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下令斩徐达,群臣纷纷跪地求情。刘伯温默默离去,得皇帝召见后,直言道出玄机

 198    |      2025-11-20 13:33

声明:本篇故事为虚构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采用文学创作手法,融合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元素,故事中的人物对话、情节发展均为虚构创作,不代表真实历史事件。

朱元璋端坐龙椅,帝王威严如山。殿下群臣噤若寒蝉,唯恐触怒天颜。

然而,当那句“徐达,着即斩首示众!”如惊雷般炸响时,整个奉天殿瞬间沸腾。

文武百官齐齐跪地,哭声、求情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唯有一人,身着青衫,面色平静,他没有跪,也没有言语,只是默默地转身,一步步走向殿外。那背影,在喧嚣中显得格外孤寂而决绝。

“陛下,万万不可啊!”

“徐大将军劳苦功高,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忠心耿耿,日月可鉴,陛下明察!”

奉天殿内,文武百官的哭喊声和求情声如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高高在上的龙椅掀翻。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身披玄色龙袍,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脸色阴沉如墨,双眼狭长而深邃,此刻正冷漠地俯视着殿下跪伏一地的臣子们。他的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扶手,那声音清脆而又沉重,仿佛敲击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放肆!”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怒吼声震彻大殿,“朕意已决,尔等再敢喧哗,一并论罪!”

这一声怒吼,带着帝王无上的威严和杀伐之气,瞬间将殿内的喧嚣压制下去。求情声虽然减弱,但仍有零星的啜泣和低语。所有人都知道,当皇帝说出“朕意已决”这四个字时,便意味着再无转圜的余地。然而,被判死刑的,却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征虏大将军,魏国公徐达!这个消息,比任何一场战败都更让人心寒。

徐达,自幼与朱元璋相识,情同手足,更是他打下大明江山的左膀右臂。北伐中原,攻克大都,驱逐蒙元,哪一场赫赫战功没有徐达的身影?他为人谦逊,治军严明,从不居功自傲,更无半点结党营私之举。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德高望重的老将,竟然被皇帝下令斩首,这简直是晴天霹雳,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更无法接受。

“陛下,徐大将军镇守北平,威慑漠北,使我大明边境安宁。若无徐将军,何来今日之太平?求陛下收回成命,三思啊!”礼部尚书韩宜年颤抖着声音,额头紧贴地面,涕泪横流。

兵部尚书李文忠,作为徐达的旧部和亲戚,更是肝胆俱裂,他猛地抬起头,声嘶力竭地喊道:“陛下!臣愿以全家老小性命担保徐大将军忠诚!若徐大将军有二心,臣愿被千刀万剐!”

朱元璋的眼神扫过李文忠,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寒意。担保?担保就能改变朕的决定吗?他冷哼一声,没有说话。殿内气氛凝重得仿佛凝固了一般,死亡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头。他们知道,皇帝的疑心病越来越重,自从大明建立以来,那些追随他打天下的功臣们,一个个都在各种罪名下被清洗。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把屠刀,竟然会落到徐达的头上。

朱元璋的内心,此刻却是一片冰冷而清醒。他看着殿下跪伏的群臣,看着那些为徐达求情的人,心中冷笑。这些人,是真的忠于徐达,还是在借机试探朕的底线?又或是,担心自己也会步徐达的后尘?他深知,打天下难,坐天下更难。那些曾经与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如今手握重兵,位高权重,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徐达是忠心,但他太得人心了!军中将士只知徐大将军,不知大明天子,这便是最大的罪过!

就在此时,朱元璋的目光无意中瞥向了殿内的一隅。那里,站着一位身着青衫的瘦削老者,正是国师刘伯温。与其他群臣的惊慌失措、涕泪横流不同,刘伯温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目光深邃而平静,仿佛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没有跪地求情,也没有出言劝谏,只是默默地观察着眼前的一切。

朱元璋的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刘伯温的反应,总是在他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个老狐狸,他到底在想什么?

大明洪武年间,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然而,朝堂之上却暗流涌动,帝王心术,深不可测。朱元璋,这位从布衣之身登上九五之尊的皇帝,骨子里带着农民的朴实与狡黠,更有着帝王的狠辣与多疑。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更害怕那些与他一同打天下的将领们,会重蹈前朝覆辙,功高盖主,甚至取而代之。

徐达,无疑是这群功臣中最耀眼的一颗星。他与朱元璋自幼相识,感情深厚,在朱元璋最艰难的时候,徐达始终不离不弃。他武艺高强,智勇双全,治军有方,屡建奇功。北伐蒙元,是他率军直捣黄龙,攻克大都,将元顺帝赶到漠北,彻底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论功劳,他位居群将之首;论品德,他为人谦逊,从不炫耀;论操守,他清廉自守,不贪财不好色。正是因为徐达的完美,才让朱元璋心中的疑虑如同毒藤般滋生。

