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粟裕在苏中缔造过著名的“七战七捷”。当时,粟裕率华中部队以15个主力团,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凭借老解放区有利作战条件,打地鼠一般地任意大口吞吃无脑盲动且盲目自信的国军旅团级兵力。
宣泰战役,连抗战中拿过武功状的张灵甫在51师305团的老部下刘光宇(刘光宇当营长时张灵甫是他的直属团长)团都给基本全歼。把夸下海口,说“我的部队没有问题,一个团就能跟共军干一下”的李天霞,打得灰头土脸。
那么粟裕率华中野战军退入山东之后,是不是像战史上,就再也没有七战七捷这样的神仙仗了?
非也。粟裕退到山东之后,“神仙仗”依然不断。
只不过此时的战役规模,已经从七战七捷时的消灭旅团级兵力,升级到“五战五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安战役,孟良崮战役)生吞国军军级兵力了。
因此严格来说,粟裕在国军全面进攻(1946年6月开始)和重点进攻的差不多一年(至1947年5月)时间内,在“七战七捷”之后,又差不多打出了“五战五捷”,合计为“12战12捷”。
只不过因为七战七捷之后,是紧接着的两淮涟水战役,华中野战军被迫放弃苏中苏北根据地,这两波流,被一段低潮期所间隔开来,习惯上一般不把这12仗连起来讨论罢了。
见下图。
上图中,我在江苏战场(苏南、苏中、苏北根据地)和山东战场我按照国军被歼兵力的量级,大体圈了两个圈。一个是国军军级(整编师)部队被歼灭的圈,一个是国军旅团级兵力被歼灭的圈。
稍有军史常识的人,看到这两个圈之后,应该都会会心一笑,感觉大体合理。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曾经总结过徐州国军序列军级部队大规模被歼灭,主要就是集中在1946年12月(宿北战役)-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这半年之内。
在这短短的6个月里。国军付出尸山血海一般的惨重代价,接连损失了整编69师(陈诚嫡系干将戴之奇)、整编26师、第一快速纵队、整编51师,桂系主力46师,中央军主力73军(十三个全美械部队之一)、整编72师、包括陈毅口中“战斗力堪为国军之冠”、粟裕口中“5军战斗力比74师稍逊,与18军不相上下,各有所长”的五大主力之首御林军整编74师这些军级部队,合计达7个军(整编师)。
这五战五捷里,不但烂葡萄不塞牙,连整编74师这样的国军第一等主力第一位的金刚钻都不硌牙,直接生吞。
这五战五捷,更是直接把刚刚成立的华东野战军重火力装备水平来了一个全面升级。
1947年1月,陈毅在《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的讲话中曾经明确说,“现在我军的武器装备并不比国民党差,也不比抗战时期的日寇差”(见下图)。
当时山东战场的战争模式,早就不是小米加步枪的游击战了,而是华野在单方透明的情报铁幕和面的补给机动之下的运动式大兵团歼灭战。
此前(1946年12月宿北战役前),华中野战军虽然也有苏中的“七战七捷”,但从未全歼过一个军级(整编师)国军主力部队。
为什么国军在1946年12月开始的半年之内,连续损失多达7个军级部队?
为什么华中野战军退入山东之后,国军被吃部队的量级,马上就上升到军(整编师)级了?
粟裕在回忆录里曾经明确提到:“从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吞吃旅团级国军)结束后到宿北战役(1946年12月),即一九四六年九月到十二月中旬的三个半月,是华中战事由前部转向纵深,我军进一步集中兵力,调整布局,把运动战、歼灭战推向更大规模的重要时期”。
粟裕说这话的背后,就是随着华中野战军完全撤入山东境内,奉令与山东野战军合股,正式成立华东野战军,这样一个华东战场非常重大的兵力调度、资源聚合以及组织架构调整。
伴随着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野战军兵力进一步集中,凭借山东老解放区的情报铁幕和坚壁清野的物资人力动员,新成立的华东野战军的胃口立即增大。已经可以任意吞吃国军精锐主力军级部队,甚至包括莱芜李仙洲兵团和鲁南马励武这样临时编凑的5万人左右的小兵团了。
而粟裕在回忆放弃两淮,成就整编74师连克两淮涟水的“殊勋”的同时,明确提到:当时华中野战军单靠自己,是不具备歼灭74师的能力的。(见下图)
他并且说,当时74师攻克淮阴,华中部队1师、6师没有及时赶到增加防守,不是主要原因。相反,他认为即便1师、6师都赶到了,也讨不到74师的便宜,相反还会吃大亏(见下图)。
什么意思?
