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塌房”仅48小时,孙越、吴京也被卷入?这潭水到底有多深!

 131    |      2025-11-21 22:17

很多人一提到于谦老师,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四个字:有钱,会玩。

北京几百平的四合院,一个能养上百匹马的私人动物园,这日子过得比小说还玄幻。

但魔幻的是,这种顶级玩家,怎么就跟“被执行111万”这种接地气的烦恼挂上钩了?

更刺激的是,扒拉两天,发现这111万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个几千万的巨坑,连带着德云社的搭档孙越、战狼吴京都被溅了一身泥。

这事儿就像你邻居天天开劳斯莱斯,结果有一天你发现他因为欠了楼下小卖部两百块钱的账,被老板堵在了门口。

反差感直接拉满,故事性瞬间就来了。

咱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雷是怎么爆的。

引线是广州一家法院的一则执行信息,说于谦持股10%的“墨客行影业”,欠了111万多块钱没还。

一开始大家还觉得,嗨,111万,对于谦老师来说不是洒洒水嘛,估计是公司行政忘了。

但很快,媒体的挖掘机就开到了现场,一铲子下去,好家伙,不是地基,是防空洞。

这家墨客行影业,简直是一本“企业如何把自己玩死”的教科书。

成立没几年,被执行记录6条,总金额超7554万;失信记录3条,金额超1471万;股权冻结15次。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赵仁鹏,早就被上了“限高令”,坐不了飞机高铁,子女上不了贵族学校。

一家注册资本5000万的公司,社保参保人数只有7个人,账户常年被冻,基本上就是个植物人状态,就差拔管宣布脑死亡了。

这家公司也不是没风光过。

于谦老师拿影帝的《老师·好》,还有《银河补习班》《雄狮少年》,它都掺和过。

问题出在哪?

出在影视圈典型的“快种快收”模式上。

赌对了,《老师·好》这种,大家名利双收,于谦老师喜提影帝。

赌错了,就像后续的《雄狮少年2》票房扑街,之前给投资方画的大饼兑现不了,资金链一断,就成了连环诉讼的多米诺骨牌。

最有意思的是于谦老师的股东身份。

他认缴500万,占股10%。

注意这个词,“认缴”。

很多人以为,认缴制就是画个饼,尤其这个出资期限还写的是2050年,感觉跟“下辈子还”也差不多了。

你以为是2050年才要掏的钱?你以为可以一直拖下去?想得美。

这套玩法在法律上叫“认缴资本加速到期”。

翻译成人话就是,公司经营得好好的,你可以慢慢来。

可公司一旦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这笔写在2050年的借条,就得马上、立刻、无条件地兑现。

什么叫惊喜?

这就叫惊喜。

这就像你在酒吧跟朋友吹牛,说今晚的消费全由你赵公子买单,还写了张欠条约定30年后还。

结果酒吧突然倒闭,老板拿着POS机过来让你当场结清所有人的账。

于谦老师现在面临的,可能就是这种“酒吧倒闭”的风险,潜在的债务可远不止这111万。

于谦老师的雷,炸开了一个娱乐圈普遍存在的投资模式——“人情局”。

你看墨客行影业的股东名单,除了于谦,还有郭德纲的徒弟、也是《老师·好》的导演张鹤栾,他占股15%,比于谦还多。

这就是典型的德云社内部资源联动。

大家都是朋友、师徒,一起干个事儿,听着很美好,实际上是把鸡蛋都放在了一个叫“人情”的篮子里,而这个篮子,底子并不牢。

这种模式的危险之处在于,投资决策往往不靠专业的尽职调查,而是靠“我信你”。

于谦投墨客行,很大程度是信徒弟张鹤栾。

而这种信任,在商业世界里,有时候一文不值。

更要命的是,明星的身份本身就是一种隐性背书。

外界一看,哟,于谦老师都投了,这项目肯定靠谱。

于是更多的社会资本被吸引进来。

这就像一个饭局,大佬坐镇,你觉得这局肯定稳,结果最后发现大佬也是被另一个大佬忽悠来的,大家都是来凑人头的。

项目赚钱时,大家你好我好;项目一亏,明星就从“吸金石”变成了“避雷针”,只不过这个雷,是往自己身上引的。

于谦的“京城名流”、“隐形富豪”人设,和他现在“被执行人关联方”的身份,形成了巨大的认知冲突,商业信誉已经出现了裂痕。

如果说于谦的雷是主震,那孙越和吴京的被牵连,就是强烈的余震。

孙越,于谦老师多年的黄金搭档,他的名字出现在另一家叫“北京好马文化”的公司股东名单里。

这家公司更有意思,于谦持股,于谦的徒弟冯照洋当法人,孙越也入股。

好一个“师徒+搭档”的亲密捆绑。

孙越自己也说过,“跟着于谦投资放心”。

这种信任,在熟人社交里是润滑剂,在商业投资里,就是麻醉剂。

结果呢?

这家好马文化也自身难保,早早就因为8万多块钱被列入执行名单。

钱不多,但暴露了资金链紧张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它和墨客行影业还有业务往来,墨客行一倒,好马文化这边就多了一笔收不回来的坏账。

孙越老师就这么被动地卷了进来。

吴京的出现,则让这个“人情局”的范围,从相声圈扩大到了整个娱乐圈。

吴京、乔杉这些我们熟悉的面孔,都出现在好马文化的股东名单里。

这就很奇妙了,一个靠《战狼》和《流浪地球》打下硬汉江山的百亿影帝,怎么会跟德云社的“养马”公司搅和在一起?

答案还是两个字:人情。

据传,吴京投这个项目,就是朋友介绍,没做太多深入调查。

本来想合作个军旅题材网剧,结果项目因为资金问题黄了。

这8.5万的执行款对吴京来说可能就是一顿饭钱,但对他个人投资品牌的伤害是实实在在的。

一个以“硬核”、“专业”形象示人的导演和演员,投资决策却如此“随缘”,这让那些看重他专业性的品牌方怎么想?

于谦、孙越、吴京,这三个人的关系,从舞台上的搭档、综艺里的好友,延伸到了股权穿透图里的利益共同体。

这种“私交+投资”的双重绑定,就像把几艘船用铁链锁在一起,一艘船漏水,其他的都跑不了。

这就是熟人网络里的风险传导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场由111万引发的连锁反应,把娱乐圈“人情投资”的底裤扒得一干二净。

它告诉我们几个残酷的真相:

第一,信任不能替代风控。

再铁的关系,在商业合同和财务报表面前,都应该退居二线。

把身家性命交给朋友的“感觉”,本质上是一种懒惰和不负责任。

第二,明星光环是双刃剑。

它能帮你融资,也能在你出事时加速你的社会性死亡。

当你的名字和“老赖”关联时,你过去积累的所有正面形象,都会成为此刻反噬你的素材。

吴秀波就是前车之鉴,从雅痞大叔到被执行4.66亿,演艺生涯直接归零。

第三,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件事最大的警示在于:不要迷信任何明星站台。

明星参与,不等于项目可靠。

你需要做的,是穿透那些光鲜的名字,去看看背后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看看那份财报到底是精修写真,还是ICU病危通知书。

随着资本退潮,那种靠攒个明星局就能“瞎积薄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未来,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想在投资市场里活下来,靠的只能是专业、合规和对风险的敬畏。

至于那些还沉浸在“人情局”里的大哥们,只能祝他们好运了。

毕竟,出来混,迟早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