“功高盖主”这四个字,像一把无形的刀,悬在徐达的头顶。

近来,朱元璋对徐达的猜忌越来越重。他曾多次派锦衣卫暗中调查徐达,却始终查不出任何谋反的证据。徐达的府邸简朴,生活四个字,像一把无形的刀,悬在徐达的头顶。

近来,朱元璋对徐达的猜忌越来越重。他曾多次派锦衣卫暗中调查徐达,却始终查不出任何谋反的证据。徐达的府邸简朴,生活节俭,除了公务,几乎从不与朝中官员私下往来。他甚至多次主动请求辞去兵权,回到故里养老,却都被朱元璋拒绝。这种“完美”,在朱元璋看来,反而更像是刻意为之的伪装。

一次朝会,有官员奏报,称北平百姓为了感谢徐大将军镇守边疆的功劳,自发修建了一座“徐公庙”,日日香火鼎盛。朱元璋听闻此言,表面上不动声色,还夸赞徐达深得民心,但私下里,却将那名官员重赏,并命令锦衣卫严密监视徐公庙的动向。

“徐达啊徐达,你倒是比朕这个皇帝还要得人心!”朱元璋在御书房内,对着空气低语,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妒意。

刘伯温,这位深谙帝王心术的智者,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知道,皇帝的疑心病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他曾多次试图劝谏,但每次都小心翼翼,不敢直言。

“陛下,臣以为,治理天下,当以德服人,以信立国。君臣之间,贵在坦诚相待,方能凝聚人心。”刘伯温在一次与朱元璋的私下谈话中,曾如此暗示。

朱元璋当时只是淡淡一笑,说道:“先生所言极是。但人心叵测,尤其是在这权力之争中,又有几人能做到真正的坦诚?”他的话语中,带着深深的疲惫和对人性的失望。

刘伯温知道,皇帝的内心已经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任何直接的劝谏都只会适得其反。他只能默默地观察,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他深知,朱元璋的性格,是那种一旦下了决心,便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

几个月前,朱元璋曾召徐达入宫,设宴款待。那晚,朱元璋表现得异常亲热,亲自为徐达斟酒,回忆起当年共同浴血奋战的岁月。徐达也十分感动,以为皇帝终于放下了心中的芥蒂。然而,酒过三巡,朱元璋却突然话锋一转,问道:“魏国公啊,朕听闻你府中有一匹西域宝马,日行千里,可有此事?”

徐达愣了一下,随即答道:“回陛下,确有此事。此马乃臣当年征战漠北时,从蒙元王庭缴获,尚未献给陛下,是臣之过。”

朱元璋哈哈一笑,摆手道:“无妨无妨,朕只是好奇。不过,朕听说这马性子烈,寻常人难以驾驭,魏国公可有驯服之法?”

徐达恭敬地答道:“此马确实有些烈性,但只要耐心调教,辅以草料,日久自然驯服。”

朱元璋闻言,眼神闪烁,意味深长地看了徐达一眼,道:“是啊,烈马难驯,但只要有耐心,总能驯服。魏国公深谙此道,朕心甚慰。”

刘伯温当时也在场,他将朱元璋和徐达的对话听得一清二楚。他知道,朱元璋口中的“烈马”,绝不仅仅是指那匹西域宝马,更是指那些桀骜不驯的开国功臣。而徐达的回答,虽然看似无心,却也正好撞到了朱元璋的枪口上。皇帝在试探徐达,也在警告他。

自从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以来,朝堂之上的气氛便日渐紧张。这些直属于皇帝的特务机构,如同无孔不入的毒蛇,将朝中大小官员的一举一动都呈报给皇帝。一时间,告密之风盛行,人人自危。

“陛下,臣近来听闻,北平城中,有百姓将徐大将军与当年的关羽、岳飞并论,言其忠勇无双,可比武圣。”一名御史,仗着有锦衣卫撑腰,在朝堂上公然奏报。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鸦雀无声。将臣子比作武圣,这无疑是在变相地抬高徐达的地位,甚至有暗示其功劳超越帝王之嫌。

朱元璋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猛地一拍龙案,怒斥道:“荒谬!朕乃天子,岂容区区臣子与武圣并论?此等言论,乃是蛊惑人心,意图不轨!”

