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人物李强的延安第一支步枪

 105    |      2025-10-26 03:12

原外贸部部长、国务院顾问李强,堪称我党一位难得的复合型杰出人才。他融合革命家、科学家与经济专家的卓越才能,在70年的革命征程中,对新中国从诞生到建设的伟大历程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在革命战争的岁月里,他为军工事业倾注了无尽的汗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至今仍深受人们敬仰。

01、于白色恐怖笼罩之下,我国成功研制出中共的第一部无线电台。

1923年的金秋时节,李强踏入了上海南洋路矿学堂大学的殿堂,凭借其天赋的智慧与好学的精神,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外语,他的成绩始终位居班级前列,在同窗中极具影响力。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李强挺身而出,带领同学们走上街头,发起反抗帝国主义的宣传活动,也因此被推选为上海市学联的执行委员。同年8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职业革命者的征程。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久,李强接到命令,撤退至武汉,在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展开工作。同年9月,中共中央机关从武汉迁至上海,正值大革命遭受挫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为确保中共中央的安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的中央特科于同年11月在上海成立。特科内部分为四个科室,分别负责总务、情报、保卫和通讯等任务。通讯科的存在,旨在加强党中央与各苏区及工农红军的联系,及时掌握各地的斗争动态。然而,当时国民党政府对无线电器材,尤其是收发报机的控制极为严格,市面上几乎无成品可供购买,因此,秘密无线电台的筹建对我党而言,既是艰巨的任务,也是刻不容缓的。1928年10月的一个日子里,周恩来同志严肃地将无线电台的研制任务交给了通讯科科长李强。与此同时,周恩来同志也将学习无线报务的任务分配给了担任上海法租界地方党支部书记的张沈川同志,自此,他们二人共同成为了中共无线电台的开拓者。

李强肩负重任,一方面埋头研读他设法获得的美国大学英文无线电教材;另一方面,他以无线电爱好者的身份,与上海经营美国无线电器材的亚美公司和大华公司的商家结交,并陆续从他们那里购得所需器材、工具及相关书籍。凭借坚实的英语、数学和物理功底,李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到了1929年春末,李强成功组装出第一台收发报机。趁着电台尚未启动之际,他先行组装了几台发报机,秘密运往上海各码头的大轮船上销售,这不仅使他的技术得到了锻炼,也为特科的经费短缺缓解了燃眉之急。1929年下半年,中央政府正式决定建立首个无线电台,李强和张沈川在上海极司非尔路(今万航渡路)福康里九号租赁了一座三层楼房,将其作为电台的秘密基地。

夜幕低垂,静谧无声。李强凝视着张沈川启动那台自制的收发报机,以业余无线电台的呼号发出信号,随即收到了其他电台的回应。为确保安全,每次试验的时长仅限于数分钟,如此持续数晚,电台运作一切顺利。当周恩来同志听闻中央首个秘密无线电台成功建成的喜讯,便亲自编制了首套密码。电台建成后,李强负责机务维护,张沈川则专司报务工作。

1929年岁末,李强携同他及张沈川悉心培育的首位报务员黄尚英,受命前往香港九龙,设立第二个秘密无线电台。翌年一月,沪港两地成功实现了通讯,标志着中共自行制作的第一对通讯电台的诞生。此后,随着电台制作技艺的不断提升,收发报机的性能以及报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亦实现了显著飞跃。至1932年,中共中央的声音已能通过这些秘密电台,迅速传遍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对各地革命斗争的领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2、延安制造的首款步枪——“无名氏马步枪”

1938年的早春,随着抗战的战鼓隆隆,李强被召唤从苏联归来,踏足革命圣地延安。起初,他担任军工局与无线电局的副局长职务——而局长一职则由中央军委参谋长滕代远兼任,全面负责各项工作。1941年,他荣升为局长之位,在此,李强为人民兵工事业倾注了九年的热血与汗水。尽管延安坐落在黄土高原之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但经济相对滞后,交通亦显闭塞。在这里,不仅难以寻觅到工业的踪迹,即便存在的一些手工业,也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作坊。

1938年的春日,李强骑马巡游于陕北大地,目光锐利地搜寻着兵工生产不可或缺的各种资源。他发现:陕北盛产的棉花,正是硝化棉的优质原料;延长县石油沟的石油,是推动生产的重要动力资源;黄土岗中的铁矿与煤矿,能够炼制出钢铁;羊油资源则可提炼成甘油,而甘油又是硝化甘油的关键原料;木材资源则可以烧制成炭。尤为重要的是,八路军总部的全力支援,为军工事业的开创与进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他们不仅为军工局采购了各式设备、仪器、物资和原料,还协助将这些物资安全护送到延安。

在李强的英明领导下,延安的军工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全面的飞跃,取得了迅猛的发展。首先,他们创建了既便于在战争环境中转移,又利于生产的马背工厂,随后又成功设计并制造出了用于生产枪械的专用机床。面对陕甘宁边区遭受封锁的严峻形势以及前线的紧迫需求,李强心急如焚,他多次向各军工企业的领导表示:“只要你们能够生产出机器、武器、弹药以及其他所需产品,无论什么条件我都会竭尽全力予以满足。”军工局的全体同志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即便面临技术工人的短缺,他们也设法召集了一大批造枪工人;原料不足,他们便利用铁路道轨替代;铜料缺乏,他们则号召前线战士收集废弃的子弹壳,将其运回后方,装上子弹头,称之为复装子弹;设备不足,他们便依靠手工加工。众人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39年4月25日生产出了陕甘宁边区的第一支七九步枪,亦称“无名氏马步枪”,这也是我国军工史上自行制造的第一支步枪。同年5月1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举办的第一届工业展览会上,手持这支由兵工厂生产的第一支步枪,反复掂量和瞄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自此,八路军战士手中便有了自己生产的步枪。为了表彰茶坊兵工厂的杰出贡献,中央军委特意授予其特等奖。

