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年3月27日,一场悲剧降临阿拉斯加,一架观光直升机不幸坠毁于冰川之上。
航班事故中,五名乘客不幸遇难,另有一个人身受重伤,遇难者中包括捷克的首富彼得·凯尔纳,他身后留下了价值超过175亿美元的巨额遗产。
凯尔纳这个名字或许在众人耳中尚显生疏,然而,在我国产业界,他的名声却是如雷贯耳。
这便是我国境内唯一一家外商独资的金融机构——捷信金融,公司员工总数超过4万名,曾长期位居国内消费金融领域利润之首。
凯尔纳,一位捷克裔人士,在东欧剧变之后与人共同创立了一所基金会。在国有资产改革的浪潮中,他凭借智慧与机遇,积累了丰厚的财富,最终跃升为欧洲地区的一方巨贾。
爆炸一场空。
与他命运相映成趣的,还有他在中国的一位亲密盟友,华信集团的叶简明。
2015年,当凯尔纳旗下的捷信金融在中国市场大放异彩之际,38岁的叶简明正率领他麾下的华信投资团队在捷克展开了一系列多元化投资,涉及的领域包括能源、金融、旅游和媒体等多个方面。
当时,华信的身影几乎遍及捷克人生活的各个投资领域。
叶简明颇具豪迈气概,起初的投资协议金额为120亿捷克克朗,而华信公司当年便已完成了60亿克朗的款项交割。
更显豪迈之举,叶简明在访问捷克期间,听闻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足球俱乐部正面临生计困境,即便他本人并不热衷于观赛或踢球,叶简明仍毫不犹豫地购入了这支足球队。此举,正是出于“助力捷克人民所钟爱的足球事业,与华信在捷克的投资战略相契合”的考量。
有钱人偏爱购入外国足球队。
叶简明有幸成为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的尊贵座上宾,更荣获“捷克总统经济顾问”这一显赫头衔。
这种紧密的联系促成了当年9月3日的一幕:捷克总统泽曼在参加完中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七十周年庆典之后,紧接着便踏上了前往华信上海总部的访问之旅。
叶简明不仅在捷克市场展开了大规模的采购活动,更是在罗马尼亚、阿联酋等国家陆续接管了多家能源企业。
叶简明的非凡实力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这位来自福建南平的普通人,短短十多年间便缔造了被誉为“第四桶油”的民营能源巨头华信系,并成功跻身《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名录。
华信随后的崩塌速度,如同其崛起一般,让人倍感突兀且难以置信。
2018年3月,财新网一经刊发深度报道《中国华信叶简明遭查,揭秘错综复杂的政商关系网络》,叶简明的财富传奇便瞬间画上了句点。
同年八月,前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遭遇查处。翌年,国家开发银行前董事长胡怀邦亦被调查,两人均揭示了与叶简明之间非同寻常的利益纠葛。
2020年,上海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宣布中国华信能源进入破产程序,并随即启动了对华信集团总资产的清算工作。
未曾细算,实难想象:华信的资产总额竟高达570亿元,而其负债却令人瞠目结舌,高达1878.1亿元。
换言之,经过多年的努力,所谓的“石油大亨”叶简明竟然未赚得一分钱,反而亏损超过1300亿元,这些资金究竟流向了何方?