那御史吓得跪伏在地,连连叩头,口称死罪。但朱元璋的怒火,显然不是针对这名御史,而是针对徐达。

“传旨,严禁民间私自修建祠庙,凡有违者,一律严惩不贷!”朱元璋冷冷地命令道。

这一道旨意,无疑是冲着北平的“徐公庙”去的。徐达虽然远在北平,但这些消息,很快便传到了他的耳中。他接到旨意后,非但没有不满,反而立刻下令拆除了当地百姓为他修建的庙宇,并严厉训斥了那些官员和士绅,告诫他们要忠于天子,不可逾越雷池。

徐达的这种举动,在常人看来,是谦逊和忠诚的体现。然而,在朱元璋的眼中,却更像是一种刻意的表演,一种深藏不露的狡诈。他甚至怀疑,徐达是故意让百姓修建庙宇,然后再假惺惺地拆除,以博取忠诚之名。

“此人,心思深沉,非寻常武夫可比。”朱元璋在御书房中,对身边的太监低语道,“他越是表现得忠诚,朕就越是觉得不安。”

刘伯温在得知此事后,心中更是忧虑。他知道,皇帝的猜忌,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徐达的任何举动,无论好坏,都逃不过朱元璋的负面解读。

他曾私下里去见了徐达一面。那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两人在徐府的花园中,相对无言。

“魏国公,陛下近来身体欠安,龙体违和,还望魏国公多加保重自身,切勿劳累过度。”刘伯温看着徐达日渐消瘦的面庞,轻声劝道。他的话语看似关心徐达的身体,实则是在暗示他,皇帝的疑心病越来越重,让他小心行事。

徐达却只是苦笑一声,道:“刘先生,我这把老骨头,还能为陛下效力几年?只愿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便足矣。”他显然没有听懂刘伯温的弦外之音,或者说,他根本不愿相信,朱元璋会对他下此毒手。他始终坚信,他们之间的情谊,是任何人都无法离间的。

刘伯温看着徐达那张沧桑而坚毅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悲凉。他知道,徐达是真正的忠臣,但他不懂帝王心术,更不懂如何自保。在朱元璋的权谋棋局中,徐达这颗重要的棋子,已经被推到了悬崖边缘。

朱元璋为了进一步试探徐达,还曾故意安排了一次“意外”。他命人在徐达回京述职的途中,设下埋伏,假扮刺客,意图探查徐达的反应。结果,徐达在遭遇刺杀时,非但没有慌乱,反而沉着指挥亲卫,击退了刺客,并派人将刺客的尸体送回京城,请求皇帝彻查。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表面上大加赞赏徐达的忠勇,还赏赐了他许多金银珠宝。但私下里,他却对身边的太监说道:“徐达啊徐达,你倒是比朕这个皇帝还要警惕。连刺客都能轻易击退,看来你的亲卫队,比朕的禁卫军还要精锐啊!”言语中,充满了深深的忌惮。

朱元璋的疑心病,如同毒瘤般在他的心中蔓延,而徐达的每一次“完美”表现,都成了这毒瘤的养料。他开始频繁地召见其他将领和文臣,询问他们对徐达的看法。这些官员们,大多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自然不会说徐达的好话。有的支支吾吾,不敢多言;有的则趁机落井下石,添油加醋地举报徐达的“罪状”。

“陛下,臣曾听闻,徐大将军在北平之时,曾私自调动粮草,说是为了赈济灾民,但此举并未经过朝廷批准,恐有不妥。”一名户部官员小心翼翼地奏报。

“哦?私自调动粮草?”朱元璋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赈济灾民?哼,朕看他是想收买人心吧!”

又有一名御史奏报:“陛下,臣还听闻,徐大将军的亲兵队伍,装备精良,人数众多,远超朝廷规定。而且,这些亲兵只认徐大将军,不认朝廷虎符,恐为祸患。”

这些捕风捉影,甚至有些夸大其词的“罪状”,在朱元璋的耳中,都成了徐达意图谋反的铁证。他甚至召见了徐达的副将,威逼利诱,让他们揭发徐达的“罪行”。然而,徐达的副将们,大多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对徐达忠心耿耿,即便面对帝王的威压,也始终不肯诬陷主帅。这反而让朱元璋更加恼火,认为徐达的势力已经渗透到军中骨干,难以撼动。

“看来,这徐达的羽翼,已经丰满到朕都无法容忍的地步了!”朱元璋在御书房中,对着一幅大明疆域图,自言自语道。他的手指,重重地按在了北平的位置上。

刘伯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皇帝已经对徐达起了杀心,而且是那种无论如何都无法挽回的杀心。他曾试图通过一些隐晦的言语,来提醒朱元璋,杀功臣会寒了天下将士的心,动摇大明江山的基础。

“陛下,臣读史书,见历代开国之君,若能善待功臣,则国运绵长;若屠戮功臣,则国运不济。人心向背,乃是社稷之本啊。”刘伯温在一次讨论史书时,借机说道。

朱元璋却冷笑一声,道:“先生此言差矣。那些亡国之君,正是因为妇人之仁,才让权臣坐大,最终江山易主。朕绝不会重蹈覆辙!”他的语气坚决,不容置疑。

刘伯温知道,自己的劝谏已经无效。朱元璋的内心,已经下定决心要清除徐达。他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一个能够真正影响皇帝决定的时机。

