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上线“拼好债”,开通捐款渠道让国民“众筹还国债”

 186    |      2025-08-05 16:14

一边伸手要钱,一边大手大脚花钱,美国政府正在上演一出荒诞的财政闹剧。

一周前,美国财政部官网悄然上线了PayPal和Venmo捐款通道,正式开启“国家乞讨”模式,号召国民通过“自愿捐款”帮助偿还高达36.7万亿美元的国债。这个全球最大经济体的财政尊严,如今竟需要“奉旨乞讨?”

该网站上的操作便捷到令人咋舌。有记者实测发现,完成一笔捐款仅需1分20秒,跟给朋友买杯咖啡差不多。可就在这眨眼功夫,美国国债已经飙升了440万美元——相当于每秒增加5.5万美元的债务。

但讽刺的是,美国财政部刚开通捐款通道,那边特朗普就签署了“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预计将新增近4万亿美元债务。这种“左手讨钱、右手烧钱”的操作,把财政矛盾暴露得淋漓尽致。一边是号召民众共克时艰,另一边却是政府自己在疯狂举债,这种割裂感让“爱国募捐”的口号显得格外虚伪。

美国国债去年11月就突破了36万亿美元,如今更是以每天345亿美元的速度疯狂增长。每天光是利息支出就高达38亿美元,相当于每分钟烧掉260万美元。按照彼得·乔治·彼得森基金会的测算,要还清这笔债务,每个美国人无论老幼都得捐出10万美元。这个数字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却实实在在反映了美国财政的严峻现实。

为了弥补财政窟窿,美国政府把主意打到了关税上。今年6月,美国海关关税收入高达270亿美元,同比暴增301%,单月收入就超过了去年全年。财政部长贝森特兴奋地宣称,年内关税收入有望达到30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近1%。可这种短期收入增长,本质上是一场“税收的再转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晋斌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实际上是在间接对美国消费者和国内投资者征税。这些关税最终都会转嫁到商品价格上,推高通胀,损害普通民众的利益。“关税本质是贸易摩擦的一种形式,很难借此实现长期财政盈余。”王晋斌表示,“指望关税减少财政赤字,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MAGA网红喊出含义类似“不捐不是美国人”的口号时,这场财政危机已经被包装成了一场道德绑架。但现实是,普通民众对这种“爱国测试”并不买账。历史数据显示,1996年项目启动以来,捐款者大多是高收入群体和企业,普通民众参与度极低。这种现象背后,是民众对政府财政管理的普遍不信任。

美国国债的信用根基正在动摇。全球央行持有超7万亿美元美债,其信心依赖的是美国政府的偿债能力,而非民众的“慈善捐款”。一旦市场认为美国财政已陷入不可逆恶化,美元霸权和美债信用可能遭受双重冲击。正如英国媒体的讽刺:“六十年前肯尼迪呼吁‘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六十年后财政部用实际行动让总统精神‘永垂不朽’——只是不知这精神还能支撑多久。”

有人把美国政府的“在线乞讨”比作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的“全民捐金”运动,可两者本质截然不同。当时韩国面临国家破产危机,民众捐出227吨黄金(约21.7亿美元)是生死关头的自救;而美国如今虽债务高企,却仍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其国债的“信用”依赖的是美元霸权和军事威慑。政府此时号召民众捐款,更像是“富国装穷”的政治作秀。全球最大经济体将国家信用押注于民众的零钱捐赠,政治口号取代了负责任的财政政策,美元霸权的根基已在悄然松动。

网站上“捐款”按钮的闪烁,仿佛一个国家的财政尊严正在被一点点拍卖。结局或许正如英媒的预言:六十年前肯尼迪的精神激励着美国人建设国家,六十年后财政部的“乞讨”行为,却可能成为美元霸权衰落的注脚。当政府把财政责任甩给民众,当政治操弄掩盖了问题本质,美国的财政危机,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