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日本国会的投票引发了震动:自民党内的保守派代表高市早苗当选为首相,成为该国第一位女性领导人。不过,比起“突破性别”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张选票所传递出的信号——日本正逐渐走向亲美、强硬军力、修宪的方向,东亚的安全局势和经济格局或许会因此发生变动。
这位铁娘子到底打算怎么“玩”呢?她的施政策略就像一套紧密配合的“三板斧”,每一击都指向“安全第一”的目标,可每一斧挥出,背后都可能引发一连串意料之外的风险。
第一斧:经济上的“闭门造车”?
咱们先聊聊最实际的“钱袋子”吧。高市早苗在经济方面,可谓走的是一套“断链式自保”的套路。就是说,她想把日本和中国的产业链“划清界限”,目的很明确。这招早在她还在岸田内阁当官的时候就露出苗头,那时她主导制定了《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一旦坐上首相位置,当然得把这套策略推得更快、更猛。
她打算怎么操作呢?准备列个“战略清单”,把半导体、高端材料这些“要命”的行业全都列出来,然后靠政府补贴、投资资金,把日本企业吸引回来,在国内搭建生产线。同时,还要对关键技术的出口设限。听着像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是不是?但实际上,对于那些在全球大潮中摸爬滚打几十年的日本企业来说,简直像是在火上烤似的。
拿个例子来说吧,2022年,日本对中国的半导体设备出口占了全球市场的27.3%呢!这数字站在这儿,你要是真想“去中国化”,不就意味着自己放弃了一个巨大、又近在眼前的市场嘛?许多日本公司可能会觉得头疼啊,订单流失事小,要是真搞砸了,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长远布局。大家都知道,不想把自己辛苦捏出来的江山让人接走。这种“自我保护”的办法,真能从根本上保证安全么?未必,反倒可能变成“自我设限”。这个问题,得留个大大的问号了。
第二斧:军事上的“油门踩到底”!
要是在经济方面,高市还算得上“忍耐一下”,可在军事上,她简直就是猛踩油门!她的激进程度,连不少人都觉得比前首相安倍晋三还“敢冲”。她直言不讳地表示要修改和平宪法,要把那个听起来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自卫队”光明正大地改叫“国防军”,甚至还露出想争取“宣战权”的野心。
钱嘛,当然得“管够”!国防预算像跑火箭似的直线上升,占GDP的比例也跟着水涨船高。那钱都花到哪儿去了?重点在网络战、太空战这些新兴战场。她很清楚,现代打仗早就不再只是飞机炮弹那些老掉牙的东西了。
更让人警觉的是,她特别喜欢搞“结伙”这套。一方面,她死死抱住美国这根“大腿”,巴不得马上飞到华盛顿,和特朗普这些“老熟人”搞更深合作。另一方面,她又积极拉拢澳大利亚、英国,甚至北约里的国家,搞各种联合演习,把军事“朋友圈”越织越大。这一套操作,讲到底不是为了“自保”,倒像是在打造一个以日本为中心,针对某个特定地区的军事联盟体系,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第三斧:外交上的“划清界限”!