答案没人知道。
45岁的叶简明下落不明,无人知晓。
2
依据目前所能搜集到的全部信息,叶简明的出身似乎并不显赫。
1977年6月5日,叶简明在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县的观前村一个平凡的农民家庭降生,彼时,他的名字尚为“叶建明”。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与浙江省、江西省的交汇处,与厦门、泉州等沿海繁华城市相较,经济水平尚不突出。然而,在观前村附近,却有一条维系南北的水运要道,承载着重要的交通功能。
自南宋时期起,观前村便开启了航运的历程,其航线北抵中原,南达福州。叶建明的先父便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位船工。
叶建明在少年时期便就读于建瓯一中,这所学校素负盛名。然而,他的学业成绩平平,以至于他常常感到自卑,觉得自己平凡无奇。
毕业之际,同学们在同学录上纷纷留下赠言,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然而,瘦弱的叶建明却选择在黑板报的一隅,悄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愿我尝尝万人敬仰的滋味。”
高中毕业的叶建明是否曾踏入大学校园,至今依然是个谜团,而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究竟从何而来,亦同样扑朔迷离。
据他后来在接受《财富》杂志专访时所述,他最初积累财富的方式是协助一位香港房地产商成功销售房产。
“我负责将整栋房产出售,并同意以折价形式支付给自己,条件是十年后支付剩余款项。然而,在正式签署合同三年之后才需支付余款,当时只预付了订金。令人意外的是,那些房产在短短一个月内便被我一售而空。”
寥寥数语便将“第一桶金”的来由轻轻带过,可见叶建明的早年生涯实乃神秘而奇幻。
1999年,正值风华正茂的22岁,叶建明创立了建瓯巨力活塞有限公司,这标志着他事业征程的崭新起点。这家企业日后亦跻身国内铝制发动机活塞行业的领军企业之列。
在这段期间,叶建明与同乡吴丽琼喜结连理,不久之后,他们在南平市以“新叶”为名,相继成立了多家企业,涵盖卫生用品、消防、木材加工以及食品等多个领域。
2004年,叶建明怀揣着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心中始终萦绕着成为首届“南平市十大青年杰出企业家”的梦想。
既然当选便有望荣登母校的“光荣榜”,然而,最终的愿望终究未能成真。
终究,在那些与他相识的人们心中,他不过是一位游走于各地,买卖木材与消防设备的平凡商贩。
2005年,年方二十八岁的叶建明,化名为“叶洪鸣”,踏足福州,并在此地创立了福建华信控股有限公司。
这便是他凭借其卓越的巨力活塞技术与“新叶”系列产品所创立的新公司,亦标志着他正式迈出了从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的转型步伐。
实际上,这家公司乃是一家民营性质的融资机构。在福建地区,宗族乡亲间的团结意识尤为强烈,邻里之间相互借贷资金已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风俗。叶建明正是凭借高利率的投资项目,吸引了一众当地的小型企业家将资金投入其中,成为股东。
在华信集团内部,叶建明依据各方的资金规模,设立了“常委”与“委员”的职位,而他本人则自称“叶主席”。
在福建,此类民营融资机构可谓比比皆是,其数量之多,以至于显得并不足为奇。
对于叶建明而言,这里是他距离财富最为贴近的所在。
历经多年的商场沉浮,他深刻领悟到,唯有“金钱生金”。
福建华信凭借贸易项目和融资手段累积了丰厚的收益,叶建明亦瞄准了一条更加丰饶的财富之道——石油。
3
2006年,赖昌星所主导的“远华”案中,其旗下企业华航石油遭到拍卖,叶建明亦跻身其中,参与竞拍。
石油对叶建明而言,早已司空见惯,他深知这方才是真正的财富之海。
地处台湾毗邻,福建成为中国石油的关键节点之一,同时,关于“石油大亨”的民间传说亦在此地广为流传。
尽管福建境内缺乏大型冶炼企业,但其沿海地带的天然港口,却成为了远洋油轮的理想避风之所。
穿梭于马六甲海峡与台湾海峡的海外油轮,方能将数以万吨计的原油输送至中国内地。
在此期间,众多福建渔民以出海捕鱼为名,借助种种灰色交易手段,将桶桶原油运送至本地地下炼油厂进行提炼,随后走私至内陆市场,从中赚取了巨额利润。
叶建明,一位在福建出生并成长的福建人,早已耳熟能详那些依靠石油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
在此次华航石油拍卖中,叶建明原本信心满满,志在必得。然而,遗憾的是,因标的物存在瑕疵,最终未能达成交易。
叶建明同样通过拍卖,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梦求已久的成品油经营许可,并网罗了众多华航的前任高层管理人员及员工,从而踏上了个人财富积累的征程。
然而,颇具慧眼的叶建明不屑于重蹈早年同乡们的旧辙,反而将其视为前车之鉴。
2009年,年满32岁的叶建明,在确保了各方面的关系均趋于稳定之后,将华信的总部搬迁至上海,并正式更名为众人所熟知的“叶简明”。自此,他鲜少再与昔日的“福建帮”保持联系。
审视今日之叶简明,其成功的关键特质无疑是“反应敏捷,行动迅速”。
