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的初秋,无锡城西的荣家老宅里,一场关乎命运的争论正在进行。
"大哥,这事万万不可!" 荣德生放下手中的账本,眉头紧锁地看着兴致勃勃的兄长荣宗敬。
荣宗敬此刻正站在窗前,手里拿着一份从上海带回来的商业报纸,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地面粉厂的行情。他转过身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二弟,你看看这些数字!上海一家面粉厂一年的利润,抵得上咱们钱庄三年的收入!"
"话是这么说没错。"荣德生叹了口气,将账本推到兄长面前,"可你看看咱们现在的家底,钱庄里的本钱都压在各处放贷上,哪里还有余钱办厂?更何况,办面粉厂不是小事,光是机器设备就要从外国进口,这笔钱..."
他顿了顿,用手指在桌上敲了敲:"至少要三万两银子!咱们拿不出来。"
房间里陷入了沉默。窗外传来秋蝉的鸣叫声,更显得屋内的寂静。
就在这时,一直坐在角落里默默听着的账房先生王禹卿突然站了起来。
这个四十出头、戴着老花镜的中年人,在荣家钱庄干了十几年,一向沉默寡言,很少参与东家的决策讨论。但此刻,他的脸上却露出了少有的激动神色。
"二位东家,恕小的多嘴。" 王禹卿深吸一口气,声音虽然不大,却异常坚定,"这面粉厂,办!借钱也要办!"
荣德生愣住了,荣宗敬也惊讶地看向这位平日里谨小慎微的账房先生。
"王先生,你这是..."荣德生不解地问道。
王禹卿摘下眼镜,用袖子仔细擦拭着,缓缓开口:"小的跟着两位东家这么多年,深知二位都是有大志向的人。可是小的想说,做钱庄虽稳当,却终究是小富即安。这面粉生意不一样啊!"
他走到桌前,指着荣宗敬带回来的那份报纸:"小的这些日子也留心观察了,洋人的面粉厂在上海开了一家又一家,把咱们中国人的钱都赚走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机器好,出粉率高,面粉白净。老百姓不懂爱国不爱国,只知道哪家的面粉好。"
这番话,道出了清末民初中国民族工业的困境——洋货充斥市场,国货式微,民族资本家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考验。
荣宗敬眼睛一亮,连连点头:"王先生说得对!正是这个理!"
"可是本钱..."荣德生还在犹豫。
王禹卿却打断了他的话:"二东家,您算账算得精,可这回啊,不能光算眼前的账。小的跟您算笔大账——"
他在桌上铺开一张纸,拿起毛笔开始写写画画:"咱们钱庄现有本金两万两,各处放贷收回来的,加上这两年的盈余,凑一凑能有一万五千两。这是咱们的家底,动不得。"
"那你还说要办?"荣德生皱眉。
"借!"王禹卿用笔在纸上重重地写下这个字,"向上海的洋行借,向苏州的票号借,甚至向咱们钱庄的老主顾借!只要利息给得合理,不愁借不到钱。"
"这风险太大了。"荣德生摇头,"万一厂子办不成,或者办起来赔了,咱们拿什么还?"
"二弟。" 荣宗敬突然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你还记得咱们父亲临终前说的话吗?"
荣德生一怔,陷入了回忆。
01
那是1901年的冬天,荣熙泰老先生病重在床。两个儿子守在床前,听着父亲断断续续的叮嘱。
"宗敬、德生,为父这一辈子,从学徒做起,开过店,办过钱庄,也算没给荣家丢脸。可是..."老人咳嗽了几声,眼中流露出遗憾,"为父最大的遗憾,就是一辈子都在给别人做嫁衣。钱庄赚的钱,大头都被洋人的银行赚去了;开的布店,卖的都是洋布洋纱。咱们中国人,什么时候能用上自己造的东西?"
