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十周年

 122    |      2025-11-24 03:40

2015年11月13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巴黎策划实施的连环恐怖袭击,是欧洲本土遭遇的最致命袭击之一。当晚,包括巴塔克兰音乐厅在内的多个公共场所遇袭,导致130人遇难,300余人受伤。这一事件不仅以其血腥程度震惊世界,更深刻地改变了法国的反恐策略与社会生态。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十年后,法国在预防暴力极端主义方面是否有所改进?

2015年11月13日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彻底改变了法国的反恐战略。十年后,法国更加重视预防极端化,其背后的机制也得到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如今,恐怖主义威胁已不再局限于伊斯兰极端主义,网络社交平台正在加速极端分子的招募过程。

“很快,就有一个自称伊玛目的人接近了我。他以前更常贩卖武器和毒品,但他阿拉伯语说得很好,熟知《 古兰经》 的经文,而且很有个人魅力,所以他在监狱里自称是伊玛目。”

当一名激进的伊斯兰主义招募者在监狱里盯上卡里姆·穆赫塔里时,他知道该如何应对。

“我当时很容易受到激进和暴力思想的灌输,因为我正经历身份认同危机,被忽视,渴望获得认可、自尊和自信,”莫赫塔里说。“所有这些都为各种形式的劝诱,特别是激进和暴力的劝诱,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莫赫塔里在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中长大,遭受过严重的虐待。18岁时,他因教唆持械抢劫而被判处十年监禁。

“他不断地在我心中燃起怒火,火上浇油,”他说。“他告诉我,‘看看你周围,你就会发现法国并不爱我们,’这让我有理由继续生气。”

精神病学家吉约姆·莫诺博士表示,这种策略是招募人员的典型伎俩。莫诺博士在 2015 年巴黎袭击事件后开始研究激进化问题 。

“招聘人员首先寻找的是那些脆弱的人。他们不会直接招募那些已经坚信自己意识形态的人,无论是圣战分子、 非自愿独身者还是其他任何意识形态。他们首先寻找的是那些脆弱的、需要心理和情感支持的人,那些需要朋友并渴望融入群体的人。所以,重要的是要明白,通常情况下,是先建立了联系,然后才是意识形态。”

但莫克塔里最终鼓起勇气拒绝了招聘人员。

“我记得那个自称伊玛目的家伙走到我面前,眼神非常阴沉,告诉我我现在是穆斯林了,作为穆斯林,我的职责是捍卫伊斯兰教。按照他的说法,捍卫伊斯兰教意味着我必须去任何地方杀死异教徒。我想,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懂得如何坚定地说‘不’。那是我服刑期间做出的最明智的决定,因为那根本不是伊斯兰教。”

那是上世纪 90 年代末,莫赫塔里说,当时“不是达伊沙( 伊斯兰国 ),而是基地组织 ”。而且“没有任何预防激进化的方案。所以监狱部门只能尽力而为,将一些囚犯转移到其他监狱,希望以此阻止极端主义思想的传播。”

2015 年的恐怖袭击——从 1 月份的 《查理周刊》 谋杀案开始,到 11 月 13 日造成 100 多人死亡的协同袭击 ——给法国敲响了警钟。

莫诺表示,在 2015 年之前,“存在一个大问题,因为法国没有人了解激进化,尤其是在监狱里。”

此后一切都改变了。“社会各界都动员起来。不仅是司法系统、监狱系统和精神病学部门,还有国家教育部门、儿童保护部门、慈善组织和社会科学部门。”

他说,这些努力已经取得了成效。“短短几年时间,我们就对这种现象有了真正的了解。”

莫诺德迄今为止已经与大约 150 名涉嫌激进化的囚犯合作过,他说他的重点是他们容易受到极端主义影响。

“我对宗教问题不感兴趣,对政治问题也不感兴趣。那不是我的研究领域,”他解释说。“我的研究方向是心理机制,是导致某些人在某些情况下被灌输宗派暴力意识形态的心理脆弱性。”

如今,许多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人员都避免使用“去极端化”这个词。“在法国,表达观点并不是一种冒犯,”莫诺德说,“现在,我们不再谈论‘去极端化’,而是谈论‘脱离暴力’。”这正是莫诺德工作的目标,他表示,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我认识一些被拘留的病人,在他们获释后我听说了他们的消息,许多人已经彻底放弃了暴力行为。有些人仍然坚持相当宗派的意识形态,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放弃了暴力行为。”

莫赫塔里毕生致力于通过他创立的两个组织—— “100Murs” (百墙组织)和 “Les Chiens de L'Ombre” (暗影之犬组织)——来防止人们走向暴力和极端主义。他定期在监狱里讲述自己的经历,并且是首批获得“ 激进化预防证书”的人之一。该证书由政治学家和研究员埃利亚明·塞图尔于 2017 年设立。

塞图尔表示,该文凭是为来自教育、警察、司法、监狱服务、社会服务和情报等不同领域的人员设计的,它使得“专业人士网络得以发展”。

他们注意到激进化威胁正在发生变化:“激进化群体越来越年轻,而且这种威胁也在不断演变。”

塞图尔在最近出版的《至上主义者: 极右极端主义之旅的剖析 》一书中,讨论了他在监狱中采访的一位极右极端主义组织领导人的案例,并着重指出其发展轨迹与激进伊斯兰主义者的相似之处。

他表示,激进化背后的机制在过去十年里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通常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比如校园霸凌、孩子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家庭功能失调等等。他们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他解释道。

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络,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他们陷入了算法的回音室效应中。他们在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变得更加激进。他们可能整夜都在观看圣战主义或极右翼极端主义视频,”塞图尔说道。

“但激进化的过程与以往并无二致。它始于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只不过现在,虚拟世界加剧了这种现象。保持警惕至关重要。”

在数字时代应对不断演变的极端主义威胁的持续困境。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态势,预示着预防暴力极端主义将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斗争。

你对此又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