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桂花香,大家跑去捡花做桂花糕,听起来很治愈,实际上藏着一堆看不见的“脏东西”。
11月5日,记者走访南昌公园,看到不少家长牵着孩子在树下弯腰捡落花,有人把透明雨伞挂到树上当“捕花器”,朋友圈刷屏的做法看着挺聪明。
公园工作人员提醒,捡花可以,但不能拿回去当食材,因为这些是观赏用的,平日里会喷药。
长江日报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专家把这个画面摁在放大镜下,结果并不美好。
把花当零食的念头,在城市里流行有原因:便宜、有趣、带着季节感,做成桂花糕、桂花藕还能显摆一把厨艺。
但公园绿地并非农田,种植目的不是给人吃。
喷洒的农药、路边扬起的尘土、汽车尾气里附着的颗粒、鸟兽粪便的微生物、清洁作业时使用的消毒剂,这些因素可以同时落在一朵娇小的花瓣上。
专家指出,部分农药是油溶性的,粘附在植物表面,单纯用清水冲洗很难完全去除,残留可能维持数天到数周,长期累积的风险不可忽视。
有人反驳,街头捡花又不是天天吃,偶尔一两次风险微乎其微;还有人说,乡下自家树上的桂花不是一样能吃。
这个观点有其道理:可追溯的、按食品级标准栽培和采摘的桂花确实可以安全食用,很多传统制作工艺都基于这样的前提。
城市公共绿地则不同,没人能保证施药时间、安全间隔和环境暴露。
把两者等同起来,存在显著差别。
从公共政策视角看,观赏绿地的管理常常以美观与抗病虫害为先,防治措施频繁且针对性强。
对市民而言,风险感知不够强烈,亲子互动和节日氛围容易把安全考虑压下去。
这样一来,出现“人人捡花”“朋友圈晒成果”的场景并不意外,而投诉与提醒也随之增加。
给出几条实用建议:想吃桂花,最好选择标注为食用级的产品或到信誉良好的农贸市场购买;若想体验采摘乐趣,可以找支持公众采摘的农场或社区花园,这类地点通常有明确的管理和采摘规范;对公园里的花,拍照留念是最保险的玩法,把“天然美味”的标签留给可控来源。
对于坚持要捡的人,至少要避开路边主干道、靠近施工或频繁喷药的区域,并询问公园管理处有没有近期施药记录。
这一场关于“美味与安全”的小争论,写出了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公共资源既是市民的共享财富,也承载着管理与风险。
回望那天在南昌的树下,孩子们笑着捡花的画面既温暖又让人警觉。
读者来聊聊,捡来的桂花会做成什么好吃的?
会因为安全考量放弃捡花的冲动,还是会去找更可靠的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