就在此时,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徐达的女儿,也就是朱元璋的四皇子朱棣的妻子,在一次回娘家省亲时,无意中向父亲抱怨,说四皇子在府邸中,私下里豢养了一批江湖人士,每日操练武艺,似乎有不轨之举。徐达听闻后,大惊失色,立刻严厉训斥了女儿,并让她严守秘密,不可外泄。

然而,隔墙有耳。这番对话,被锦衣卫的密探听得一清二楚,并立刻汇报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听闻此事,震怒不已。他本就对诸位皇子的势力扩张有所警惕,如今又牵扯到了徐达,这无疑让他联想到了“外戚干政”和“藩王谋反”的危险。虽然徐达的女儿是儿媳,但外戚的身份,加上徐达在军中的巨大影响力,这让朱元璋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好你个徐达!表面上谦逊恭谨,暗地里却与藩王勾结,意图谋反!朕若不除你,大明江山迟早要毁在你等手中!”朱元璋猛地拍案而起,怒火中烧。

他立刻召集了亲信大臣,秘密商议对徐达的处置。所有人都知道,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到来。

洪武二十三年,秋。

奉天殿内,气氛异常沉重。今日的朝会,比往常任何一次都要压抑。文武百官们窃窃私语,眼神中充满了不安和恐惧。他们都知道,今日朝会的主题,将是关于魏国公徐达的处置。

朱元璋身着明黄龙袍,头戴翼善冠,端坐于龙椅之上。他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只有那双深邃的眼睛,如同鹰隼般锐利,扫视着殿下跪伏的群臣。他的手,紧紧地握着龙椅扶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陛下驾到!”随着太监尖锐的嗓音,大殿内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皇帝的旨意。

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威严:“今日召集众卿,乃是为了处置一桩大案。”他的目光落在殿前跪着的一排官员身上,这些人都是负责审理徐达案的。

“奏报!”朱元璋命令道。

一名御史颤颤巍巍地起身,手持奏章,声音发抖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魏国公徐达,身为开国元勋,位极人臣,却不思报国,反而心怀异志。其一,私自调动粮草,收买民心,意图不轨;其二,豢养亲兵,逾越定制,图谋不轨;其三,与藩王暗通款曲,内外勾结,欲行谋逆之事。罪证确凿,国法难容!”

每念一句,殿内便会响起一阵倒吸凉气的声音。私自调动粮草、豢养亲兵,这些罪名虽然严重,但尚有解释的余地。然而,“与藩王暗通款曲,欲行谋逆之事”,这便是赤裸裸的谋反大罪,足以诛灭九族!

御史念完奏章,浑身已经被冷汗湿透,他迅速跪伏在地,不敢抬头。

朱元璋猛地站起身,龙袍猎猎作响。他环视群臣,声音如雷:“众卿以为,此等大逆不道之贼,该当何罪?!”

殿内一片死寂,无人敢应答。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皇帝的问话,而他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徐达!你可知罪?!”朱元璋猛地指向殿外,那里,几名侍卫正押着一个披头散发、身着囚衣的老者缓缓走来。正是魏国公徐达。

徐达被押到殿中央,他抬起头,眼神平静而坦然。他看着朱元璋,没有恐惧,也没有怨恨,只有一丝深深的疲惫和无奈。

“臣,无罪。”徐达的声音沙哑,但却坚定。

“无罪?!”朱元璋怒极反笑,“证据确凿,你还敢抵赖?来人,将所有罪证呈上!”

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立刻上前,将一叠叠所谓的“罪证”呈上。有伪造的徐达与藩王的往来书信,有被刑讯逼供的亲兵口供,甚至还有一些莫须有的“谶语”,都指向徐达将取代朱元璋。

徐达看着这些荒谬的“证据”,眼中闪过一丝悲哀。他知道,无论他如何辩解,都无法改变皇帝的决定。

朱元璋冷冷地看着徐达,然后一字一句地说道:“徐达,朕念在你往日功劳,本不欲如此。然你狼子野心,意图谋反,国法难容!传朕旨意——”

他的声音猛地拔高,带着决绝的杀意,如同惊雷般炸响在奉天殿内:

“魏国公徐达,着即斩首示众!其家眷发配边疆,永世不得入京!”

这一道旨意,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千层巨浪。

“陛下,万万不可啊!”

“陛下,徐大将军忠心耿耿,绝无反心,求陛下开恩!”

“陛下,念在徐大将军为国开疆拓土,劳苦功高,饶他一命吧!”

