很多人来自马里乌波尔,很多人有亲人在被占区,他们不需要动员。但这种“精神作战”无法无限透支。没有后备兵源,再高的士气也会被炮火削平。
俄军这次打得并不急躁。他们学会了“精打慢磨”。从2025年年初开始就改换战法:不再一口气压上,而是用“蚕食推进”,每天推进几百米,稳定推进,炮火跟进,不让乌军有反击节奏。红军城方向,他们是打算慢慢“炖熟”这座城市。
从地形看,红军城周边是工业区和丘陵地带,不适合快速装甲突进,但适合火炮压制与挖掘战术。这和当年马里乌波尔的打法如出一辙。不同的是,乌军这次提前构筑了纵深防御,没有一线崩溃全线塌的风险,但也意味着打的是消耗战。
欧洲援助来的慢,而且乱。法国送的“凯撒”炮,德国送的“豹2”坦克,看上去很威风,但到了前线,需要不同的弹药、不同的维修体系。乌克兰前线指挥官抱怨:“我们像是在拼一堆二手零件打仗。”这不是战术问题,这是体系问题。而他们没得选。
中国方面保持中立立场,持续呼吁和平谈判,但对俄乌局势的走向始终保持高度关注。中国强调主权完整的立场不容模糊,也始终认为对抗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立场在联合国多次场合得到发展中国家广泛支持。
而西方国家则在乌克兰问题上越陷越深,援助疲软,政治分裂。
从历史视角看,这场战役像极了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前的局势——双方都在积蓄力量,等待一场决定性战斗。但不同的是,现代战争的“决战”不再是一场大规模坦克冲突,而是后勤、信息、战略意志的多维度角力。红军城不是胜负的终点,但可能是节奏的拐点。
俄军方面并没有急于宣布胜利,他们在等乌军先动。每次乌军反攻,俄军就拉开阵型,等其推进后再用火力覆盖。这种“引诱式反攻”极其消耗乌军兵力和装备。乌军高层明白这个陷阱,却又不得不跳进去。不反击,就只能被慢慢围死。
本轮战役开始前,乌情报部门就已侦测到俄军的兵力调动。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次俄军的后勤补给极其充足。卫星图像显示,俄军在红军城以东修建了大量临时仓库和野战医院。这说明他们准备打一场“持久战”,而不是闪电战。
泽连斯基这次前线之行并没有公开媒体报道,直到两天后才由总统办公室发布照片。他穿着防弹衣,站在远处一座被炸塌的楼前,身后是“亚速”士兵。他没有笑,他也笑不出来。这是他政治生涯中最艰难的一刻,也是对他个人领导力的终极考验。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