"父亲,您别说了,好好养病。"荣宗敬红着眼眶劝道。
"不,为父要说。"荣熙泰握住两个儿子的手,用尽最后的力气说道,"你们兄弟俩,要记住,光守着钱庄过日子,永远成不了大气候。要办实业,办工厂,造出咱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来!哪怕倾家荡产,也要试一试!"
荣熙泰的遗言,代表了那个时代一批有识之士的觉醒——实业救国,成为许多民族资本家的共同理想。
回忆至此,荣德生的眼眶也湿润了。
"大哥,我明白父亲的意思,可是..."
"没有可是!"荣宗敬站起身来,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父亲说得对,守着钱庄,咱们永远只能是个小富之家。可如果办成了面粉厂,那就不一样了!咱们不仅能赚钱,还能让老百姓吃上便宜又好的国产面粉,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王禹卿见时机成熟,又补充道:"两位东家,小的还想说一点。现在办厂,正是好时机。"
"为何?"荣德生问。
"您想啊,八国联军进北京才两年,朝廷签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赔了那么多银子。可老百姓的心气儿反而起来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要自强。这个时候,谁能办起民族工业,谁就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王禹卿越说越激动:"再说了,洋人的面粉厂虽然多,但都集中在上海、天津这些大城市。咱们无锡,还有整个江南地区,市场还是空白的!只要咱们抢先一步,占住了这块市场,将来..."
"将来咱们就是江南的面粉大王!"荣宗敬接过话茬,眼中放光。
荣德生沉默了良久,终于缓缓点了点头:"好,那就办!不过..."他看向王禹卿,"王先生,既然是你力主办厂,那这差事就交给你了。你去上海,想办法借到这笔钱!"
王禹卿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拱手道:"小的领命!"
02
1904年春天,王禹卿带着荣家的全部家当和一腔热血来到了上海。
这座东方巴黎正处于最繁华的时期,外滩的洋行林立,黄浦江上汽笛声声。但王禹卿无心欣赏这些,他的任务只有一个——借到办厂的钱。
第一站,他去了英商怡和洋行。
"你们要办面粉厂?哈哈哈!"洋行的买办是个说着蹩脚中文的英国人,听完王禹卿的来意后大笑起来,"你知道办面粉厂需要多少钱吗?你们这些中国人,只会开钱庄放高利贷,懂什么工业?"
王禹卿强压怒火,耐心解释:"我们荣家在无锡经营多年,信誉良好,只要贵行肯借款..."
"不可能!"英国人挥挥手,"我们只借钱给有抵押的人。你们有什么?一个小钱庄?不够!"
碰了一鼻子灰的王禹卿没有气馁,他又去了德商瑞记洋行、法商东方汇理银行,得到的都是同样的答复——没有足够的抵押,免谈。
一个月过去了,王禹卿身上带来的盘缠已经花得差不多,可借款的事情毫无进展。晚上住在简陋的客栈里,他辗转反侧,想着该如何向两位东家交代。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一切。
那天,王禹卿在茶楼里喝茶,无意中听到邻座几个商人在讨论生意。其中一个声音引起了他的注意。
"唉,现在做生意真是难啊。我那批日本货运到了,可是没人买,都说要抵制日货。"
"谁让你赶上这个时候?学生们正闹得欢呢,谁敢买日货?"
王禹卿心中一动,转头看去,说话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商人,穿着长衫,一脸愁容。
他端着茶杯走了过去:"这位先生,冒昧打扰了。刚才听您说有货卖不出去?"
那商人抬头看了他一眼:"是啊,怎么,你有办法?"