华信所握的“王牌”——石油贸易牌照,在国内市场却显得微不足道,如同面对占据垄断地位的“三桶油”时的一张“废纸”。
叶简明深知,唯有拓展外界牌局,方有望赢得胜利。而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将整个牌局梳理得井井有条。
事实上,当时石油产业的上游主要由产油国主导,中间环节则被欧美、日本等财团所把控,而在下游市场,则是“三桶油”企业牢牢占据主导地位。作为局外人的华信,甚至无权跻身其中,更别提入席分一杯羹了。
可叶简明不仅如愿坐上了牌桌,更是巧妙地打出了一副“好牌”。
叶简明所采纳的策略,在于绕开国内的市场竞争者,借助海外贸易之手掌控市场份额,进而逐步向上游的油气资源领域延伸,最终构筑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叶简明曾如此概括:“在华信的石油战略中,我们专注两大核心任务——首先,稳固掌握终端市场;其次,积极向上游领域发起攻势。我们通过贸易手段掌控终端市场,进而以此为基石,向上游产业链发起强有力的进攻。”
鉴于当时国内燃料油供应紧张,华信凭借其石油贸易许可,从俄罗斯引进燃料油,迅速打开了国内市场局面。
自此,华信将海外市场确立为核心战略方向,其中欧洲市场尤为关键。这一选择源于其市场环境的稳定性,以及在金融危机的余波中,油气资源和终端网络价格出人意料的低廉。
华信通过连续的并购举措,成功实现了对海外油气资源及市场的战略布局。
年富力强之际便踏入石油这一垄断领域,且能够有条不紊地遵循预定计划逐步达成目标,使得众人纷纷猜测:要么叶简明具备非凡的才华,要么他背后隐藏着一位“高人”。
4
在布局欧洲市场的同时,华信携手国内的地炼企业,合力挺进亚洲市场,更与台湾“中油”携手,共同开拓东南亚的广阔天地。
令人称奇的是,这些举措中的许多实际上是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前便已落实完成的。
华信初创之际,每项投资均精准把握住国家运势的关键时机,乃至先行一步,精心布局。
叶简明不仅目光锐利,更凭借能源与金融两大核心驱动力,对各类业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与梳理。
在华信公司早期的主要业务领域,石化产品中的PX和芳烃的大规模交易构成了企业收益的核心部分。
随着手中不断增多的炼油厂、加油站以及石油仓储项目的收购,叶简明巧妙地来了个“回马枪”,利用这些下游终端业务作为筹码,再次重返上游石油贸易的竞技场。
在2013年,华信公司的石化贸易收入达到了914.22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占到了其全部主营业务的89.11%。其中,石油贸易的收入为490.82亿元。
仅仅经过一年时间,石油贸易的规模便激增至725.52亿元;到了2015年,这一数字更是攀升至1833.07亿元,跃升为公司最主要的业务品种。
2016年,华信公司着手在全球油气资源领域展开了一场积极的拓展攻势。
首笔投资为1.1亿美元,成功收购了乍得境内三个油田区块35%的权益,紧接着,我们又迅速完成了对中亚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旗下子公司的战略收购。
在2017年,华信斥资6.8亿美元,成功收购了罗马尼亚哈石油国际公司51%的股权,从而跃居罗马尼亚石油行业中的头号股东;紧接着,该企业又将目光投向了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以9亿美元的价格,获得了阿联酋最大陆上油田区块ADCO4%的权益。
此刻,华信集团已在法国、西班牙、捷克和罗马尼亚等欧洲国家设立了超过千家加油站,业务版图横跨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石油产业链的全覆盖布局。
然而,华信集团最为耀眼的收购案例,无疑是2017年对俄罗斯石油公司股份的成功收购。
2017年9月,在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期间,中俄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华信公司以91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成功收购了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Rosneft)14.16%的股份,从而跃居为仅次于俄罗斯政府和英国石油公司(BP)的俄罗斯石油公司第三大股东。
此次收购交割顺利完成后,华信集团成功揽获了每年4200万吨的油气产量以及总计达26.7亿吨的油气储量权益。
与此同时,中石油与中石化两巨头眼睁睁目睹华信截获了这一项目的主动权。
鉴于此次并购,华信公司被誉为国内“第四桶油”,而叶简明先生亦在业界被尊称为“中国的洛克菲勒”。
5
在2017年,华信凭借437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荣登《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222名,成为上海地区唯一入选的民营企业,同时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民营能源企业。
