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底,王先生直播间168元买6瓶“年份老酒”,到手后傻眼:五粮液咋成“五稂液”?商家:14亿人骗一次就够了

 85    |      2025-11-23 13:29

喜欢的话别忘了点个关注呀!下次更容易相遇哦~你们的支持是我坚持的动力,谢谢!

2025年10月底,河南郑州的王先生在直播间花了168块钱,买了6瓶号称“2012年份”的老酒。

结果到手一看,酒瓶上印的不是“五粮液”,是“五稂液”。

更炸裂的是商家负责人的话:“一个消费者骗一下子就够了,中国14亿人”。

01

2025年10月底,河南郑州的王先生,跟咱们很多人一样,晚上没事就刷刷短视频。

王先生平时有个小爱好,喜欢小酌几杯。

刷着刷着,一个卖酒的直播账号就跳了出来。

直播间里,那个主播,穿着一身挺括的深色西装,头发估计也打理过,看起来特别专业,特别有范儿。

他就站在镜头前,手里拿着一瓶酒,热情洋溢。

那瓶酒,深棕色的玻璃瓶,瓶贴上印着金色的花纹,最显眼的是贴着“2012年份”的标签。

主播对着镜头,一口一个“家人们”,喊得那叫一个亲切。

他高声介绍,说这是“珍藏13年的老酒”。

然后开始“上价值”,说这酒原本超市里卖198块钱一瓶。

这个数字,198,就是给你一个“锚点”,让你觉得这酒本来就很贵。

接着,话锋一转,主播开始了他的“宠粉”表演。

“今天直播间宠粉价,168元直接发6瓶!”

大家可以算一下,168除以6,一瓶下来,连30块钱都不到。

“平均每瓶不到30元,错过今天再等一年!”

13年的老酒,不到30块。

这个价格,对于平时喜欢喝两口的王先生来说,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02

光说不练假把式,主播显然很懂这个道理。

他不仅说,他还“演”。

他一边介绍,一边全方位地展示那个酒瓶的包装。

瓶贴顶部,是“陈年老酒”四个大字。

瓶贴底部,还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地理标志产品”标识。

这个标识,就是暗示你,这酒是产自某个特定产区的,是有品质保证的。

这些细节,都是为了增加可信度。

最关键的一步来了。

为了证明酒的品质,主播当场打开了一瓶,倒出少量酒液,对着镜头展示“挂杯”效果。

就是让酒液在杯壁上流淌,显得很粘稠,很有质感。

这个动作,对于很多不懂酒的人来说,就是“好酒”的象征。

主播还配上解说,称这酒“入口绵柔,回甘持久”。

不仅如此,他还抓住了王先生这类人的另一个需求点:“不管是自饮还是送礼都有面子”。

你看,自用划算,送礼拿得出手,两头都给你堵死了。

这场“表演”,可以说,是精准地踩在了目标客户的心坎上。

03

直播间里,气氛那叫一个火热。

评论区不断地弹出“已拍”、“太划算”的留言。

咱也不知道这些是真观众,还是商家自己安排的“气氛组”。

反正,这种刷屏的评论,会给人一种“大家都在抢”的错觉。

主播还时不时地看一眼旁边的电脑,然后用一种很“焦急”的口气喊:

“家人们抓紧了,库存只剩最后50单!”

这就叫“制造稀缺感”。

让你没时间去思考,怕自己抢不到这个“天大的便宜”。

王先生呢,也心动了。

他也不是完全没戒心,他还特意点开了直播间的商品详情页。

详情页上,明晃晃地写着“正品保障”、“假一赔十”的字样。

这几个字,又给王先生吃了一颗“定心丸”。

虽然吧,这个详情页,从头到尾都没明确标注生产厂家,也没有质检报告。

但在那个“抢购”的氛围里,在主播持续的话术引导下,这些小小的疑点,就被王先生忽略了。

他没再犹豫,点击下单,支付了168元。

他买下了这6瓶所谓的“年份老酒”。

下单的时候,王先生还在订单备注里留了言,说“希望尽快发货”。

能看出来,他当时,是真的很期待收到这箱“物美价廉”的好酒。

04

发货速度倒是挺快。

2025年11月2日,王先生就收到了快递包裹。

他高高兴兴地把包裹拿回家,准备拆箱。

可一拿到包裹,他就感觉有点不对劲。

这个包裹,就是一个很简陋的纸箱。

外面只贴了一张快递单,别的啥信息都没有。

更重要的是,里面没有任何防震措施。

没有泡沫,没有气柱袋,啥都没有。

王先生心里“咯噔”一下,这...这像是对待“珍藏13年老酒”该有的包装吗?