文武百官齐齐跪倒在地,哭声、求情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他们中有徐达的旧部,有与他情谊深厚的同僚,也有那些仅仅是为他的功劳和忠诚而感到不平的正直官员。整个奉天殿,瞬间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

朱元璋的脸色却冷如寒冰,他扫视着跪了一地的群臣,眼神中充满了蔑视和不屑。他享受着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带来的颤栗,享受着这些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兄弟们,如今匍匐在他脚下,为另一个兄弟求情的场景。

然而,在这绝望的哀求声中,一个身影却显得格格不入。

刘伯温,这位深不可测的国师,没有跪下,也没有开口。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面色平静如水,深邃的目光穿透喧嚣,深深地看了龙椅上的皇帝一眼。那眼神复杂难明,有洞察一切的智慧,也有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随后,他缓缓地,默默地,转身,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向殿外。他的背影,在群臣的哭喊声和朱元璋的冷漠眼神中,显得格外孤寂而决绝。他没有回头,仿佛身后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奉天殿内,群臣的哀求声几乎要掀翻屋顶,朱元璋的脸色却冷如寒冰,仿佛在享受这权力巅峰的极致。他没有理会这些哀求,只是挥了挥手,示意卫士将徐达押下。

然而,就在这绝望的喧嚣中,一个身影却显得格外突兀。

刘伯温,这位深不可测的国师,没有跪,也没有求,只是深深地看了龙椅上的皇帝一眼,那眼神复杂难明,随后,他转身,迈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离开了大殿。他为何沉默?他要去哪里?这背后隐藏着何等惊天玄机?

刘伯温的离去,在喧嚣的奉天殿中,并未引起朱元璋的注意。帝王的目光,此刻正锁定在被卫士拖拽而出的徐达身上。徐达的身体虽然疲惫,但眼神依旧坚定,他没有反抗,只是在被拖出门槛的那一刻,回头深深地看了一眼朱元璋,那眼神中,没有怨恨,只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或许是失望,或许是诀别。

“将徐达押入天牢,三日后午时三刻,斩首示众!”朱元璋冷酷的声音再次响起,彻底粉碎了所有人心中的最后一丝希望。

群臣们如丧考妣,许多人瘫软在地,痛哭失声。他们知道,大明王朝的天,要变了。一个开国功臣的倒下,意味着皇帝对所有人的猜忌和杀戮,将永无止境。

朱元璋看着殿下这群瑟瑟发抖的臣子,心中涌起一股病态的满足感。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在这大明朝,只有他朱元璋,才是唯一的最高主宰,任何人都不可逾越。

然而,当他坐在空荡荡的御书房中,批阅奏章时,刘伯温那离去的背影,却如同鬼魅般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那个老头,为何不跪?为何不求?他难道不怕死吗?又或者,他觉得朕错了?朱元璋的心中,第一次对自己的决定产生了些许动摇。这种动摇并非是对徐达的怜悯,而是对刘伯温那份深不可测的智慧的忌惮。他知道,刘伯温从不轻易表态,一旦他有异动,那其中必然藏着不为人知的深意。

与此同时,刘伯温已经回到了他那简朴的府邸。他的妻子,一位温婉贤淑的妇人,见他面色凝重,便知道朝中定是发生了大事。

“老爷,您回来了。今日朝中,可是发生了什么事?”夫人轻声问道。

刘伯温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坐在书房中,点燃了一盏油灯,然后拿起一本线装古籍,却久久没有翻开。他的目光透过窗棂,望向漆黑的夜空,眼中充满了忧虑。

夫人见状,也不再多问,只是默默地为他沏了一壶热茶。

良久,刘伯温才缓缓开口,声音沙哑而疲惫:“夫人啊,今日朝中,陛下下旨,要斩徐达。”

夫人闻言,手中的茶盏险些滑落,她惊呼道:“什么?徐大将军?这……这怎么可能?徐大将军不是一直忠心耿耿吗?”

刘伯温叹了口气,道:“忠心耿耿又如何?在帝王眼中,功高盖主,便是最大的不忠。陛下疑心渐重,容不得任何威胁。”

夫人不解,问道:“那老爷为何不为徐大将军求情?您与徐大将军也算旧识,而且您素来有智谋,若您开口,或许陛下会听呢?”

刘伯温苦笑着摇了摇头,道:“夫人啊,你有所不知。陛下的性子,一旦下定决心,便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今日在朝堂上,群臣哭喊求情,陛下却纹丝不动,反倒更激起了他的逆反之心。若我当时也跪地求情,非但救不了徐达,反而会一同被陛下记恨,甚至会一同获罪。更重要的是,我的求情,只会让陛下觉得,我与徐达是同一路人,反而坐实了他心中的猜忌。”

“那您为何要默默离去呢?”夫人问道。

刘伯温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声音低沉而富有深意:“有时,沉默比言语更有力量。有时,离去比哀求更有深意。陛下虽然没有注意到我,但他日后一定会想起我。他会好奇,为何所有人都跪了,唯独我没有跪。为何所有人都求了,唯独我没有求。这种好奇,会像一根刺,扎在他的心里,让他不得不去深思。”