此排名已然超越了包括中国化工集团、神华集团在内的众多能源类央企。
在前一年,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全球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单中,39岁的叶简明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唯一一位荣登该榜单的企业家。
在成功完成对俄石油股份的收购并面对记者的提问时,叶简明神采飞扬,借用一位教授的溢美之词来自我褒扬道:“曾有一次我外出,那位教授如此评价我:当众人身处一间满载黄金的密室,探讨搬运之策,而当他们犹在商议A计划、B计划、C计划时,叶主席却毫不犹豫地一脚踹开房门,将黄金揽入怀中,无需任何方案。”
叶简明自豪地宣称,这正是他区别于他人的卓越决策与判断能力。
面对记者的进一步询问,他回应道:“这应当是渐悟与顿悟相辅相成的结果。”
然而,问题在于,能源行业中的众多大规模收购背后,均需巨额资金的支撑。
叶简明向来出手阔绰,那么他的财富是否都是源自于“循序渐进与瞬间领悟”呢?
当然,叶简明所倚仗的是一套“借鸡生蛋”的巧妙策略。
叶简明海外“扫货”的核心目标,实则在于通过收购境外金融机构,进而激活并调动我国金融领域的资源。
先前所述,华信在捷克的投资布局中,通过并购与增资并举的方式,成功获得了捷克J&T金融集团50%的控股权,进而跃升为该公司在海外的主要股东。
2017年,华信在上海设立了以J&T外商独资银行为核心的中东欧投资基金。该基金借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模式,通过并购与项目合作的双重途径,成功涉足证券、信托、期货、银行等多个金融板块。
在这段时间里,里昂证券摇身一变,更名为华信证券;万达期货亦改头换面,变为华信期货。华信期货进而演变为华信资产管理,通过投资入股海南银行,从容不迫地集齐了各类金融牌照。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并购与自主搭建,华信成功构筑起了一套独属于自己的金融架构。
叶简明对此毫无隐瞒,直言华信涉足金融界的初衷——拥有母鸡,便自有鸡蛋产出。
然而,最终无论何鸡所产之“蛋”,叶简明均毫不留情地尽数纳入囊中。
6
起初,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了48亿美元的授信贷款,华信并未犹豫,即便没有提供任何抵押,也毫不犹豫地全部贷取。
华信再谋并购目标公司。
2015年,华信正式对外宣布,以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北方石油60%的股权。在支付了2亿元的首付款后,该公司随即以北方石油的名义大举贷款。不仅成功贷出6亿元,更通过融资手段挪用资金高达5亿元。最终,不仅未能如约支付剩余款项,反而巧妙地卷走了近10亿元人民币。
同年,海南银行引入华信资本后,股东之间的关联贷款亦随之落入华信的囊中。
坑并购公司,再坑合作伙伴。
2016年,云南能源投资集团携手华信集团,共同出席了捷克总理与在中华企业家们的会晤。会晤结束后,双方被说服携手投资十亿元,旨在共谋重大事业的发展。
在云南方面投入了5亿资金之后,这笔款项随即被华信公司挪用,此后便音讯全无。
此类欺诈手段,华信至少骗取了数十亿资金。
华信内外皆狠。
旗下华信证券的资金账目,竟因集团的一纸情况说明,被一次性调拨走6亿之巨,自此变得扑朔迷离,难以查证。
在华信集团旗下的金融企业中,客户资金的管理显得尤为随意,竟可随意挪用,甚至无需任何通知。挪用资金之数额,已超过五亿多元。
实则,在福建华信的年代,叶简明便频繁涉足利用关联企业开设信用证,以及通过银行循环贷款进行虚假贸易套现的欺诈手段。
历经岁月,华信的“无信”之弊并非无人揭发,然而绝大多数举报案件最终都不了了之。
非但叶简明身上所散发出的光芒过于耀眼,更是他巧妙地运用了“经济共同体”这一理念。
华信在香港设立了中华能源基金会,该基金会实质上是一个汇集了众多国际政要、世界银行前任高官以及国内外知名经济学教授的智囊机构。
得益于该组织的竭力推广,叶简明的国际声望日益显赫,他已成为世界知名智库罗马俱乐部的成员、美国能源安全理事会的荣誉主席,以及捷克总统的经济顾问。
叶简明将那群“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的知己所构成的朋友圈冠名为“经济共同体”,此名恰如其分,彰显了其中成员间荣辱与共的精神,实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联系。
叶简明将“有钱大家赚,互相抬轿子”的运作模式演绎得游刃有余,正如华信内部人士所言:“他巧妙地运用替换策略,以国内资源撬动海外市场,再以海外故事在国内市场发声。”
他最爱被称作“主席”。
每当他发表观点,其结束语必定是:“这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在众多公开活动中,叶简明身着笔直的西装,却总是以一种不协调的方式搭配一双黑色布鞋,仿佛刻意彰显其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
仿佛日复一日地隐居简出,手不释卷地研读佛经的叶简明,曾不止一次在私下里自豪地宣称:“若是中国百姓能享受到如此低廉的汽油,那便应归功于我!”
