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十月底,中粮集团确认了大约18万吨美国新一季大豆的采购计划,这消息传得挺开。
这个消息对美国中西部的豆农们来说,可算是个好兆头了,毕竟几个月前,他们的仓库还装不下豆子,金灿灿的大豆从裂缝里往外喷,堆得跟小山似的,可偏偏连个买家都没看到。
可没等豆农们发出喜悦的笑声,美国参议院的民主党人就狠狠泼了一盆冷水。
10月29日,一份由民主党发布的报告在华盛顿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报告里直指:特朗普政府的关税策略让美国“吃了大亏”,即便中国只恢复了一些大豆的购买,美国遭受的损失也比预料的更厉害,简直是“伤敌五百,自损一千五”。
这18万吨的大豆订单,到底算是美国豆农的“救命稻草”,还是揭示他们内在困境的“照妖镜”?
先喜后忧
今年年中,美中西部那地方的大型谷仓因为库存压力实在太大,突然“爆仓”了,金灿灿的豆子顺着墙上的裂缝哗哗流出来,在地上形成了一条过脚踝的“豆河”。
这个视频一上传到社交平台,立马变成了美国豆农难题的“代言人”。评论区里满是来自艾奥瓦、明尼苏达等农业州农民的抱怨:“丰收变成灾祸”,“还不如烂在地里省事。”
中国暂停大规模采购之后,美国豆农每英亩亏损高达100到150美元,整个行业的总损失已经超过了数十亿美元。
根据伊利诺伊州大豆协会的统计,仅仅因为大豆产业的不景气,这个州的失业率已经攀升了5%。农机维修店的生意也缩水了三成,帮农场主提供餐饮的那些小餐馆也接二连三地关门了。
对特朗普来说,这比经济上的亏损还要更要命——中西部的农业州一直都是他的票仓,农民们的不满正在逐渐削弱他的支持根基。
特朗普也曾试着用补贴来“救火”,但实际上每亩补贴顶多能弥补三分之一的亏损,那虚晃一枪的“大饼”根本解决不了眼前的燃眉之急。
更糟的是,美国国内的大豆市场早就塞满了,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前三季度,美国的大豆库存堆积达到了历史新高,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大豆价格一度跌到了近三年的最低点,有些地方的收购价甚至低于种植的成本,出现了“豆贱伤农”的惨况——农民干脆把成熟的大豆翻耕回土地当肥料。
虽然中粮集团18万吨的大豆采购订单相比往年同期几百万吨的规模算不上多,但作为中美元首会晤前的一个重要信号,立马让市场情绪开始好转,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当天就冲出了低谷,重新上涨起来。
特朗普更是在社交媒体上第一时间发声,高调说“中国会大量采购美国农产品”,想把这点小订单吹成自己的一项“成就”。
还没等特朗普那边的庆祝声完全消散,民主党人发布的报告就狠狠敲了他一记警钟。
这份报告一针见血,说那个18万吨的订单只是“象征性购入”,根本无法弥补美国在贸易战中受到的巨大亏损,反倒揭示了美国经济的危机四伏。
这份报告让不少美国人都清楚了:中方再次开启采购,并不是美国的“胜利”,反而意味着美国的亏损才刚刚拉开序幕。
大豆一直是咱们手里控制美国的一张牌,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重新开始买呢?
中方重新开启采购,主要是考虑到自身的需要和国际贸易的大势,属于理智的决定。
得先说清楚一点,中国可从来没中断过大豆的进口,只不过把订单从美国调到了别的国家罢了。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每年得进口超过一亿吨的大豆,这些豆子主要用来榨油和制造豆粕,而豆粕可是养猪、养鸡的主要饲料,关系到老百姓的“菜篮子”。
因此,中国的大豆进口不能中断,但到底向谁采购、采购多少,主动权一直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到了2025年1到9月的数字,就能看出个门道:中国大豆总进口已经到了8600万吨,比去年同期还多了13%。不过呀,来自美国的份额从之前的35%一下子掉到19.6%,这部分减少的量都被巴西、阿根廷这些南美国家给补上了。
据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已经达到了5160万吨,占总进口的六成左右,比去年多出了22%。
巴西农民一听到商机,忙着把咖啡园和牧场改成大豆田,桑托斯港作为巴西最大的大豆出口港,24小时不停歇,装船码头的吊车手臂一直在忙活。港口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的订单太多了,我们正在扩建码头,要不然根本应付不过来。”
今年上半年,巴西的大豆价格猛涨了79.9%,有些批次的到岸价比美国的大豆还高,这让咱们中国的企业不得不再三考虑采购的办法。
国内自产大豆也在同步发力,像黑龙江、吉林这些大豆主产区,今年补贴力度更大了,优良种子和先进的种植技术推开之后,大豆亩产都从200斤升到了250斤。
到2025年,国产大豆的产量设定在1500万吨,比去年多出了25%。
虽然国产大豆还不能完全取代进口,但自给率从10%提升到15%这点小幅度的提高,已经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了一份挺稳的保障。
