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杆标枪,扎穿的是多年的印巴纠纷史

 173    |      2025-08-05 08:30

2024年巴黎奥运会,巴基斯坦标枪运动员纳迪姆在决赛中以92米97的惊人成绩夺冠,不仅刷新了奥运纪录,更成为巴基斯坦体育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值得一提的是,纳迪姆在决赛中力压印度运动员乔普拉夺冠,回国后得到了民众英雄般的欢迎。纳迪姆投出的这杆标枪,不仅终结了巴基斯坦田径项目上的金牌荒,更是折射出了多年来印巴之间复杂的纠葛。

《午夜时分的解放》是后浪出品的历史纪实作品,围绕着二战结束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分治的历史事件进行讲述。通过对所有历史参与者的视角,还原了一个真实而又重大的历史瞬间。本书的两位作者是美国记者拉莱·柯林斯与法国记者多米尼克·拉皮埃尔,他们的创作风格引人入胜,能够结合人物特点,细致的剖析真相,还原历史。

1847年,缅甸子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路易斯·蒙巴顿接到时任英国首相的艾德礼的任命,担任印度副王,唯一的任务是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以和平的方式结束英国对印度的统治。然而,看似简单的任务背后,却隐藏着印度这个地区独有的矛盾纠纷,以不流血的方式结束对这里的统治十分困难。

当时印度次大陆生活着三亿印度教教徒和一亿伊斯兰教教徒,一直以来英国政府都是对他们实施分而治之的政策,在这种政策下加剧了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冲突。面对印度即将独立的事实,穆斯林领导人提出要将印度一分为二,建立一个属于穆斯林的伊斯兰国度,否则将会爆发最为血腥的内战,代表印度教徒的国大党领袖则坚决发对分裂。英国政府夹在其中无法自拔,为了结束这场纷争,英国政府换上了一个新面孔蒙巴顿,谁也不会想到,70年前被尊为印度女王的曾孙,将亲手终结英国对印度的统治。

印度被英国统治的历史,还要追溯但1600年东印度公司的殖民者刚刚踏足印度大陆那一刻开始,这些最初由商人组成的冒险家在印度开辟了贸易点,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开启了统治印度的进程,一个贸易公司则转变成为了一个主权势力。1857年,东印度公司将统治印度的权力交给维多利亚女王,而印度的统治者则由王室任命的印度副王担任。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民族独立思想开始萌芽,英国对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掌控力正在急剧下降。于是,结束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成为了无法避免的必然趋势,但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个苦行僧般的印度老人——甘地。作为全世界最独特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先知,甘地践行着非暴力主义,用道德、祈祷和沉默将英国赶出印度。在甘地的努力下,距离他实现让印度自由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唯有穆斯林与印度教徒愈演愈烈的冲突让他束手无策。

1946年8月16日,孟加拉加尔各答发生了惨烈的流血冲突,穆斯林和印度教暴徒冲上街头,杀死手无寸铁的平民,长达24小时的厮杀,留下了六千具尸体。穆斯林教长真纳声称,要么把印度一分为二,要么就把它毁灭。

面对穆斯林的血腥誓言,甘地选择了退让,在他与蒙巴顿的谈判中,提到可以成立一个穆斯林政府,统治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宁可让穆斯林把婴儿拿了去,也不要把婴儿劈成两半。”甘地宁可让少数派的穆斯林统治印度,也不愿这个国家分裂。然而,在信徒中备受尊重的甘地,却无法说服自己追随者中的国大党领袖。与此同时,穆斯林领袖真纳也表达了自己想要独立的强烈意愿。对于蒙巴顿而言,分治印度的事已经无法避免,为了避免更多的流血事件,他必须立刻行动起来。

然而,关于印度分治的问题再度产生波折,真纳要求将印度最大的两个省旁遮普与孟加拉国纳入到巴基斯坦中。但由于这两个地区的人员组成复杂,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混居难分彼此,分治势必会导致流血冲突事件发生。同时,蒙巴顿想要推动将孟加拉分治成为第三个国家,还提出让印度11个省自行选择加入哪一方。在急需要解决印度的分治问题时,混乱却在不断地发生。

蒙巴顿的“快刀斩乱麻”,甘地的“牺牲”,尼赫鲁的“私心”,以及真纳的“寸步不让”,最终,在一片混乱中,印度完成了血淋淋的分治。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无辜平民惨死,原本他们他们可以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自由,却在政客的攻讦和互相掣肘下,成为了国家分裂的牺牲品。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结束,英国抛弃式的撤离和不负责任的疆域划分,为后来印巴多场战争埋下了伏笔。纳迪姆射穿天空的标枪,早已经在几十年前便已经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