归根结底,叶简明的低调与高调乃相对而言,其表现取决于面对何种人物以及身处何种场合。
出来混,早晚要还。
2017年,香港某机构的高级官员遭逮捕,随后揭露曾协助华信向海外一国行贿,旨在获取该国的能源开发项目。
华信的诸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然而,这些瑕疵很快便被其收购俄罗斯石油公司所散发出的璀璨光环所掩盖。
同年十月,华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叶简明所撰写的文章《“盛夏”与“寒冬”仅一步之遥》。在文中,他深入探讨了华信的过往历程及未来展望。
似乎早已有所预感,他在文章的尾声中如此感慨:“攀登至山顶,固然能览尽远方风光,却也昭示着前方再无道路,三面环顾,或许尽是峭壁,一旦失足,便可能铸成永恒的遗憾。”
可谓一语成谶。
高潮后常是低谷。
7
在2018年全国两会即将开幕之际,《财新》杂志发布了一篇关于叶简明被带走接受调查的长篇报道,该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引发广泛震动。
尽管文章详尽地描绘了叶简明的致富之路,然而在诸多关键节点,描述仍显得含糊不清。
2018年3月,甘肃省省委书记王三运被采取强制措施,他坦白了自己与国家开发银行胡开邦、叶简明之间的关联。
在王三运担任安徽省长期间,叶简明正积极寻求收购当地的华星化工。借助熟人的引荐,他与王三运建立了联系,进而顺利地促成了该项目的合作。
叶简明在拜访王三运之后,迅速开启了新的战略布局,成功促成了海南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进而顺利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融资支持。
不得不承认,王三运与胡开邦仅仅是叶简明所掌控的华信系庞大而璀璨的体系中的一小部分,而围绕这个体系,尚存诸多难以言明、扑朔迷离的谜题。
在结识王三运之前,叶简明凭借一张石油贸易许可便能在国际石油界左右逢源,且总能洞察先机,对产业链进行前瞻性布局。这位三十岁出头的青年,其非凡的能力源自何处?
华信系曾显赫,终倒台。
华信集团旗下千亿资产,尽管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出售与拍卖,却依旧如同迷雾笼罩,账目不明。
2020年4月,面对华信财务状况中的乱麻一团,上海三中院发布了一则悬赏通告,期望有识之士能如实揭露华信所隐藏的资产,并根据查实比例给予相应奖励。
越查越乱。
华信集团原先旗下被清算的公司数量激增至15家,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公司的账目问题愈发严重,混乱程度一家胜过一家。
最终,清算组也陷入僵局,只得将查获的公司资产汇总进行清算,但账目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难以厘清的疑点。
华信集团高达上千亿的财务黑洞显而易见,然而,43岁的叶简明究竟隐匿何方,却无人能够得知。
华信至今仍存诸多谜团,令人难以捉摸,业界人士亦对此保持沉默。
喧嚣落幕,遗留的却仍是满地纷扰与连绵不绝的臆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