这次重新采购美国大豆,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多元化布局做的灵活调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这次买美国大豆也是为了补充市场空白,11月至次年1月是巴西大豆上市之前的空档期,国内大豆供应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紧张,采购美国货就能刚好填补这个空缺;另一方面,也算是回应一下美国短期的让步,之前美方公开说“不再考虑对华加征100%关税”,中方用采购订单做出了回应,这也为中美经贸谈判营造了一个挺好的氛围,展现了合作的诚意。
更关键的是,美国的大豆本身其实不占便宜——它的蛋白质和油分都比不上巴西的大豆,按理来说价格应该比巴西的低个10%左右,但因为贸易战的缘故,现在美国产的大豆价格和巴西的差不多,没什么优势可言。
这18万吨的订单,看着更像是个“试探”——要是真的美国能把对中国商品的那些不合理关税给取消了,未来或许会有更大规模的采购跟着来;要是美国还继续用尽极限压力,那这小小的订单,也就差不多是个句点啦。
美国的损失,比想象中严重10倍
特朗普把18万吨订单当成了个“胜利果实”,不过民主党人的报告一出来,真相就揭开了:美国在这场贸易战中早就“伤筋动骨”了,损失远比表面看起来的严重得多,甚至还在不断扩大。
报告的重点就是,特朗普在4月推行的全球关税政策,已经让美国经济陷入“自伤多于伤人”的局面。
数据显示,到了2025年9月,美国的CPI通胀率从年初的下降变成了反弹,升到了3%,这是自2024年5月以来的最高点,核心商品的价格也都普遍涨了不少。
虽说中国没少量恢复了一些美国大豆的进口,但中美之间的农业贸易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的大豆市场份额基本上被南美国家牢牢占据,难以挤进去。
2025年1到9月,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达到6370万吨,比去年增长了2.4%,占总进口量的85.2%;阿根廷向中国出口的大豆更是猛增了91.5%,而美国的大豆在华市场的份额不到两成。
让美国豆农更觉得心凉的是,咱们中国市场的流失可不是一两天就能挽回的长远事。
巴西农业部已经说得很明白,2025年对华的大豆出口可能会达到1.1亿吨,创下历史新高;阿根廷也在加紧扩建港口、改进种植技术,打算长远占领中国市场。
美国大豆协会曾经试着把目标转向印度、非洲这些新兴市场,可惜这些地方的购买量和持续性比起中国差了许多,根本就不能够弥补需求缺口。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特朗普政府打算用关税来“抑制中国”,结果反倒让中国的贸易韧性变得更坚强。
报告里头说呀,中国在开拓东南亚、非洲这些新兴市场,上得挺顺的,有效弥补了对美出口的下滑。九月对非洲的出口猛涨了56.4%,对东盟也增长了18.2%。反观美国呢,因为关税搞得一塌糊涂,失去了巨大的中国市场,和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美国国内的矛盾也越发激烈起来。
民主党和农业州的共和党人士已经联手施压,要求特朗普当局取消那些不合理的关税。
不过,特朗普政府对这事儿态度总是挺模糊的,美国财长贝森特接受采访时只提到要降低芬太尼相关产品的关税,关于大豆的关税就没提,也没给个明确答复。这让市场对未来的走向变得挺犹豫。
目前的局势来看,咱们中国已经占了上风。这份底气,主要是靠这些年积累的多元化战略打出来的底盘。
在大豆进口这个事上,中国已经搭建起了一个以南美为核心、多国共同补充的稳固体系,渠道挺顺畅。
巴西、阿根廷的大豆不仅产量丰富,运输体系也相当成熟,像桑托斯港、布宜诺斯艾利斯港这些港口都在为中国订单做优化服务,比如开通“中国专列”和简化清关手续。
同时呢,中国也在和俄罗斯、乌克兰这些国家的农业合作方面推进得挺快,俄罗斯远东的那块大豆基地,虽然面积不算特别大,但已经开始发货了,挺好地降低了风险。
比起来,美国的那些弱点啊,越来越露出了端倪。
美国的大豆出口可是靠中国市场撑起来的,当年中国占了它们大豆出口总量的一半多。关税战一闹,订单没了,美国的大豆产业就像没米的锅,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尴尬。
而且,美国的农业产业链比较单薄,化肥、农机啥的都得靠进口,关税一搞,生产成本直线上升,搞得“农业吃亏,工业也受到影响”,两头都不好。
未来几个月,随着中粮集团陆续把采购的大豆运到港口,再加上中美元首会谈的推进,中美之间的大豆贸易或许会迎来一段短暂的平稳时期。
不过,这场较量还远没有尘埃落定,美国不会轻易放手遏制中国的策略,而中国也会继续稳固粮食安全的底线,增强贸易的抗风险能力。
中方始终态度鲜明:合作共赢才是唯一正确的路子,试图用极限施压逼中国让步,根本行不通。只有遵循中国的规矩,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中美贸易才能重新走上正常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