他拆开纸箱。

果然,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他发现,其中一瓶酒的瓶盖,已经松动了。

有少量的酒液渗漏出来,纸箱内壁沾满了潮湿的酒渍,一股味道飘出来。

这包装,也太不专业了。

王先生心里开始犯嘀咕。

他忍着心里的不快,把那瓶没漏的酒拿了出来,想仔细看看。

05

这一看,王先生彻底愣住了。

一个让他目瞪口呆的问题,映入眼帘。

瓶贴顶部的那个商标,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个知名品牌“五粮液”。

而是写着“五稂液”。

粮食的“粮”,被换成了一个生僻字,“稂(láng)”。

这个“稂”字,是一种长在稻田里的杂草,也叫“稗子”。

这...这是什么操作?

王先生以为是自己看错了,或者是印刷模糊了。

他赶紧找出家里珍藏的正品“五粮液”酒瓶,拿过来放一块儿,仔细对比。

06

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这根本就不是印刷模糊,这就是故意的。

王先生拿着两个瓶子,一个一个细节地看。

正品的商标,字体饱满,“五粮液”三个字笔画清晰,颜色均匀,一看就是大厂风范。

再看手里这瓶“五稂液”。

那个“稂”字,笔画粗糙,颜色深浅不一,有的地方墨都晕开了。

瓶贴的边缘,还有特别明显的印刷错位。

这做工,粗糙得有点可笑。

这哪是什么“品牌小众”,这明摆着就是“傍名牌”、“打擦边球”。

就是故意模仿人家,想在视觉上造成混淆。

王先生心里一沉,感觉自己这168块钱,八成是打了水漂了。

07

王先生还是不死心。

万一,只是包装山寨,里面的酒还行呢?

他抱着最后一丝幻想,打开了那瓶“五稂液”,倒进杯子里。

酒液一倒出来,他又失望了。

酒液的颜色,是浑浊的。

而正经的、高品质的白酒,应该是清澈透明的。

他把杯子凑到鼻子前闻了闻。

没有正品五粮液那种醇厚、复合的窖香。

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刺鼻的酒精味。

王先生皱了皱眉,鼓起勇气,抿了一小口。

就这一小口,他差点没吐出来。

说好的“入口绵柔”呢?

完全没有!

喉咙里传来的是非常明显的辛辣感,还伴有轻微的灼烧感。

这口感,跟“年份老酒”这四个字,没有一毛钱关系。

这下,王先生百分之百确定了。

自己,被骗了。

买到的,是彻头彻尾的假酒。

08

王先生当时那叫一个气啊。

他第一时间,就通过订单页面,联系了那个发货商。

一开始,是客服接待的。

王先生质问对方为什么卖假酒。

那个客服,就开始了标准的“话术表演”。

客服先是推脱,说:“可能是运输过程中标签磨损”。

王先生一听就火了,磨损能把“粮”字磨成“稂”字吗?

客服看这招不行,又换了个说法,声称:“商品绝对是正品,只是品牌小众,所以商标有差异”。

这话说得,他自己信吗?

一个“小众品牌”,需要把名字、包装、瓶形,都做得跟“五粮液”几乎一模一样吗?

王先生也懒得跟客服废话了。

他直接把真假酒放一块儿的对比照片,还有那个假酒瓶贴的粗糙特写,拍了视频,一股脑全发了过去。

证据确凿,摆在面前。

这下,客服不辩解了。

客服一看糊弄不过去了,就撂下一句话,说这个问题他处理不了,要转给所谓的“负责人”。

09

没过多久,一个自称“负责人”的人,给王先生打来了电话。

王先生本以为,这个“负责人”是来道歉、来解决问题的。

结果,人家的态度,让王先生再次大开眼界。

这个负责人的态度,从最初的敷衍,逐渐变得直白,甚至可以说是嚣张。

王先生在电话里,再次质问:“为什么卖假酒?”

你猜这个负责人怎么说?

他毫不在意地说:“什么假酒?就是个普通白酒,贴个年份标签卖,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听听这话。

在他嘴里,这都不算“假酒”。

这叫“普通白酒贴标签卖”。

而且,他还说“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言下之意,这是行业里的“潜规则”,你王先生太大惊小怪了。

10

这个负责人,看王先生这么“较真”,估计也是觉得碰上个硬茬。

但他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开始“自曝”。

他主动透露,王先生购买的这6瓶所谓的“年份老酒”,整箱(6瓶)的进价,是多少钱呢?

