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 年的寿春街头,二十一岁的孙策向袁术跪拜辞行。他身后跟着程普、黄盖等孙坚旧部,行囊里藏着父亲留下的兵符,出门不远就遇上了带着粮草赶来的周瑜。
同一时期,刘备在徐州刚刚失去地盘,正带着关羽、张飞投奔曹操。曹操笑着对他说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转身就有人提醒:“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不可不防。”
为何同样胸怀大志,曹操、孙策一呼百应,刘备却常年苦于人才匮乏?答案藏在出身的鸿沟、时代的机遇与用人的逻辑里。
一、起点天差:门阀时代的出身密码
东汉末年的社会,门第是绕不开的硬通货。曹操的起点,早已赢在宗族根基上。
他的养祖父曹腾,做了三十多年中常侍,曾拥立汉桓帝,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父亲曹嵩虽靠买官当上太尉,却实打实积累了人脉与财富。
189 年曹操陈留起兵,曹氏、夏侯氏子弟立刻响应。夏侯惇带着族兵赶来,夏侯渊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曹操,曹仁、曹洪更是率千余部曲投奔。
更关键的是士族认可。陈留孝廉卫兹直接资助他五千兵马,说 “平天下者,必此人也”。这些支持,都源于曹家两代高官的积累。
孙策的底气则来自父亲孙坚的遗产。孙坚虽出身寒微,却靠战功成为长沙太守,讨董卓时率先攻入洛阳,修复汉室陵墓,声望早已传遍天下。
他死后留下的不仅是程普、韩当等百战老将,还有 “孙氏忠汉” 的金字招牌。袁术虽霸占了孙坚的兵马,却挡不住旧部对孙家的忠心。
孙策仅用 “助平江东” 的承诺,就召回了父亲的核心部曲。加上周瑜带着丹阳兵来投,刚出发就有了五六千人的队伍。
刘备的开局堪称 “地狱模式”。涿郡起兵时,他是个织席贩履的白身,所谓 “中山靖王之后” 早已血脉疏远,连宗室谱牒都查无实据。
最初的班底里,关羽是逃亡的通缉犯,张飞是本地屠户,资助他的张世平、苏双还是 “士农工商” 里最受歧视的商人。
东汉士族最重门第,颍川荀氏、河内司马氏这类大家族,根本不会正眼瞧这个 “冒牌宗室”。孔融第一次听说刘备时,都惊讶地问:“天下竟有此人?”
二、机遇分野:地盘与招牌的致命差距
创业路上,机遇往往比努力更重要。曹操和孙策很快抓住了时代的关键筹码,刘备却在流浪中错失十年。
196 年,曹操迎来命运的转折点。他冒险迎汉献帝到许都,瞬间从割据军阀变成 “中央朝廷代言人”。
这枚 “挟天子以令不臣” 的招牌太管用了。荀彧带着荀攸、郭嘉来投,说 “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连袁绍的谋士许攸,也羡慕曹操能以朝廷名义封官许愿。
更妙的是,曹操每打败一个对手,就能合法接收其人才库。吕布麾下的张辽、袁绍手下的张郃、张绣身边的贾诩,都成了曹魏重臣。
孙策则用两年时间打下江东六郡,给人才筑起了安稳的 “粮仓”。195 年渡江后,他严明军纪,“鸡犬菜蔬不取于民”,百姓争相送粮劳军。
有了会稽、吴郡这些富庶之地,孙策既能给武将分封土地,又能让文臣安心治理。张昭、张纮这些江北名士,正是看中江东的稳固才前来投奔。
刘备的二十四年,却全在 “寄人篱下” 中度过。从公孙瓒到袁绍,从吕布到刘表,他像个无根的浮萍,连自己都不知道明天在哪。
194 年陶谦把徐州让给他,可没等站稳就被吕布赶走;201 年投奔刘表,刘表表面热情,暗地里派他守新野,还叮嘱 “不可让刘备得荆州人心”。
那时的人才都很现实:曹操能给官爵,孙策能给土地,刘备只能给 “兴复汉室” 的空头支票。难怪陈群、陈登这些徐州名士,最终都选择了曹操。
三、用人逻辑:制度引力与个人魅力的较量
吸引人才的本质,是能否满足其需求。曹操靠制度,孙策靠传承,刘备只能靠人格魅力硬撑。