在外交方面,高市早苗的手法其实挺直接,就是“站队”!她视日美同盟为自己的“铁饭碗”,这是日本在国际舞台立足的根本保障。同时,她还打算在一些大型国际场合,比如APEC峰会什么的,拼命推广她那所谓的“友岸外包”思路。这听上去挺“和谐”,大家一起合作做生意,但实际上,藏着不少算盘,意在拉拢盟友们组成个排挤某些国家的供应链“小圈子”。
不过,她这“三板斧”还没完全挥开呢,自己家里头就先出了点小乱子。之前,日本政坛还有公明党这种比较温和的力量,能对自民党起点制衡作用,现在,随着政治局势变得更复杂,高市的政策也更容易走向激进。
听说,就连日本外务省的官员们也在暗暗担心,怕首相这么硬的态度会把跟邻国的关系搞得一团糟。这事可不简单,一旦外交出问题,不仅关系到贸易,还会影响国家的整体形象和长远利益。
那这个高市早苗,她骨子里的那股坚韧劲儿到底是哪来的呢?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早在1961年,她出生在奈良的一个普普通通家庭,没有啥特别的背景,完全靠着一股子拼劲,硬是从普通的学校一路闯进了神户大学。
对她来说,人生的转折点真不错,是年轻时候去美国交流的时候。那时候正逢美日贸易战激烈,她亲眼看见华盛顿那些政治人物怎么玩弄权谋,把经济和国家安全紧密绑在一起。从那会儿起,她就坚信一个想法:产业的成长和国家的安全的齐头并进,缺一不可。
1993年,她正式进入了政坛。而她的贵人正是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安倍的支持和提拔下,她一路顺利晋升,曾担任总务大臣,还创下了在任时间最长的纪录。在经济安全法案的制定中,她起到了关键作用,也逐渐成为保守派阵营里的重要人物。所以,外界称她为“女版安倍”,一点不错。
高市的升任,绝非偶然。正巧赶上全球右翼思潮抬头的背景,再加上俄乌冲突等一连串国际局势,让日本社会弥漫着一种对“不安全”的担忧。这股集体焦虑的情绪,无形中为高市早苗这类以“硬派”路线著称的政治人物,提供了绝佳的舞台和机会。可以说,她是顺势而为,但也可能让日本向一个更加激进的未来迈进。
说了这么多,咱们得明白,高市早苗这套“组合拳”到底有哪些隐藏的隐患,危险在哪儿?
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可能会激起地区性的“军备竞赛”。二战之后,日本之所以能安心发展经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那份“和平宪法”限制了它的军事扩张。如今,高市首相打算打破这个“紧箍咒”,周边国家还能不提高警觉吗?大家肯定都要加紧部署,都要找办法加强自家的防御能力。这样一来,东亚很可能会陷入一种“你搞军备我也跟着搞”的恶性循环,最终,整片地区的安全成本会大大上涨,没人能轻松地过日子。
接下来那事儿,老问题有可能被翻出来了。高市早苗每年8月15日都要去拜靖国神社,那里可是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的地方。再加上,她对于日本历届政府承认侵略历史、反省的“村山谈话”等文件,也总是一副不认可的态度。
这种对历史的漠视,甚至还在美化侵略的态度,只会让邻国对日本的信任更加动摇,伤口难以愈合。其实,大家都在努力向前看,可她这么一闹,可能又把大家拉回旧日的恩怨里。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绝对没有好处,只有坏处。
到头来,从经济角度讲,这种硬生生“脱钩”的办法,很可能变成个“两败俱伤”的局面。中日两边的产业链早就紧密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啥的,有不少都很依赖中国庞大的市场;反过来,中国在一些关键零配件和核心技术方面,也离不开日本的供应。
现在,高市首相坚持推什么“去中国化”,这事情嘛,可能让日本企业吃大亏,市场份额大概率会缩水不少。而中国这边也会趁机加快自己技术升级和替代的步伐。结果嘛,双方都可能得不偿失,谁也难说是赢家。
所以说,高市早苗的上任,似乎不只是一次日本的人事调动,更像是在充满变数的国际局势下,做出的一次重大战略选择,走上一条带点对抗味道的路线。想到当年特朗普崛起,怎么彻底改变了美国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形象。不少人也会觉得,高市早苗的政策有可能让日本从咱们熟悉的那个经济强国,变成一个让邻国头疼的“地区麻烦制造者”,成为周边国家的烦心事。
东亚的和平与稳定一直像脆弱的冰层似的岌岌可危。高市首相此次的强硬举动,无疑是在这薄冰上又添了不少压迫感。她带来的风险,恐怕超出日本自身的承受范围,最终也许整个地区都得为此埋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