48.48元。

四十八块四毛八。

平均一瓶的成本,是8块零8分。

王先生花了多少钱买的?168元。

我们来算算,168减去48.48,一箱的利润是119.52元。

利润率,高达250%。

这个负责人,在电话里,就这么把自己的底牌,全亮给了王先生。

他似乎一点也不怕王先生知道,甚至可能还有点“炫耀”的意思。

炫耀他们这个“生意”多赚钱。

168块钱,在直播间里,主播喊的是“宠粉价”,是“亏本赚吆喝”。

结果背后,人家揣走了250%的利润。

这哪是“宠粉”啊,这是把粉丝当“水鱼”在宰。

11

更让王先生愤怒的,还在后面。

这个负责人在电话里,说出了那句,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愤怒的话。

他说:“一个消费者骗一下子就够了,中国14亿人,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人买,也能赚不少。”

这句话,彻彻底底地,暴露了他们这群人的欺诈心态。

和他们的“商业逻辑”。

什么逻辑?

就是“一次性骗购”的逻辑。

他们根本不追求回头客。

他们也不在乎品牌声誉。

他们的“商业模式”,就建立在“中国人口基数大”这个事实上。

14亿人。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人,会上当受骗,那也是14万人。

一个人身上赚119块钱,14万人,就是1600多万。

这还只是万分之一。

在他们眼里,王先生,不是一个“客户”,而是一个“被骗了一次”的数字。

王先生去维权,去投诉,他们怕吗?

他们不怕。

因为王先生不会再买第二次了,王先生在他们那里,已经没有“价值”了。

他们要做的,就是赶紧去找下一个“万分之一”。

这种逻辑,简直是让人不寒而栗。

12

王先生在电话里,强忍着怒气,继续追问:“年份是假的,商标还写错字”。

这个问题,在咱们看来,是铁一样的欺诈证据。

但在那个负责人眼里,这都不算事儿。

他的回答,更显轻描淡写。

他这么说:“年份标签就是打印的,想打哪年就打哪年,明年你要2006年、2007年的酒,我照样能给你做出来,不就是打印的问题吗?”

听听。

直播间里,主播捧在手心,号称“珍藏13年”的“2012年份”。

在人家嘴里,就是打印机按几下的事儿。

想要哪年,就打哪年。

明天就能给你做出“2006年”的,那珍藏了快20年了。

这已经不是造假了,这是“魔法”。

他们连最基本的掩饰,都懒得做了。

这种近乎“炫耀”的坦白,背后,是他们对消费者、对规则的极度藐视。

13

王先生把这段通话,全程都进行了录音。

录音里,清晰地记录下了那个负责人说的每一句嚣张言论。

这成了最关键的证据。

事后,王先生也去做了更多的了解。

他发现,这家发货商,根本就不是什么正规公司。

它就藏在某个小商品集散中心。

没有正规的食品生产资质,也没有销售资质。

他们的操作模式,非常“游击”。

主要就是通过多个短视频平台的“小号”去开直播。

一个号,播很短时间,卖完一批货,立马就换下一个号。

这个号被举报了,被封了?

