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面前,巴铁总统独爱歼10C,印度的“阵风”颤抖了?

 164    |      2025-10-09 18:54

巴基斯坦总统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这位异域政要的中国之行,本就自带引人注目的光环。更何况,他此番亲临航空工业集团成都公司(成飞),不仅是首位踏足这片神秘之地的外国元首,还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瞬间。

在成飞的展示厅里,中方慷慨地介绍了歼-10C、中巴联合研制的JF-17“枭龙”,乃至那款令人浮想联翩的隐身战机歼-20。

然而,面对这些尖端科技的诱惑,扎尔达里总统的选择却出人意料——他明确表示,只愿与歼-10C战斗机合影。

现场捕捉到的画面,定格了巴方代表团在歼-10C前集体留影的一幕。而总统本人,更是亲自登入驾驶舱,面对镜头,脸上洋溢着喜悦,竖起了大拇指。

这绝非简单的“到此一游”,其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战略考量,以及中巴防务合作的新脉动,瞬间点燃了外界的广泛猜测。

总统的“偏爱”,藏着大智慧

扎尔达里总统的成飞之行,本身就是一场高规格的“军事外交秀”,被外界誉为中巴关系的“高光时刻”。他此番深入了解中国航空工业的最新进展,无疑意义非凡。

总统办公室发布的声明中,明确提到了扎尔达里在访问期间,听取了关于歼-20、歼-10C以及JF-17“枭龙”等多款先进武器的详细介绍。

但令人玩味的是,即便有“科幻感”十足的歼-20在列,总统最终却选择了与歼-10C亲密接触,甚至亲自登机点赞。这无疑透露出巴基斯坦空军对即时、成熟且可靠作战能力的迫切需求。

扎尔达里总统在公开讲话中更是直言不讳,他赞扬歼-10和“枭龙”在今年5月的军事行动中表现出色,称它们是巴空军当之无愧的“主力骨干”。

这番话语,恰恰印证了歼-10CE对巴方空中力量的现实价值,其务实效能远比纸面数据或未来预期更能打动人心。此举,也可能是在向外界,特别是印度,释放一个清晰的信号。

巴基斯坦在空军现代化道路上,更注重实战效能与实际可获得性,而非一味追求最尖端的技术。增购歼-10CE,正是为了切实提升巴空军的空中作战能力。

此次访问,自然引发了外界对巴基斯坦空军可能增购中国制造歼-10CE战斗机的广泛猜测。这无疑是为了在南亚地区日益升级的军备竞赛中,占据主动。

这一选择,也折射出巴方在面对印度大规模军备扩张,尤其是其“阵风”战机采购计划时的未雨绸缪。印度军备竞赛的压力,迫使巴基斯坦必须提前布局。

空中博弈,谁是真英雄

印度媒体对扎尔达里此访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这背后,是印度空军近期提交的增购114架“阵风”战机的提案。这项军购计划,总价高达约226亿美元。