“您是想让陛下主动召见您?”夫人冰雪聪明,一点便透。

刘伯温点了点头,道:“正是。只有陛下主动召见,主动询问,我才有机会说出那些他此刻不愿听,也听不进去的话。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他站起身,走到书桌前,铺开一张宣纸,提笔写下几个大字:‘待时而动,以静制动’。他知道,现在不是硬碰硬的时候,而是要等待时机,以自己的智慧,去拨动皇帝那颗多疑而又复杂的心弦。他必须在徐达被斩首之前,找到一个能够让朱元璋改变主意,或者至少是减轻处罚的办法。这不仅是为了徐达,更是为了大明王朝的未来。

接下来的几日,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氛围中。街头巷尾,百姓们议论纷纷,对徐达的遭遇感到不平。许多与徐达有过交情的将领和官员,更是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他们知道,皇帝的旨意,重于泰山,无人敢违。

天牢之中,徐达被囚禁在最深处的一间牢房。他没有抱怨,没有挣扎,只是静静地坐着,回忆着与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岁月。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他问心无愧。

朱元璋这几日,却过得并不平静。虽然他成功地震慑了群臣,巩固了皇权,但刘伯温那离去的背影,却像一根鱼刺,卡在他的喉咙里,让他寝食难安。他召见了锦衣卫指挥使毛骧,询问刘伯温这几日的动向。

“回陛下,刘国师这几日一直闭门不出,除了夫人和几名亲近的仆人,不见任何外客。每日只是在府中读书、下棋,生活一如往常。”毛骧恭敬地禀报。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刘伯温的这份镇定,反而让他更加不安。一个在如此关键时刻,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人,其心智何其深沉?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刘伯温绝不是一个会坐视不理的人。他的沉默,他的离去,必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终于,在徐达行刑的前一夜,朱元璋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虑。他召来了贴身太监王公公,沉声道:“去,将刘伯温给朕请来,朕要见他。”

王公公领命而去。

夜色深沉,寒风凛冽。刘伯温的府邸,依旧灯火通明。当王公公带着几名小太监来到刘府时,刘伯温似乎早已预料到,他已经穿戴整齐,静候在书房之中。

“刘国师,陛下有旨,宣您入宫觐见。”王公公恭敬地说道。

刘伯温点了点头,起身道:“有劳王公公了,请带路。”

他没有丝毫的惊讶,也没有丝毫的慌乱,仿佛只是接到了一次寻常的召见。这份从容,让王公公在心中暗自惊叹。

当刘伯温来到御书房时,朱元璋正背对着他,站在一副巨大的山水画前。画中群山巍峨,江河奔腾,气势磅礴。

“臣刘基,叩见陛下。”刘伯温行礼,声音不卑不亢。

朱元璋没有转身,只是淡淡地说道:“先生来了。赐座。”

王公公立刻搬来一张锦凳。

刘伯温谢座后,朱元璋才缓缓转过身。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眼神却依旧锐利。

“先生,朕今日召你前来,是想问你一事。”朱元璋开门见山地说道,“三日前朝会,众卿皆跪地为徐达求情,唯独先生你,一言不发,拂袖而去。这是何意?莫非先生觉得朕此举不妥?”

朱元璋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试探,一丝不满,也带着一丝期待。他想知道刘伯温的真实想法,他想知道这个最了解他的人,到底在想什么。

刘伯温没有立刻回答,他抬起头,目光与朱元璋的眼神交汇,没有丝毫退让。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机会,也是最危险的机会。他必须小心翼翼,字斟句酌,才能在帝王的雷霆之怒下,说出那份深藏的玄机。

御书房内,烛火摇曳,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朱元璋的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刘伯温,等待着他的回答。

刘伯温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声音平静而沉稳:“回陛下,臣当日之所以不言不语,拂袖而去,并非是觉得陛下此举不妥,更非是对陛下有何不满。”

朱元璋的眉头微微一挑,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臣之所以沉默,是因为臣知道,当时陛下心意已决,盛怒之下,任何言语都无法改变陛下的决定,反而会火上浇油,激怒龙颜。”刘伯温顿了顿,又道,“臣之所以离去,是因为臣想让陛下在盛怒之后,能够清醒地思考。臣知道,陛下一定会好奇,为何唯独臣没有求情。这份好奇,会让陛下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

朱元璋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刘伯温的话,一针见血,直指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确实是好奇,甚至是被刘伯温的这份超然所激怒,才会在事后耿耿于怀。

“哼,先生倒是把朕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朱元璋冷哼一声,但语气中却少了几分怒意,多了一分玩味,“既然先生深知朕心,那现在,朕问你,你觉得朕处置徐达,是对是错?”

