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临危受命救经济,美国却划下红线:亲华就制裁!

 110    |      2025-11-22 09:53

韩国政坛这几年,那叫一个波澜壮阔,简直比电视剧本还敢写。去年12月3日晚上,总统尹锡悦突然搞了个大新闻,宣布全国进入紧急戒严状态,理由是要对付国会里的反对党。

他指责在野党搞弹劾案是破坏宪政,结果军队直接开进首都,把国会大楼给封了,所有政治活动和媒体报道一律叫停。这下可捅了马蜂窝,首尔街头瞬间就炸了,几千人冲上街头抗议。

国会那边更是连夜开会,用压倒性的票数否决了戒严令。尹锡悦眼看撑不住,几个小时后,也就是4日凌晨,就灰溜溜地宣布解除戒严。他身边那些高级幕僚,也纷纷递交了辞呈,跑得比谁都快。

在野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刻联合起来向国会提交了弹劾尹锡悦的案子,罪名很直接:滥用职权,违反宪法。弹劾案走得飞快,12月14日国会就以204票赞成、85票反对通过了动议。

尹锡悦的总统职务当即被暂停,由总理韩德洙代理。这事儿最后闹到了宪法法院。法院审了好几个月,尹锡悦的律师团辩称戒严是为了国家安全,但法院调查发现,调动军队根本没有法律依据。

今年2月25日最后一次听证会,尹锡悦亲自出庭辩护,还是那套说辞。可到了4月4日,八名法官全票通过弹劾,尹锡悦被正式赶下台,成了韩国历史上第二个被弹劾下台的总统。

临危受命,李在明登场

尹锡悦是下台了,可他留下的经济烂摊子,简直惨不忍睹。去年全年韩国GDP增长才勉强达到0.9%,而到了今年第一季度,直接变成了同比萎缩0.2%。建筑业尤其惨,住宅开工率掉了15%。

企业债务堆积如山,银行的贷款逾期率飙到4.2%,创下十年新高。信用卡公司的坏账更是暴涨了20%。为了救市,韩国央行连续四次降息,利率降到2.5%的低点,但依旧看不到起色。

政府债务也跟着飙升,占GDP的比重干到了48.1%。半导体出口下滑8%,汽车供应链中断导致产量减少10%。失业率,特别是年轻人失业率高达9.5%。首尔的房租涨了12%,食品价格也涨了5.3%,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紧巴巴。

就在这种全民焦虑的氛围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他出身贫寒,当过童工,靠自学成了律师,专门帮工人打官司,履历非常接地气。2022年他以微弱差距输给尹锡悦,这次卷土重来,主打的就是“收拾烂摊子,拯救经济”。

救经济先得罪山姆大叔?

民调显示,超过六成的选民都指望他能优先搞好经济。6月3日的大选,李在明不负众望,以49.4%的得票率成功当选。第二天,他就在青瓦台宣誓就职,承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要在大国之间为韩国经济杀出一条血路。

上台后,他立刻推出25万亿韩元的追加预算,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但真正的难题在于外部环境。全球贸易战升级,尤其是美国那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挥得正欢,导致韩国今年上半年出口下降了3.2%。

李在明很清楚,韩国经济离不开中国这个占了出口四分之一的大市场。他一边派人去中国谈经贸合作,一边又跟美国国务卿通话,确认同盟关系。他想两边都不得罪,走务实平衡路线。

可美国那边根本不吃这套。特朗普政府很快就对李在明的政策亮起了警灯。他们明确要求韩国限制对华的技术出口,尤其是在半导体等敏感领域。今年7月李在明访问美国,更是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

美方开出的条件极其苛刻:要求韩国未来几年在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并购买1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才能换取对韩国部分出口产品的关税豁免。这简直就是赤裸裸地让韩国“交保护费”。

夹缝中的“走钢丝”外交

李在明当场拒绝了部分条款,他直言必须保护韩国企业的利益。美方的回应也很直接:如果韩国的数字管制政策损害了美国科技公司的利益,那就等着报复性关税吧。言下之意就是:敢不听话就收拾你。

中国的警告也随之而来,提醒韩国不要完全倒向美国。李在明的处境,正如韩国学者所言,就像是“夹在鲸鱼之间的小虾”,动弹不得。他7月初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要尽快改善中韩关系,这番话无疑又刺激了华盛顿的神经。

8月,李在明先访问日本,然后前往华盛顿与特朗普会谈,小心翼翼地避开分歧。但第二天,美方就重申了对韩国“亲华”倾向的焦虑,甚至暗示可能利用台海问题来牵制韩国,这已经是近乎威胁的警告了。

内部压力山大

外部压力巨大,内部的期待同样沉重。李在明上台初期的支持率有55%,但随着经济迟迟没有起色,批评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企业界发表公开信,敦促他加速改革,民众则盼着他能赶紧控制通胀,改善民生。

更要命的是,韩国的房地产泡沫被他自己称为“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央行只能勉强维持低利率,防止房价崩盘,但这又加剧了通胀压力。工会因为工资不涨频繁罢工,企业重组案一大堆,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不安。

李在明深知,如果完全屈服于美国的要求,韩国经济可能会重蹈1997年金融危机的覆辙。他在9月对路透社说,没有保障就接受美国的投资要求,无异于饮鸩止渴。

结语

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李在明没有完全硬顶,而是想办法迂回。他提出了一个350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方案,通过给韩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提供贷款担保,来缓和与美国的分歧。这算是用一种更体面的方式,满足了美国的部分要求。

到今年10月底,李在明还在这个位子上苦苦支撑。他一边推动贸易伙伴多元化,与欧盟签订协议以减少关税冲击;一边小心翼翼地管控着国内的债务和房地产风险。他选择的这条自主务实之路,长远看或许对韩国最有利,但眼下每一步都走在刀刃上。尹锡悦下台后早已淡出公众视野,而李在明则要继续在这场大国博弈的风暴中,为韩国的未来掌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