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石油仍遭难民涌入!中东局势混乱,约旦为何能安然自若?

 151    |      2025-11-23 08:20

哈喽,大家好,小李这次给大家带来一篇关于约旦的国际评论,主要是对这个国家做个详细解析。

一提到中东,大家脑海里可能第一反应就是战乱不断、冲突频繁,以及那种传统保守的氛围,但约旦却偏偏走出了不一样的路。

这个国家里,大约92%的居民都是逊尼派伊斯兰教徒,整体氛围开放得让人惊讶。在五个不太平的邻国夹缝中,它没有丰富的石油和资源,却能远离战火的中心,社会稳定得出乎意料,堪称中东版的“世外桃源”。

被誉为中东的纯净之风——约旦,又称“中东清流”,这地方简直是那套乱象中的一抹清新,虽然处于五个邻国的夹缝里,但它没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社会环境还算稳定,居民多是逊尼派伊斯兰教徒,氛围挺宽松。总的来说,约旦就像中东地区的一股清流,远离战火,安安静静地待着。

约旦坐落在阿拉伯半岛的西北角,比咱们重庆市还要大一点点,人口大概一千万左右吧。里头还挤满了许多巴勒斯坦、叙利亚和伊拉克的难民,真是个多元又复杂的地方。

它的邻居们一个比一个不太安稳:沙特和也门胡塞武装闹得凶,伊拉克、叙利亚还没彻底走出战火的阴影,巴以冲突更是常年不断。偏偏约旦经济一般,不靠石油,居然还能在乱世中安然自得,背后全靠一个“开挂”家族——哈希姆家族的秘密。

约旦的正式名称是约旦哈希姆王国,这个家族一直世袭掌握着国家的领导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说实话,你或许不太相信,哈希姆家族可是穆罕默德先知的直系后裔,正儿八经的“圣裔”家族。

穆罕默德去世以后,继承人的争夺搞得不可开交,后来倭马亚和阿拔斯两大家族轮番执政,不过无论谁当哈里发,哈希姆家族始终是麦加圣城的宗教领袖兼世俗统治者,这也算是一句老话了,“铁打的哈希姆,流水的哈里发”。

虽然阿拉伯帝国后来分裂开来,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和奥斯曼帝国也一轮一轮地接管,但没人敢随便动他们的地盘。一直到1914年一战爆发,奥斯曼帝国加入协约国,封锁土耳其海峡,英法两国在正面战场吃紧,想从内部搞点动作,于是就给哈希姆家族画了个大饼:帮他们搞个覆盖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独立国家,条件嘛,就是让他们领导阿拉伯人起义,背刺奥斯曼帝国。

那会儿奥斯曼帝国想加强掌控阿拉伯半岛,但这直接让哈希姆家族的利益受到影响,族长伊本·阿里也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战一结束,英法就直接把中东的地盘瓜分了,法国拿走了叙利亚、黎巴嫩,而英国则占了伊拉克、约旦这些地方。

为了安抚哈希姆家族,英国安排伊本·阿里的二儿子阿卜杜拉做外约旦国王,三儿子费萨尔则成了伊拉克的国王,算是给了他们两个“残羹冷炙”。

1924年,沙特家族突袭麦加,失去了英国支持的哈希姆家族惨败,曾经的发源地被占领,只能退到伊拉克和外约旦。阿卜杜拉当上国王以后,想着要振兴家族光荣,既然收不回麦加,就把目标转向了另一座圣城耶路撒冷。

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计划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则由联合国统管。这一消息一出来,阿卜杜拉马上开始拉拢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的成立。

1948年以色列建国的那会儿,第一次中东战争也随之爆发,阿卜杜拉被推选为阿拉伯联军的总指挥。

他联手哈希姆家族掌控的伊拉克,狠狠攻打耶路撒冷,虽然联军输了不少,但约旦倒是占了点便宜——拿下了约旦河西岸,到了1949年又把那片地并入自己的领土。这玩意儿纯粹是“爽一把”的冲动,结果让巴勒斯坦人记恨得牙痒痒,1951年,阿卜杜拉在耶路撒冷巡视时被暗杀身亡。