曹操深谙人才需求,建安十五年颁布《求贤令》,喊出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他明确表示,哪怕是 “盗嫂受金” 的人,只要有本事就重用。
这种打破门阀壁垒的制度,让寒门子弟看到希望。于禁是普通士兵,典韦是山野壮士,都靠战功做到将军。毛泽东评价:“曹操的用人政策,开了魏晋风气。”
孙策则延续了孙坚 “恩威并施” 的传统。他对旧部宽厚,程普受伤时亲自喂药;对降将信任,太史慈被俘后立刻授予兵权,说 “当与卿共图大业”。
江东士族起初敌视孙策,可看到他尊重张昭、重用顾雍,也渐渐归附。这种 “用诚意换忠心” 的方式,让江东人才迅速凝聚。
刘备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关羽被曹操重金挽留,却执意要 “千里走单骑”;赵云在袁绍、公孙瓒麾下不得志,见了刘备便 “委质定分,不易其志”。
但人格魅力的辐射范围太有限。徐庶被迫离开时,推荐诸葛亮的理由竟是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刘备只能放下身段三顾茅庐,这在曹操、孙策那里根本无需如此。
直到 208 年拿下荆州四郡,刘备才有了招揽人才的资本。黄忠、魏延这些刘表旧部前来投奔,正是因为 “刘备终于有了地盘,能给我们实在的封赏”。
四、结构隐患:人才蛋糕的分配困局
早期的人才模式,早已埋下后期的命运伏笔。魏蜀吴的结局,本质是人才分配的必然结果。
曹操的人才结构最复杂:曹氏宗族掌兵权,寒门士族做谋士,世家大族管行政。他在世时能平衡各方,可曹丕继位后立刻妥协。
为了争取颍川士族支持,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让 “上品无寒门” 成为现实。等到司马氏篡权,寒门子弟不愿卖命,曹氏宗族早已衰落,曹魏只能灭亡。
孙策奠定的孙吴政权,也面临 “外来户” 与 “本地人” 的矛盾。孙权前期靠周瑜、鲁肃等淮泗集团打天下,后期不得不重用陆逊、顾雍等江东大族。
江东士族逐渐垄断政权后,开始只顾家族利益。晋军伐吴时,陆逊的儿子陆抗消极抵抗,正是 “孙家天下与我何干” 的真实写照。
刘备的蜀汉则是 “外来者压制本地人” 的典型。荆州派(诸葛亮、关羽)、东州派(法正、孟达)掌权,益州派(谯周、李严)被排挤在核心之外。
诸葛亮北伐时,益州派消极怠工;邓艾兵临城下,谯周直接劝刘禅投降,说 “魏能保我家族富贵”。刘备靠人格魅力凝聚的团队,终究抵不过利益的分裂。
五、历史回响:草根创业的永恒困境
站在今天回望,三人的人才困境,藏着永恒的创业启示。
曹操的成功证明:时代的 “正统性” 是顶级资源。挟天子也好,顺民心也罢,能占据道德与法理的高地,人才自然来投。
孙策的经历说明:传承的 “基础盘” 不可忽视。父亲留下的人脉、地盘,能让创业者少走十年弯路。这就像今天的 “富二代创业”,起点确实不同。
刘备的故事最令人唏嘘,却也最励志。他用二十四年证明:没有资源时,人格魅力和价值观能凝聚核心团队;但要想做大,终究要靠制度和地盘。
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 可高祖刘邦有萧何、韩信,刘备直到晚年才有诸葛亮、姜维,终究晚了一步。
280 年三国归晋,司马炎在洛阳大宴群臣。席间有人提起刘备,说 “若使玄德早得荆州,未必不能争天下”。
这话或许没错,但历史没有如果。曹操的招牌、孙策的地盘、刘备的魅力,三种创业模式早已写好结局。
而那些曾为他们效力的人才,张辽守合肥、周瑜破赤壁、诸葛亮出祁山,终究都成了历史的尘埃。唯一留下的,是关于 “如何吸引人才” 的千年追问。
就像今天的创业者,有人靠资本吸引团队,有人靠愿景凝聚人心。可无论哪种方式,都绕不开曹操、孙策、刘备曾面临的问题:你能给人才真正想要的东西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