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版《防卫白皮书》一亮相,就让人觉得矛盾:封面一把“为和平而铸”的武士刀,内里却是创纪录的8.5万亿日元国防预算,还有采购千枚“战斧”导弹的计划。
这把刀,到底是防御的象征,还是另有深意?这份将中国定义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的文件,究竟是应对现实威胁,还是为某种“军事正常化”铺路?
磨刀霍霍为哪般?
近日,日本防卫省发布了首份《太空防御指南》。他们指责中俄研发“杀手卫星”,以此为由,声称日本必须增强外空防御能力,包括开发“保镖卫星”和构建“卫星星座”。
紧接着7月15日,新版《防卫白皮书》正式公布。这份厚达数百页的文件中,涉华内容就占了30页,比去年还多了5页,足见其针对性。
白皮书将中国定性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这措辞够强硬。它指控中国“急速扩张”核武、导弹及海空军力量。
文件甚至将台海周边的军事训练描述为“提升实战能力”和“灰色地带封锁战术”,并特别提及山东舰在宫古海峡的420次舰载机起降。这无疑是在极力渲染紧张气氛。
但这些“指控”真能站住脚吗?白皮书预测中国2030年核弹头将超千枚,可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数据显示,中国现役核弹头仅24枚。
这个数字,与美俄两国数千枚的规模根本不是一回事,差距巨大。日本的“威胁论”,难免显得过于夸大,缺乏客观事实支撑。
至于太空,中方拥有北斗这样的民用导航系统,致力于和平利用。俄方也在推进太空领域的合作项目。日本这时高调渲染“杀手卫星”,其真实意图确实耐人寻味。
这种选择性叙述和数据操弄,很难支撑起日本如此空前规模的扩军行动。如果外部威胁的论证如此脆弱,日本磨刀霍霍的真正动机又是什么呢?
自家有本难念经
或许,答案得从其内部和盟友关系里找。当前石破茂政府的支持率持续低迷,国内经济长期不振,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抛出“中国威胁论”,是转移国内矛盾、强行通过巨额军费预算的常见政治套路。牺牲民生以扩充军备,往往需要一个“外部敌人”来合理化。
有自民党大佬曾直言,若无外部威胁,这笔天价军费根本不可能拿到手。今年这份8.5万亿日元(约55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已是安倍时期的两倍,未来五年更计划投资43万亿日元。
这笔钱将用于采购千枚美制“战斧”巡航导弹,全面升级7艘“出云级”准航母以搭载F-35B,甚至计划在琉球群岛部署“战斧”导弹,并动用战略无人机监视东海和台海。
在特朗普重回美国总统宝座的背景下,日本加速深化与美国的军事捆绑。这被视为是其战略调整的重要一步,旨在巩固美日同盟。
日本还积极加入美英澳“奥库斯”(AUKUS)联盟,升级驻日美军司令部,正在积极扮演美国在亚太的“副警长”角色。这不光是为了巩固同盟,更是为了换取更多战略利益和地区影响力。
而这一切的最终指向,无疑是摆脱战后《和平宪法》和“专守防卫”原则的束缚。将中俄联合巡航等正常活动渲染成“示威”,实际上是为修宪铺路。
也是为武器出口,甚至未来可能获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权做准备。日本政府的这盘棋,不仅关乎自身,更是在搅动整个地区的神经,让周边国家感到不安。
邻里不宁引火烧
日本的强硬姿态并未带来期盼中的安全感,反而让地区军备竞赛的风险升高,更引发了国内外强烈反弹。
中方对此迅速回应。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针对《太空防御指南》,驳斥了日方炒作威胁论,直言这是为自身扩军制造借口。
随后不到24小时,另一位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就《防卫白皮书》指出日方罔顾事实,强调了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背景,敦促日本反省。
国防部发言人蒋斌则严厉批评日本“军国主义老毛病又犯了”,指其突破“专守防卫”原则,甚至勾结外部势力。作为直接回应,中俄启动了“北部联合-2024”军事演习,形成直接的军事回应。
外部连锁反应还不止这些。韩国就白皮书中的独岛(日本称“竹岛”)主权问题向日本提出抗议,盟友间的分歧显露无遗,甚至一度引发外交风波。
东盟国家和马来西亚学者纷纷发出警告,担忧日本的举动是在亚洲复制“北约东扩”模式,可能将东亚地区拖入新的阵营对抗和冲突。俄罗斯媒体也指出日本扩军速度是在复制北约东扩。
在国内,日本民众也用行动表达了不满。大批民众走上街头,抗议军费上涨,质疑政府牺牲民生扩充军备的必要性,要求政府优先解决国内经济困境。
《朝日新闻》等主流媒体也对这大规模的军购和其背后动机提出疑问。更有历史学者将当前日本的军费轨迹与1930年代军费占GDP比例飙升的情形进行对比,当时军费从4.3%一路飙升至28.9%,敲响了历史的警钟。
长崎原子弹受害者团体则痛斥政府利用战争伤痛来宣传扩军,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儿童版白皮书”,试图向小学生灌输战争思想,这更是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和担忧。
豪赌前景何在?
日本政府的这一系列动作,被视为一场以国家未来为筹码的“豪赌”。在国内外双重困境下,通过嫁祸于人的方式,加速挣脱战后秩序,深度融入美国战略,并转嫁国内危机。
然而,这条“国家正常化”的捷径,究竟能通向何方,令人深思。是真正的强大和安全,还是将自身置于更危险、更孤立的境地?
笔者以为
回头看看《防卫白皮书》封面上那把“为和平而铸”的武士刀。在邻国眼中,它闪烁着历史的寒光,在国内也正割裂着社会共识。
这把刀,并未带来和平的保障,反而将日本置于一个更加危险、可能更孤立的境地。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这个历史节点,日本选择的不是深刻反思,而是“选择性遗忘”和“嫁祸于人”。
这种以牺牲地区稳定和国内民生为代价的“国家正常化”捷径,最终可能通向的不是强大,而是历史的重演。
东亚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能否放下这把正在锻造的刀,真正重回和平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