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深冬时节,河西走廊上,西路军战士们在马家军的围追堵截中艰难地维系着生存。当高台失守的消息传遍全军,红5军军长董振堂和政治部主任杨克明英勇殉国,全军士气陷入绝望。正当这支部队迫切需要一位将领挺身而出稳定军心之际,红5军15师师长郭锡山——这位握有重兵的高级指挥官,却在战场上做出了令人齿冷的举动:他背叛了阵营,投敌而去。
西路军的征程自始至终充满坎坷。队伍面临群众基础薄弱、后勤补给难以跟上、对马家军骑兵战术缺乏了解等多重挑战,这些困境交织叠加,使得原本士气高昂的他们逐渐陷入困境。然而,即便如此,绝大多数的指战员仍咬紧牙关,宁可选择战死沙场,也不愿屈服低头。唯独郭锡山,在这支部队中成为了最为显眼的“例外”。
郭锡山,河南籍人士,早年曾在军阀孙连仲麾下服役。1931年宁都起义之际,他随董振堂毅然投身红军。革命初期,他屡随部队征战,屡建战功,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步晋升至红5军15师师长,堪称红军队伍中的资深成员。然而,令人未曾料及的是,尽管身在旧军队的熏陶已久,他体内的“军阀习气”却并未随之消散——在顺境中,他随队伍奋勇向前,但一旦遭遇困境,革命信念便开始摇曳不定。
高台一旦沦陷,郭锡山目睹战友们接连阵亡,内心的悲观情绪如同野草般疯长。私下里,他向亲信们倾诉:“这西路军恐怕难以再支撑下去,马家军如此凶猛,我们迟早会全军覆没。”不久,他开始暗中筹划“退路”:马家军中有一名旅长名为马禄,此前西路军在锁阜堡曾将其部围困半月之久,本有机会将其彻底歼灭,但最终为了统战大局,放走了马禄所部六百余人。郭锡山心想,凭借这份“恩惠”,马禄或许会接纳自己。
1937年1月22日,郭锡山于临泽城外围的一个偏远村落中驻防。他假借“巡查阵地”的名头,携其警卫员至战壕前端。当时战壕内仅剩他们二人,郭锡山见此良机,忽然对警卫员言道:“借我你的手枪,我想试射一下远处的目标。” 警卫员自追随师长以来,从未对师长的话有过疑虑,便爽快地将手枪交出。然而,手枪一经郭锡山之手,他迅速装填子弹,枪口指向了警卫员,同时另一只手指向不远处马家军阵地:“愿否随我同行?若跟随我,定能过上好日子。”
警卫员既惊又怒,断然予以拒绝。郭锡山目睹此景,不再多言,跃上战马,直冲马家军阵地。战壕中的红军战士察觉到这一情况,立刻开火阻拦,但子弹纷纷落空,只能眼睁睁目送这位师长越跑越远。马家军的哨兵见有人策马疾驰而来,本欲开火,然而认出是红军军官的装扮,又回想起马禄此前“遇到红军当示以宽容”的指令,遂未敢轻举妄动,郭锡山就此顺利地投降了敌军。
马禄
马禄在邂逅郭锡山之际,不禁感到惊愕,旋即心中升起一股“大功”的喜悦,遂即派遣使者将他送往武威,交付于马家军的核心领袖马步青。马步青听闻“红军师长前来投诚”,心中颇感得意,特地命其河南同乡、私人顾问李兰轩接待郭锡山,并授予他“参议”一职,专责说服被俘红军投降。
“若将董振堂首级割下,送至南京领赏,必能获得丰厚回报。”随后,他依据记忆绘制出西路军的布防图。原本西路军的防线已显脆弱,此图一出,马家军更有针对性,红军的伤亡迅速增加。
令人愤慨的是,郭锡山竟亲自前往关押红军战俘的场所进行劝降。他手持马步青所赠的银两,在战俘面前炫耀:“追随共产党作战,又有何益?日日忍饥挨寒,命悬一线。跟我来,马步青司令绝不会薄待你们,丰衣足食,金钱随意取用。”果真,有些动摇者被他成功说服。郭锡山见此情景,进而施展“轮番劝降法”——让已投降者依次排队,在牢房外轮番高呼口号,企图击溃其他战俘的斗志。
马步青
将郭锡山擢升为甘新公路督办公署运输处副处长,月薪高达300大洋——这在当时已属相当优厚的待遇。此外,他还将自己的妻妹嫁给了郭锡山,甚至允许郭锡山将家人接至武威,悉心照料,让他们得以安享荣华。那期间,郭锡山行走间无不神采飞扬,深信自己这步“反叛棋”走得明智,将“红军师长”的身份抛诸脑后。
“你这个无耻的叛徒!休在此信口雌黄,即便饿死,我们亦不会随你而去!”
“这子弹竟嵌于两根脊梁骨之间,若今手术,还需挪移骨骼,而他当年却能自行排出,堪称奇迹!”每当提及此事,王定烈总是笑着调侃:“全赖郭锡山那叛徒激怒于我,竟也做了件‘好事’。”
王定烈
诸如王定烈者屡见不鲜,使得郭锡山的劝降手段渐显疲态。马步青视他已无“利用价值”,对他日渐疏远,先前许诺的“好处”亦逐渐缩水。郭锡山心中忧虑重重,却无力约束家人——他的胞弟倚仗哥哥在马步青身边的影响力,在武威城内肆意妄为,盗窃鸡犬之事屡见不鲜。然而此次,他竟敢以身试法,竟至马步青小妾的家中行窃。
马步青,素以“威严”著称,统率着马家军,听闻此事后怒不可遏:“连我的人也敢妄加触碰,若不严惩,今后谁还愿服从于我?”此时的郭锡山,早已不再是昔日那个“有利用价值”的变节者,马步青趁机展示权威。他命令将郭锡山及其胞弟一同押送至武威东关刑场,采取极其残酷的手段执行死刑——先进行长达十多分钟的折磨,随后用鬼头刀残忍地砍下了他们的头颅。
昔日郭锡山曾鼓动马步青“割董振堂首级以求赏金”,而今他亦遭遇了相同的命运,真可谓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西路军的勇士们以生命捍卫革命信仰,而郭锡山这位高级将领却在危急关头选择了背叛,最终沦为了刑场上的孤魂。正如后人所言,叛徒历来无好下场,无论一时多么显赫,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