"不敢说有办法,但或许可以帮您一个忙。"王禹卿在他对面坐下,"我姓王,无锡人,现在上海办事。"
"我姓李,上海本地人。"商人客气地回道。
两人攀谈起来,王禹卿这才知道,这位李先生原是做进出口生意的,手上有不少资金,但最近因为抵制日货运动,压了一大批货卖不出去,急需资金周转。
"李先生,我有个提议,不知您有没有兴趣听听?" 王禹卿压低声音说。
"请讲。"
"我们荣家想在无锡办面粉厂,现在缺一笔启动资金。如果李先生肯借款给我们,我们愿意以钱庄的股份作为抵押,并且承诺,将来面粉厂办成后,李先生可以优先获得供货权。"
李先生眼睛一亮:"你们要办面粉厂?"
"正是。现在市面上的面粉,大多是洋货,价格贵不说,质量也未必好。我们想办一家纯国产的面粉厂,用最好的机器,出最好的面粉,价格还要比洋货便宜。"
"好想法!"李先生拍案而起,"可是,你们有技术吗?有人才吗?这可不是说说就能办成的。"
王禹卿早有准备,从怀里掏出一份详细的计划书:"李先生请看,这是我们的计划。机器,我们准备从日本进口,虽然要抵制日货,但机器是生产工具,不算在内。技术人员,我们已经联系了几个在洋行做过事的中国工程师。至于管理,我们东家荣宗敬先生曾在上海学习过新式管理方法..."
李先生仔细看完计划书,沉吟良久,终于下定决心:"好!我借给你们一万两银子,年息一分,三年为期。不过我有个条件——我要占你们面粉厂一成的股份。"
王禹卿心中大喜,但表面上还是冷静地说:"这个...我要回去和东家商量。不过李先生放心,这事八九不离十!"
就这样,王禹卿在上海奔波了两个月,陆续从几个商人那里借到了三万两银子,其中包括李先生的一万两,一个苏州票号的一万五千两,还有一个无锡老乡的五千两。
代价是,荣家不仅要以钱庄做抵押,还要让出面粉厂两成的股份,并且承诺三年内还清本息。
1904年6月,当王禹卿带着这个消息回到无锡时,荣宗敬激动得热泪盈眶。
"王先生,你是我荣家的大恩人!" 荣宗敬紧紧握住王禹卿的手,"从今天起,你就是我们面粉厂的总管!"
荣德生虽然还有些担忧,但看到大哥如此坚决,也不再说什么,只是叮嘱道:"王先生,这可是把咱们全家的身家性命都压上了,千万不能有闪失!"
"二东家放心,小的就算拼了这条命,也要把厂子办起来!"
03
1904年秋天,无锡城西的一片空地上,开始了紧张的施工。
荣宗敬亲自跑到上海,订购了一套日本进口的制粉机器。这套机器包括磨粉机、筛粉机、打包机等设备,总重量达到了50吨,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面粉加工设备之一。
机器运到无锡那天,整个城都轰动了。无数百姓围观,指指点点。
"这么大的铁家伙,能磨面粉?"
"听说一天能磨几千斤呢!"
"荣家这回是下血本了。"
然而,麻烦很快就来了。
机器运到后,却没有人会安装。那几个从上海请来的工程师,看着满地的零件和日文说明书,面面相觑。
"荣老板,这个...我们在洋行做事的时候,只是操作机器,从来没有安装过啊。"一个工程师为难地说。
荣宗敬急得团团转:"那怎么办?总不能让这些机器在这里生锈吧?"
王禹卿冷静地说:"大东家别急,我去上海想办法。"
他再次来到上海,这次的目标是日本人开的面粉厂。他化装成工人,混进厂里,偷偷观察机器的运转和维护。晚上,他就住在工厂附近的小旅馆里,把白天看到的一切都画下来,记下来。
一个月后,他带着厚厚一叠图纸回到无锡,和那几个工程师一起,按照图纸一点一点地把机器装了起来。
这种"师夷长技"的学习精神,正是早期中国民族工业家们共同的特点。他们在技术封锁的困境中,用最原始的方法学习、模仿、创新,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
1905年春天,经过大半年的努力,机器终于安装完毕。
开机那天,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俩,还有王禹卿,以及所有参与建厂的工人,都聚集在车间里。
"开机!"随着荣宗敬一声令下,机器轰隆隆地转动起来。
小麦从进料口倒进去,经过一道道工序,最后从出料口流出来的,是白花花、细腻腻的面粉!