该计划还雄心勃勃地要求“阵风”战机在印度本土组装,国产化率需达到60%,并包含大量技术转让条款,旨在将“法国制造”逐渐转变为“印度组装”。

若该计划最终获批,印度“阵风”机队规模将达到176架。预计首架印度组装的“阵风”战机最早在2028年下线,而全部交付,可能要延迟至2035年。

印度《经济时报》曾推测,巴基斯坦此举是为了弥补在“朱砂行动”中的装备损失,甚至有说法宣称“阵风”战机曾用电子战系统压制了中国制造的霹雳-15E导弹。

然而,印度官方至今未公开承认其“阵风”战机曾被击落,但多位印度军政高官在国会质询时,却曾隐晦地暗示过相关损失。

在2019年“真理行动”期间,巴基斯坦方面高调宣称,歼-10CE展现出卓越性能,足以有效应对印度“阵风”战机的威胁,这无疑为歼-10CE在南亚战场上打响了名声。

歼-10CE的声誉,使其成为巴基斯坦空军能够有效应对印度“阵风”威胁的关键武器,确保巴方在未来的“空中对话”中,占据一席之地。

专家指出,印度空军采购“阵风”战机,实属无奈之选,因为其他选项都不甚理想。中国战机被排除在MMRCA中型多用途战机采购计划之外,是既定事实。

俄罗斯米格-35的性能被认为不足以满足需求,而美制F-16和F/A-18E则附带难以接受的政治条件。欧洲“鹰狮”战机体型过小,“台风”战机供应链又过于复杂。

印度此次军购,更注重技术转让带来的长期效益。印度军事航空工业发展滞后,其国产“光辉”MK1A战机,至今仍依赖美国发动机。

通过引进法国技术,印度希望掌握M88发动机制造等核心技术,旨在为自主研发AMCA隐身战机奠定坚实基础。

相较之下,南亚军备竞赛仍在持续升级。历史实战与战略布局都证明,即便印度完成“阵风”机队扩充,巴方装备的中国战机,仍能有效应对,巴基斯坦正通过深化与中国合作来保持空中优势。

多维外交,深耕未来

扎尔达里此行,其战略意图远不止于单一战机采购。中方还向巴方展示了无人机系统、自动化作战单元以及现代化多域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等前沿军事技术。

这表明中巴合作的广度,已然涵盖了未来多域作战的关键要素,远超传统意义上的武器买卖。扎尔达里还特别关注了“枭龙”战机的技术升级,以及歼-20等高端装备的研发动态。

巴基斯坦正加速构建现代化空战体系。除了歼-10CE,巴方已计划采购40到48架歼-35AE隐身战机(第五代隐形战机出口版本)。

再加上空警-500预警机、红旗-19防空导弹,巴方正在精心布局一整套“空中天网”。这种定制化合作与体系建设,与印度“拿来主义”的采购逻辑形成了鲜明对比。

印度倾向于从法国、以色列、美国购买成品,而巴基斯坦则与中国展开定制化合作,更加注重适配性和体系建设。这两种采购路线,无疑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战略观。

扎尔达里办公室发布的声明中明确提及,中巴双方将继续扩大在防务生产和航空技术上的合作。这预示着两国关系正从单纯的客户-供应商模式,向更深层次的伙伴关系融合。

此次访问,也是一次精彩的“多维外交”。除了军事合作,扎尔达里还亲身体验了中国高铁,从成都到绵阳,他盛赞中国高铁是“现代工程的奇迹”。

高铁技术对巴基斯坦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访问中,扎尔达里还将走访上海、新疆,计划与地方政府探讨经贸合作和中巴经济走廊的未来发展。

中东局势近期动荡不安,特别是以色列袭击卡塔尔事件后,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军事保护的依赖正在重新评估。巴基斯坦或许希望成为中国武器装备在中东地区销售的桥梁。

巴方也可能寻求与中国在武器生产上更深层次的合作。金熊猫文化论坛的举办,也为“硬合作”之外,增添了更多“软连接”的可能。

这次访问,清晰地标示出中巴关系的主线:军事是支点,经贸是平台,人文是润滑,地缘是背景。而成飞之行,正是这张宏伟地图上的“坐标原点”。

笔者以为

巴基斯坦总统选择与歼-10C合影的象征意义,无疑是深远的。它不仅是对一款成熟战机实战价值的由衷认可,更是对中巴两国在军事、技术乃至地缘战略层面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此次访问及其带来的合作深化,必将对南亚地区的空中力量平衡产生深远影响。未来的空中力量较量,已不再是单纯的数量堆叠,而是体系、伙伴和战略眼光的全面比拼。

中巴防务合作的新动向,清晰表明巴基斯坦正加速构建现代化空战体系。此次访问,无疑被视为“军备竞赛的风向标”,成飞,不仅是展示最新成果的平台,更是南亚地缘博弈的“门口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