刘伯温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他不能直接说对错,那只会激怒朱元璋。他必须从另一个角度,去阐述自己的观点。

“陛下,臣不敢妄断陛下之对错,因为陛下所行,皆是为了大明江山永固,这是毋庸置疑的。”刘伯温先是肯定了朱元璋的出发点,随即话锋一转,“然而,臣担忧的是,此举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恐非陛下所愿。”

朱元璋的眼神再次锐利起来:“哦?先生有何担忧?难不成,徐达这等心怀不轨之徒,留着反而是好事?”

“陛下,徐达将军是否心怀不轨,臣不敢妄言。”刘伯温拱手道,“但臣敢肯定,徐达将军在军中威望深重,深受将士爱戴。他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乃是国之干城。陛下今日将其斩首,固然能够震慑宵小,彰显皇权。然而,此举也将寒了天下将士之心。”

刘伯温的声音开始变得有些激昂,他站起身,走到朱元璋面前,指着御书房墙上的大明疆域图,沉声道:“陛下,大明初立,边疆未稳,漠北、西南,皆有强敌环伺。我大明将士之所以能浴血奋战,所向披靡,除了陛下的英明领导,更是因为他们相信,只要为国尽忠,功劳便不会被磨灭,忠诚便会得到回报。”

“可如今,徐达将军的下场,却让所有将士看到了什么?他们会想,连徐大将军这等开国元勋,都能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斩首,那他们这些寻常将领,岂不是朝不保夕?他们会因此而恐惧,而迷茫,甚至会感到绝望。长此以往,谁还敢为大明效死力?谁还敢冲锋陷阵,开疆拓土?”

刘伯温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利剑,直插朱元璋的心脏。他没有为徐达辩解,而是从大明王朝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军心士气、国家未来来分析。

“陛下,臣曾读史,秦始皇焚书坑儒,虽一时震慑天下,却也断绝了言路,最终二世而亡。隋炀帝穷兵黩武,杀戮功臣,虽一时威风八面,却也民怨沸腾,最终江山倾覆。这些帝王,皆是因过于刚愎自用,不顾天下人心,最终自食恶果。”

刘伯温的语气变得沉重,他直视朱元璋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陛下,您是开国圣君,雄才大略,但若因此而寒了天下人心,使忠臣人人自危,使将士不再敢为国效力,那大明江山,即便一时安稳,长远来看,也必然会动摇根基啊!这便是臣所担忧的,也是臣当日为何选择沉默,选择离去的玄机所在!”

他不仅解释了自己的行为,更将朱元璋的决策与历史上的亡国之君联系起来,这无疑是对朱元璋最大的刺激。朱元璋最怕的就是重蹈前朝覆辙,最怕的就是自己的江山不能长久。刘伯温的话,正中他的要害。

朱元璋听着刘伯温的话,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他先是愤怒,随即是震惊,最后则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刘伯温没有为徐达喊冤,也没有指责他的残暴,而是从帝王最看重的“江山社稷”和“千秋功业”出发,剖析了此举可能带来的致命后果。这让朱元璋无法反驳,也无法回避。

“先生是说,朕此举,会动摇大明江山之根基?”朱元璋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第一次,对自己的决策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怀疑。

刘伯温拱手道:“陛下,臣并非危言耸听。古语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是水,军心是水,忠诚亦是水。陛下若能以宽厚待之,则水流平稳,舟行万里;若以酷烈治之,则水流湍急,舟覆人亡啊!”

他接着说道:“徐达将军,虽然功高,但他为人谦逊,从不结党营私,更无谋反之心。陛下或许是担心他功高盖主,影响皇权。但陛下可曾想过,一个真正的忠臣,其存在本身,便是对天下将士最大的激励。他的忠诚,如同一面旗帜,指引着后来者为国效力。一旦这面旗帜倒下,所有人都将失去方向,甚至会转而效仿那些投机取巧之徒,只顾自身利益,而不再顾及国家大义。”

刘伯温的目光再次回到墙上的疆域图,他指着漠北方向,沉声道:“陛下,漠北残元未灭,倭寇骚扰沿海,西南边陲亦不安宁。我大明将士,仍需枕戈待旦,随时准备为国征战。若此时寒了军心,将来谁来为陛下守卫边疆?谁来为大明开疆拓土?”