"成了!成了!"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荣德生激动得老泪纵横,他拉着王禹卿的手说:"王先生,要不是你当初那句'借钱也要办',哪有今天啊!"
王禹卿也红了眼眶:"这是两位东家有魄力,小的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然而,机器能转动,不代表生意就能做成。
面粉生产出来后,销路成了大问题。上海的洋行把持着大部分市场,那些买办和商人都习惯了卖洋货,对国货不屑一顾。
"荣家的面粉?没听说过,能好到哪里去?"
"还是卖洋货保险,出了问题有洋行担着。"
眼看着仓库里的面粉越积越多,资金链却越来越紧张,荣德生坐不住了。
"大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咱们借的钱,利息一天一天地涨,再卖不出去,就要出大事了!"
荣宗敬也焦虑,但他强作镇定:"二弟,你先稳住。我去想办法。"
这时候,又是王禹卿站了出来。
"两位东家,小的有个主意。" 他说,"既然商人不认咱们的货,那咱们就直接卖给老百姓!"
"怎么卖?"
"降价!咱们的成本比洋货低,那就把价格降下来,降到洋货的八成,甚至七成!同时,咱们在无锡城里到处张贴告示,告诉老百姓,荣家的面粉是国货,质量好,价格低,还不用给洋人送钱!"
"这..."荣德生犹豫,"价格降这么多,咱们还能赚钱吗?"
"先不想赚钱,先把市场占住!"王禹卿斩钉截铁地说,"只要老百姓认了咱们的牌子,以后还怕赚不到钱?"
荣宗敬一拍大腿:"好!就这么办!"
04
1905年夏天,无锡城里到处都贴满了"荣家面粉"的告示。
告示上写着:"本厂面粉,纯国货,质量保证,价格公道。爱国从吃国货面粉开始!"
同时,荣家还派人到各个茶楼、酒肆宣传,甚至请了戏班子唱戏,在戏里夹带着宣传面粉。
起初,老百姓还是半信半疑。但当他们发现,荣家的面粉确实比洋货便宜一大截,质量也不差的时候,开始纷纷购买。
一个月后,荣家面粉在无锡城供不应求。
半年后,销路扩展到了苏州、常州、镇江等周边城市。
一年后,荣家面粉已经占据了整个江南地区三成的市场份额。
到了1906年,荣家不仅还清了所有借款,还赚到了第一桶金——十万两银子的纯利润!
这个数字,是他们钱庄十年收入的总和。
更重要的是,荣家面粉的成功,激励了一大批民族资本家投身实业。无锡,也因此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荣氏兄弟创办的茂新面粉厂,成为中国民族面粉工业的先驱。到1922年,荣家已经拥有12家面粉厂和4家纱厂,被誉为"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他们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发展自己的工业,为后来的民族工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1907年春天,荣家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分厂。
开业那天,荣宗敬、荣德生特意请王禹卿站在最前面剪彩。
"王先生,没有你当年那句'借钱也要办',就没有荣家的今天!"荣宗敬郑重地说。
王禹卿摆摆手,笑道:"东家言重了。小的只是说了该说的话,做了该做的事。真正有魄力的,还是两位东家。"
"不。"荣德生走上前来,拉住王禹卿的手,"当年我顾虑重重,是你一语惊醒梦中人。你那句话,不仅救了荣家,也救了千千万万想办实业的中国人。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只要有决心,只要敢拼搏,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正是有这样一批敢想敢干的人,用他们的勇气和智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困境中谋发展,最终为中国的民族工业,点燃了第一把火。
而那句"借钱也要办",也成为了中国民族工业史上最响亮的一句口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实业家,在振兴民族工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