就是74师51团152团副团长王克己回忆的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前对74师内部的干部说的:
“这次共军撤走是为了避免吃更大的亏才走的,下一步我们去打他,他还要吃更大的亏呢”。
在淮阴战役的时候,华中野战军之所以放弃,就是如张灵甫所说的,为了避免吃更大的亏才走的。
上图:电影《红日》剧照:张灵甫在鲁南视察地形(舒适饰演张灵甫,程之饰演参谋长)
而粟裕在回忆录里对两淮涟水期间的作战,一点也不自吹,反而是胜者视角下,非常谦虚地正面承认了张灵甫上面这句话的靠谱性。
当时华中野战军,论硬实力,就是打不过74师,吃不下国军的军级兵力。
不过很多局势和事情的转变,有时候就是不露痕迹,就像古诗里说的,用随风潜入夜式地秘密化学反应就完成了,发生了。一切转变都发生在华中部队退入山东,两大野战军合股之际。
而当时的国军统帅部对此毫无预见和判断。还以苏中苏北华野连续推出两淮涟水,攻桂系7军一个师的泗县也把牙崩掉,被迫撤围的印象里。以为退入山东的华中部队,仍然会延续苏北的一连串避战回避。
我说,当国军把共军驱赶到山东的时候,自己真正的倒霉期也就要来临了。
等待国军的是即将到来的,半年内7个军(69师、51师、26师、72师、73军、46师、74师)被吃的连番惨剧。
上图:电影《红日》华中部队撤出涟水前夕
粟裕说:“记得1946年9月25日我曾应新华社记者之约,谈了我军主动撤出两淮后之华中战局,其中说到“我军的撤出两淮,绝对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这个分析是符合战争发展的实际的 ” 。
粟裕说的“我军”撤出两淮,是指华中野战军,而后面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说的已经是“华东野战军”了。主语变化,实力不同,胃口大增,五战五捷,“生吞活剥”,自然也就不同凡响了。
1946年12月13日,已经从指挥机关和兵力协同上完全合股的华东野战军,为了打好两大野战军合并后的出战,谨慎地发起了宿北战役发出的预备命令:
但是就像粟裕自己回忆的时候提到的,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相对来说,与粟裕1947年上半年在山东的五战五捷中的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比,相对不是那么有名。(粟裕回忆原文见下图)
但是,按我观点,苏北、鲁南战役在粟裕谈到的转折意义之外,还有另一个维度的重要意义。就是这两仗,标志着战争能量发生了巨大的升级。
就是说,自宿北战役开始,随着山野和华中部队的合股,整个华东战场,对国军的歼灭战层级直接上升到军级(整编师)和小兵团级的水平了。此前在苏中苏北,华中野战军一直单独作战,顶多吃一个旅,一个团。苏中七战七捷,粟裕用20多个团包打天下,7次战役一共歼敌数也不过4-5万左右(华中部队自身伤亡1.6万)。
但是到了1947年,当双方的战线推进到山东境地(与苏中苏北一样同样是老根据地),进入我画的“军级部队”歼灭圈之后,鲁南战役、莱芜战役一战华野就歼敌5万左右。
其中连国军头号主力、“五大主力第一等第一位”(苏皖边区临参会贺电中称)的整编74师都给生吃了。
这其中的战争能量升级,歼灭战规模的暴增,是何等的恐怖和惊人?
回到标题:华中和山东野战军合股后的威力有多强?
