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明抢”!147亿中资半导体巨头8天内被政府冻结,外籍高管联手架空CEO

 168    |      2025-10-24 18:59

你敢信吗?短短八天,就八天。

一家年收入近150亿人民币,中资控股的全球半导体巨头,就这么被人从根上给端了。

这事儿发生在荷兰。先是政府一纸命令下来,紧接着公司里的老外高管们无缝衔接,直接把中方派来的CEO给赶下了台。

这哪是商业纠纷,分明就是一场早就计划好的“夺权政变”。

9月30号,命令下达。10月7号,法院判了。中方的控制权瞬间蒸发,快到让人怀疑人生。

政府出牌高管跟上

故事的开头,是一份荷兰经济部的部长令。

他们翻出一部平时压箱底的《物资供应法》,理由讲得特别好听。

说是怕安世半导体“治理有问题”,万一有紧急情况,国家调动不了它的技术。

它不查封你账户,也不让你停工。

但它给安世全球30多个分公司,都安了个“红色按钮”。

工厂照样生产,订单照样发货。可但凡想干点大事,比如扩产、调整研发、转让技术,门都没有,全给你冻住。

荷兰政府这一下,等于攥住了公司的命脉,随时能让你歇菜。

政府这边墨迹还没干,公司内部的“宫斗”就开演了。

首席法务官、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三个外籍高管联手就把公司告了。

诉求简单又粗暴:立刻让中方CEO张学政停职,顺便让闻泰科技把股权也转了。

后面的剧情,简直是开了倍速。

从开庭到宣判,法院只花了七天。

10月7日判决下来,安世半导体的天,彻底变了。

张学政,这位代表中资的核心人物,所有职务当场暂停,权力被剥得一干二净。

法庭直接空降了一位全新的、完全独立的外籍董事,还给了他一票定输赢的“决定性投票权”。

以后公司里,是他说了算。

中资的股份呢?被强制托管了,名下就留了一股,意思意思。

名义上还是股东,实际上,靠边站着看戏吧。

这宝贝到底有多香

荷兰政府和那帮高管,为什么非要下这么重的手?

因为安世半导体,根本不是一家普通芯片公司。

它的前身,是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有60多年的老底子。

它不造手机里那种几纳米的高精尖芯片。

它玩儿的,是功率半导体,是现代工业的“馒头和米饭”。

新能源车、智能工厂,哪个都离不开这些基础元件,少一个都不转。

现在,一辆新能源车里,光功率半导体的价值就超过1000美元,比油车高好几倍。

安世在这个领域,全球市场占了快10%,每年出货量超过一千亿颗,是个什么概念?

这个产能和地位,在整个欧洲都找不到第二个。

博世、大陆这种汽车零部件巨头,都得靠它吃饭。

荷兰是光刻机巨头ASML的老家,对半导体有多敏感,不用多说。

以前他们盯着的是高端技术别卖出去,现在,他们连供应链安全也一起抓了。

欧盟正推《芯片法案》,要抢回全球20%的产能。

安世这块现成的肥肉,自然成了荷兰和欧盟手里的王牌。

一套完美的组合拳

回头看,政府出手和高管发难,时间点掐得跟秒表似的。

说这不是一场早就设计好的阳谋,谁信?

政府的“冻结令”,给内部夺权铺好了路,造足了势。

高管们的诉讼,又把政府的想法,通过法律程序,迅速变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这套组合拳,看着眼熟不?简直是美国特朗普政府那套“国家安全”大法的翻版。欧洲人也学精了。

对一家只生产基础元件的公司都下死手,可见欧洲对半导体的焦虑感,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短期看,好像什么都没变。

荷兰政府特意让工厂继续开工,就是为了稳住下游的欧洲大客户们。

只要安世的货不断,供应链就乱不了。

但往长远看,这雷可就埋下了。

决策链条被强行加长,以前闻泰一句话就能定的事,现在都得那位“一票否决”的独立董事点头。

公司的效率肯定大打折扣,很多技术升级和市场扩张,估计得黄。

钱还在但魂没了

闻泰科技在10月12日发了公告,承认了这些变故,第二天就复牌了。

公司反复说,股东的“经济收益权不受影响”。

意思就是,该分给你的钱,一分不会少。

但股市可不只看这点分红。

大家更怕的是,控制权没了,以后会出什么幺蛾子。

有分析师说,这种跨境资产的控制权没了,以后股价上会直接打个折扣。

万一新管理层不爱分红,闻泰能拿到的现金流也会大受影响。

面对这场突袭,闻泰已经开始反击。

他们请了国际顶级的律所,准备打官司。

一边,要跟政府的行政命令较劲,问清楚到底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别让他们随便扩大解释。

另一边,也得回应法庭说的“治理缺陷”。

比如在荷兰本地多招点合规的人,重大决策搞得透明点,一步步把信任给挣回来。

但最根本的,还是得把生意做好。

主动跟大客户沟通,用实打实的库存和交付告诉他们:我,还靠得住。

毕竟,只要你的价值还在,谈判桌上就还有你的位置。

结语

现在,闻泰名下那孤零零的一股安世股权,像个扎眼的符号。

它无声地诉说着这场还在进行中的博弈。

荷兰政府手里攥着“急停按钮”,老外高管团队管着日常运营,中方股东在法律和经营两条战线上艰难突围。

这场发生在荷兰的战争,不仅仅是一家中国企业的海外挫败。

它更像一个信号,告诉所有想出海的中国科技企业,未来的路,会越来越难走,越来越复杂。

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版图,或许就在这一次次的碰撞中,被悄悄地改变了。

最终的结局是什么样,恐怕得等上一两年,甚至更久,才能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