03、在宝塔山之下的沃土,涌现了一群杰出的中华民族优秀人才。

身为军工局一把手,李强以其勤奋好学、善于求知、敬重人才、培育英才的特质而著称。他并未满足于在无线电研究领域的过往成就,而是以同样的热情投身于学习,以期早日成为军工领域的行家里手。得知伍修权处藏有大量俄文军事技术书籍,他即刻借阅,悉心研读。李强不仅从书本中汲取知识,更重视向专业人士学习,以迅速拓宽对军工生产技术的认知,提升自己的全局领导能力。那时,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因怀揣革命理想而聚集于宝塔山下,其中不少被分配至军工局,涉及机械、化学、炼铁、烧炭、印刷、纺织等领域,可谓是人才济济。为了激发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李强极为重视改善和提升职工的生活水平,在薪酬待遇上,规定干部实行津贴制,工人实行工资制。技术干部的最高月薪可达20元,技术工人最高月薪则可至28元。即便身为军工局的最高领导,李强每月也只领取20元津贴,这一举措无声中对工人起到了激励作用。李强在多个场合不厌其烦地强调,从事军工生产,除了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还需秉持正确的技术理念。在他的鼓励与倡导下,军工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员工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和充分展现。

1944年6月,李强受命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一职,该学院乃中国共产党所创办的首所理工科综合性大学,其成立不仅标志着党在高等科技教育领域领导力的初步展现,亦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科技知识分子培养的深切重视。学院下辖物理、化学、生物、地矿四个系,学制为三年,招收的学生均为从各单位选拔出的具备中学学历的青年。为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实践技能,学院设立了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机械实习厂以及化工实验厂等教学设施。学院成立于1940年9月,李强继李富春、徐特立、陈康白之后,成为该学院的第四任院长。

李强就任院长一职后,勇于提出将学院与工厂紧密融合,探索一条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他频繁地亲自指导,邀请军工局的技术精英为学生们授课,课程内容紧密贴合实际斗争,涵盖了兵器学、爆破学、炼铁原理、工艺学、金属学等领域,以及制图、炸药与爆炸技术等。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深化并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李强精心安排,让同学们有计划地前往各军工企业进行实习实践。

当机械系的学子们步入炼铁高炉之侧,他们一边聆听老师的悉心讲解,一边对高炉、送风机的构造及其燃料烧结的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他们还共同参与了炼铁的每一个环节。在第一炉品质上乘的灰生铁成功冶炼出来的那一刻,学子们兴奋不已,他们的热情也感染了李强。他激动地对同学们说:“通过参与高炉冶炼的实践,你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帮助解决了我们军工的燃眉之急,这份收获何止是一星半点!”听到这番话,学子们纷纷兴奋地鼓掌欢呼。

在短短五年间,延安自然科学院孕育了五百余位科技精英,为战胜日本侵略者、赢得全国胜利以及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无与伦比的卓越力量。新中国成立之际,众多毕业生脱颖而出,跻身党和国家领导层的重要位置。其中,李鹏曾担任国务院总理,叶选平则成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军工局亦成为育才摇篮,据不完全统计,曾在军工局服务的人员中,有39位在建国后荣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要职。

04、毛泽东题词:坚持到底

军工局初创伊始,一穷二白,困难重重,除了有着40多名工人的修械所及建立于红军时代的被服厂、印刷厂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基础。这对刚从国外回来的李强来说,无疑是个极大考验,但李强相信“事在人为”四个字。经过一年时间的艰苦拼搏,延安的军工企业已初具雏形,李强以茶坊兵工厂为基础,成立了军工局一厂、二厂、三厂。其中一厂负责制造机器,二厂负责制造步枪,三厂负责生产手榴弹、复装子弹并负责筹建炸药厂。在一次军工局的大“我们边区发展工业的独特之处,全球独一无二。首先,我们自制工具;其次,自寻原料;再者,自建厂房;第四,自学技术;第五,无固定原材料。在自力更生的口号引领下,我紧密依靠全体干部职工,广泛动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逐一攻克重重难关。至1944年,陕甘宁边区已拥有120多家工厂,其中军工系统就有八个厂,工人队伍壮大至1.2万余人,为边区的军工和民用工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延安军工产业实现了迅猛发展。在1939年至1943年的五年间,李强率领下的军工企业,共生产了步枪9758支、子弹220万发、手榴弹超过58万枚、掷弹筒1500门、掷弹筒弹近19.8万发、八二迫击炮弹3.8万发,并修理了上万支步枪和4门火炮。此外,还为地方民兵制造了数千万枚地雷。这些成果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加速抗战胜利的进程,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1944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暨职工代表会议在延安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共有五位同志被中央军委授予“边区特等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其中李强是唯一的军委局级领导干部。当李强接过毛泽东赠予的亲笔手书“坚持到底”的题词时,台上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次大会的宣言书还特别提出:“李强同志,军工局长,他不仅领导、规划、部署、设计,更亲临一线,推动并助力边区重工业的诸多重要发明与创造,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李强同志在军工事业中所作积极贡献的极高评价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