嗯,半年连吃7个军(包括头号主力74师),就是这么强。
这种作战节奏和歼灭战密度,其实和苏中七战七捷是很相像的。只不过战争能量指数和歼灭战胃口与七战七捷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增强。
无独有偶,粟裕的“七战七捷”之后,紧接着就是相对低潮的退出两淮涟水。山东的“五战五捷”(宿北、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之后,紧接着又是南麻和临朐,导致华野进入了一段“最黑暗的时期”。
而导致这种转变,尤其是南麻临朐战役的不利的直接原因,就是华野在完成了华中部队和山东不对的合股之后,再次分兵。导致决战方向的兵力不足。
南麻战役之所以没打成,兵力不足占主要原因。华野此战参战的是2-6-7-9四个纵队加特纵。既要负责攻坚,又要负责打援。而整个战役接火参战兵力,国军(11师,5军,25师-64师)和华野基本1比1,没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更何况打的还是关内头等主力胡琏11师。(粟裕战后总结说:阻援部队也不大得力,在兵力一比一的情况下,挡不住国军的拼死增援)
我们再看一下地图上的两个歼灭圈。见下图:
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这也是华野吞吃国军精锐的“五战五捷”最后一战,以及华东野战军全部主力集结内线作战优势发挥的顶点)之后,华野于6月30日突然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分兵。
此后一直到了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华野才再次完成合体,全部主力合股集结山东境内,开始山东战区对国军的总清算。
此时的华野已经具备了吞吃十万人级别大兵团(区兵团和黄百韬兵团)和战区大中型基地堡垒(潍县、济南)的胃口及实力。
上图:电影《红日》连环画
所以我说,假如入整编74师苟过了孟良崮战役,基本上整个解放战争,就不太会面临单独被吃的灭顶风险了。因为孟良崮是几乎是双方兵力集中对集中的巅峰和顶点了。
此战不管是按原计划的打桂系还是临时改打74师,打完之后华野因为回旋余地和战略纵深被极度压缩,都会立即面临分兵,而分兵之后,无论是山东兵团还是粟裕西兵团,单独吞吃74师这样的头等精锐部队都会感到兵力不足。
分兵之后的西兵团顶多吃一个段霖茂的57师万把人打打牙祭,对邱清泉都是“逢五不战”,连次等的吴化文都不敢打。
粟裕在婉拒中央军委令其率领1-4-6纵队南下的“斗胆直陈”中说,要率领华野全军留在江北打大仗,歼灭“第五军”等国军头等主力。但是其实一直到大决战前,其实也并没有好的机会直接生吃第五军。
纵观整个解放战争,其实像孟良崮战役这样的国军头等主力把侧翼暴露给我军高度集结的主力的情况是很少见很偶然的。
上图:电影《红日》张灵甫对部下阵地失守怒骂:打回去!
所以我说,如果整编74师苟过孟良崮,没有被歼灭。那么很可能在大决战前,就再也没有机会将其歼灭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孟良崮战役之后,蒋介石一个人也没杀,对汤恩伯、李天霞、黄百韬几个直接当事人,板子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全部都姑息放过,先后再次重用和启用了。也实在是妇人之仁,赏罚不明,不知进退的昏庸腐朽极端表现了。
以上分析的是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股后的威力,笔者认为1947年初的此次合股让华东野战军具备了任意吞吃国军军级和小兵团级兵力的战场能量。
但是当1948年下半年,济南战役前夕,华野再次合股的时候,所具有的战争能量和歼灭战胃口又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此次合股后的华野,在啃吃济南的时候,让300公里外徐州的杜聿明率3个精锐野战兵团,眼睁睁看着济南被吃,也没敢妄动。
上图:1955年国庆典礼,粟裕与陈赓、肖华、洪学智在天安门城楼
而淮海战役前夕,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再次合股、扫平山东之后的华东野战军,已经具备了独力将国军徐州剿总序列部队全部清盘的实力。淮海战役中,华野不但独立将徐州剿总序列的全部精锐野战兵团吞吃干净。还额外派了5个纵队帮助中野吃掉黄维兵团。
胃口之大,战役企图心之旺盛,战役遂行之彻底,连续作战、兵力资源运用统筹之强度和主力战硬刚之胆气,近代以来,可能是国内战场所仅见。
从这个角度讲,称粟裕为一代名将,甚至战神,恐不为过。
上图:电影《红日》里张灵甫摆在孟良崮指挥部桌上的74师打下涟水后在古塔前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