王位传给儿子塔拉勒,可惜他患了精神疾病,执政才13个月就退位了,那时不过20出头的侯赛因就顶了上来。中东那会儿乱得一塌糊涂:埃及的纳赛尔成了阿拉伯世界的偶像,伊拉克闹政变,费萨尔一族被清洗得一干二净,各国的君主都提心吊胆。不过侯赛因这小子虽年轻,但挺会看人眼色,搞得“左右逢源”的本事炉火纯青。

国内民族主义者一抗议他和英国走得太近,马上一收军中英籍军官,断了联系;埃及多次派刺客去刺杀他,他倒是挺能包容,没翻脸;军队叛乱搞砸了,他依然下令宽大处理。这一套应对方式硬生生把矛盾给消解了,让约旦在 60 年代头几年逐步走向稳定。

经济问题又跟上来了,约旦没有石油也没有啥丰富资源,农业还比较落后,工业也很薄弱,基本靠外国的援助过日子。和英国翻脸后,援助一下子就断了,侯赛因只好转向美国求助,可美国又要求他缓和和以色列的关系,这就惹得阿拉伯国家不满,约旦只能在夹缝中挣扎,还被硬生生拖进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 年,以色列率先行动,占领了约旦河西岸。虽然这块地方只占约旦领土的6%,但却提供了25%的耕地、30%的收入、42%的工业设备、65%的农业产出,还有90%的旅游资源,一旦丢了它,约旦的经济就直接倒退了好几年的呗。更糟糕的是,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涌入,还带来了巴解组织,形势变得更复杂。

巴解组织把约旦当作据点,对以色列发起袭击,结果引发以色列的报复,可约旦本人其实是不想打仗的。巴解还骂约旦是“怂蛋”,打算暗杀侯赛因,1970 年就先后攻击了他的车队,然后又绑架了三架国际民航客机,直奔安曼机场,把约旦的国际形象搞得一团糟。

侯赛因实在没办法再退下去了,只能下令与巴解组织开战,打了快一年才把他们赶出了约旦,退到黎巴嫩。不过,境内还有超过二十万的巴勒斯坦难民,为了凝聚人心,他立马就宣布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唯一合法的代表,这政治上的现实感简直是直线上升。

经历这些事情以后,侯赛因终于理解到,阿拉伯国家各有打算盘,打算彻底消灭以色列其实不太现实。于是他偷偷与以色列打起了关系,甚至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前暗中通知埃及和叙利亚准备袭击,可惜对方没当回事。后来,埃及与以色列达成了和解,侯赛因也不藏着掖着了,积极推动“以土地换和平”。到1994年,他还和以色列总理拉宾签了和平协议,结束了将近50年的战争局面。

侯赛因这一辈子真可以说是“夹缝里求生”的典范,前半段帮爷爷收拾残局,后半段面对各种压力不断应付。1999年,他因为晚期淋巴癌去世,儿子阿卜杜拉继承王位,也就是阿卜杜拉二世。

侯赛因在培养儿子方面可是费尽心思,阿卜杜拉二世在英国和美国接受过教育,还曾在英国军队服过役,妻子拉尼亚则带有巴勒斯坦血统,种种因素凑在一起,王位算是稳稳当当了。

2011年,阿拉伯之春影响到约旦,民众走上街头,呼吁下放权力,甚至想废除君主制度。阿卜杜拉二世应对得挺巧妙,把提名总理的权力交给议会,缓和了舆论,但自己还紧紧握着任命权和军队的把手。事变过去后,他更加强了哈希姆家族在历史上的地位,让他们在教科书里得到极高的评价。

2015年,叙利亚一名三岁的小难民在海滩上遇难的照片震惊了整个世界,接纳难民成为了欧洲的一种共识。为了争取国际援助,约旦也毫不犹豫地敞开国门,接收了大约130万叙利亚难民。过去十年间,美国向约旦提供了超过百亿美金的援助,欧盟也投入了数十亿欧元。

不过,世上哪有白吃的午餐呢,现如今,约旦的难民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差不多快赶上本地居民了。这些难民的要求,约旦政府根本应付不过来,随时可能爆发大问题。

幸好,约旦王室和政府一直保持头脑清醒,既在国际上游刃有余,不会得罪谁,又在国内适当让点利给民众,而且自己也算清廉。

结语

在战火不断燃烧的中东地区,这个小巧又透明的国家,凭借着那份“中庸之道”,硬是过出了不同的和平日子,堪称中东乱世中的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