朱元璋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他想起了当年与徐达并肩作战的场景,想起了徐达是如何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想起了他那句“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的誓言。他知道,刘伯温说的没错,徐达是真正的忠臣。他之所以要杀徐达,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帝王的猜忌和对绝对权力的渴望。

“可是……”朱元璋欲言又止,他想说,徐达的功劳太大,威望太高,已经威胁到了皇权。但他知道,刘伯温会反驳他,会告诉他,真正的皇权,并非依靠杀戮来维持,而是依靠德行和智慧。

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的犹豫,他趁热打铁,继续说道:“陛下,臣并非要陛下放任徐达。功高盖主,确实是帝王之大忌。但陛下可以有多种方法来削弱其影响力,而无需取其性命。例如,剥夺其兵权,使其赋闲在家;或者,将其调离要职,使其远离朝堂;又或者,将其封地收回,使其无权无势。这些方法,既能达到陛下削弱徐达的目的,又能保全其性命,不至于寒了天下人心。”

他顿了顿,又道:“陛下,杀徐达,固然能让天下人看到陛下的铁腕和决心。但若陛下能在此刻展现出帝王的宽厚和智慧,在惩戒的同时,又能留其性命,那天下人看到的,将不仅仅是陛下的威严,更是陛下的仁德。威德并施,方为长久之道。如此一来,既能震慑宵小,又能凝聚人心,岂不比单纯的杀戮更好?”

刘伯温的话,如同一道道闪电,劈开了朱元璋心中的迷雾。他开始权衡利弊。杀徐达,固然能一时痛快,但却会留下无穷后患,动摇江山根基。不杀徐达,又能如何?刘伯温已经为他指明了道路。

朱元璋在御书房中来回踱步,他的脸上阴晴不定。他是一个极其精明的帝王,他知道刘伯温所言句句属实。他不想成为历史上的昏君暴君,他想让自己的大明王朝千秋万代。

“先生之言,朕会深思。”朱元璋终于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却是深思熟虑后的决断。他抬头看向刘伯温,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刘伯温洞察人心的佩服,也有对自己被看透的恼怒。

“多谢陛下!”刘伯温知道,自己的劝谏成功了。他立刻跪下,恭敬地叩头。

朱元璋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刘伯温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御书房,只留下朱元璋一人,在烛火摇曳中,继续着他漫长而艰难的帝王权衡。

拂晓时分,一道新的圣旨,如同惊雷般再次响彻金陵城。

奉天殿上,文武百官们再次齐聚。他们脸色苍白,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今日,便是徐达行刑之日。许多人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甚至有人准备在徐达被斩后,上书辞官,以示抗议。

然而,当太监王公公宣读圣旨时,所有人都震惊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魏国公徐达,功勋卓著,劳苦功高,然近年多有僭越之举,并有与藩王勾结之嫌,其罪当诛。然念其开国之功,且念其多年征战,身体劳瘁,特赦死罪!”

殿内瞬间一片哗然,所有人都难以置信地抬起头,眼神中充满了狂喜和不可思议。徐达,竟然被赦免死罪了!

王公公继续宣读:“……然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今剥夺徐达魏国公爵位,削去其所有官职,收回其所有封地。着即将其发配回凤阳老家,终生不得离开,更不得参与朝政,永世不得入京!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殿内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许多官员喜极而泣,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徐达的幸运,更是大明王朝的幸运。皇帝最终还是听取了劝谏,展现出了他的仁德和智慧。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脸色依旧阴沉,但眼神中却多了一丝深邃和复杂。他看着殿下欢呼雀跃的群臣,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道圣旨的颁布,不仅仅是赦免了徐达,更是向天下人昭示了他的帝王心术:他可以严酷无情,但也可以宽厚仁慈;他可以杀戮功臣,但也可以保全忠良。他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权力是绝对的,但他的决策,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徐达在天牢中,听到了这道圣旨。他平静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苦涩的笑容。他知道,自己虽然免于一死,但却失去了所有的荣耀和自由。他将作为一个废人,在故乡了此残生。然而,他心中却没有丝毫怨恨。他知道,这是皇帝对他的最后一份恩典,也是对他忠诚的认可。

他被押送回凤阳老家。临行前,他向着金陵的方向,深深地拜了三拜,口中低声说道:“臣,谢陛下恩典。愿大明江山永固!”

刘伯温在府中听闻圣旨内容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已经尽力了。他不仅保全了徐达的性命,更重要的是,他让朱元璋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一个帝王应有的远见和智慧。

此后,朱元璋虽然依旧多疑,但他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却明显变得更加谨慎。他开始更加重视刘伯温的意见,将他视为自己身边最不可或缺的智囊。而刘伯温也因此在朝堂上拥有了更高的威望,成为了真正能够影响帝王决策的人。

徐达事件,成为了大明王朝初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展现了朱元璋的铁腕和权谋,更彰显了刘伯温的智慧和胆识。君臣之间的较量,最终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收场,为大明王朝的未来,留下了一线生机。

此番波折,徐达虽免一死,却也从此远离朝堂,帝王心术之深,可见一斑。刘伯温以其超凡智慧,于无声处力挽狂澜,不仅救忠臣于危难,更深远地影响了朱元璋的治国之道,使大明王朝在腥风血雨中得以维系。然而,君臣之间的猜忌,也如同阴影般,永远笼罩在这片土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