没关系,他们手里有大把的“小号”,换一个继续播。

用这种方式,来躲避平台的监管,也躲避消费者的追责。

有知情人还透露,像这种假的“年份老酒”包装,在当地的批发市场,随处可见。

一套“年份老酒”的瓶贴,加上酒瓶,成本,仅仅需要十几块钱。

再灌进去廉价的散装白酒,摇身一变,就成了“珍藏多年的老酒”,在直播间里高价售卖。

这已经是一条非常成熟的“黑色产业链”了。

14

王先生在对比真假酒的过程中,逐渐摸清了这款“五稂液”假酒的全套仿冒套路。

可以说,是“处处模仿,处处敷衍”。

第一,就是商标仿冒。

正品“五粮液”的商标,是经过多年沉淀的,字体、配色,都有严格标准。

这个“五稂液”,就故意把“粮”换成字形相近的“稂”。

目的很明确,既想蹭正品的知名度,让你第一眼看错。

又试图在被发现后,以“我们商标本来就不同”为借口来推脱责任。

王先生还发现,假酒瓶贴的颜色,也跟正品有明显差异。

正品瓶贴的金色部分,光泽是均匀的。

而“五稂液”的金色,偏暗,还伴有明显的印刷晕染。

王先生试了试,用指甲轻轻一刮,那个金色居然就脱落了,露出了下面的白色底纸。

这质量,真是“一分钱一分货”...不,连一分钱都不值。

15

第二,是年份标签造假。

这个是欺骗性的核心。

假酒瓶身上贴的那个“2012年份”标签,王先生拿在手里仔细看,发现纸质特别粗糙。

上面的生产日期和批号,都是用普通打印机打上去的,字体模糊不清。

用手使劲揉搓了几下,那个字迹居然都开始掉色了。

这哪是“年份”啊,这就是一张“即时贴”。

王先生专门去咨询了白酒行业的从业者。

人家很明确地告诉他:“真正的年份老酒,会有完整的生产、储存记录,而且价格绝对不可能这么低廉。”

你想想,一瓶存了13年的酒,光仓储成本都多少钱了?

168元6瓶的“2012年份老酒”,这件事情本身,就不符合市场规律。

明摆着,就是拿“年份”当噱头,在忽悠人。

16

第三,也是最让王先生担心和后怕的,是酒液本身的劣质。

王先生把那个“五稂液”,送到了当地一家第三方的检测机构,自费做了简单的检测。

结果一出来,王先生倒吸一口凉气。

检测结果显示,这个酒液中的酒精浓度,远超过了标签上标注的“52度”。

这还是小事。

更严重的是,酒液中,被检测出了“微量的杂醇油”。

这个“杂醇油”,是什么东西?

这是劣质散装白酒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成分。

它是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如果蒸馏和提纯工艺不过关,就没法去除。

长期饮用含有杂醇油的酒,是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的。

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这类假酒,大多是用工业酒精,或者废弃粮食发酵的“散酒”勾调而成的。

没有经过正规的工艺,所以口感差,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王先生想到自己还抿了一小口,就觉得一阵后怕。

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买到假货”了。

这是在花钱“买伤害”。

如果他没发现,真把这6瓶酒当成“口粮酒”,断断续续喝下去了...

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17

造假者的“敷衍”,还体现在更多隐蔽的包装细节上。

正品白酒的瓶盖,是有严格的密封设计的,开启时会有清脆的“咔嗒”声,而且开启后,是无法复原的,这是防伪的一环。

而这个“五稂液”呢?

王先生研究了一下,就是个最普通的塑料盖。

用手轻轻一拧,就能打开。

里面的密封胶圈,质量极差,很容易老化。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王先生收到的包裹里,会有一瓶酒漏了。

就是因为那个密封胶圈脱落了,导致酒液渗出。

此外,装酒的那个纸箱,上面也没有任何的生产信息和质量合格标识。

只有一个模糊的“酒类专用箱”字样。

跟正品白酒那种信息齐全、印刷精美的包装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整套看下来,从里到外,从商标、年份、酒液,到瓶盖、纸箱,没有一样东西,是“对”的。

全都是廉价、粗糙、敷衍的产物。

18

到2025年11月中旬,王先生的维权,还在进行中。

但他得到的反馈,却并不乐观。

第一,平台方面。

那个短视频平台表示,“已将涉事账号列入重点监控名单,暂停其直播权限”。

这听起来,好像是处理了。

但是,对于王先生最关心的“退款和赔偿”问题,平台方面,“尚未给出明确答复”。

而且,就像王先生了解到的,暂停这个号,意义不大。

骗子换个“小号”,照样可以卷土重来。

第二,市场监管部门。

监管部门的反馈是,“已找到发货商的临时经营地址”。

这算是一个进展。

但,后面还有一句:“但现场已人去楼空,正在追查其实际经营人员”。

“人去楼空”。

这四个字,就是这类“游击队”式骗子最难缠的地方。

他们连个固定的经营场所都没有,查处难度非常大。

王先生在一个维权群里,发现了不少和他有同样遭遇的消费者。

他们中的一些人,陆续收到了一些平台发来的“安抚性退款”。

这笔钱,很大概率是平台自己掏的,为了“息事宁人”。

但对于那个嚣张的假酒商家,对于那个说“14亿人骗一次就够了”的负责人,真正的追责,“仍没有实质性进展”。

19

王先生在整理所有证据的时候,偶尔会翻到当初那个直播间的宣传截图。

截图上,主播穿着西装,拿着假酒,热情地推销。

那个画面,与他手中这瓶浑浊、刺鼻的“五稂液”假酒,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王先生把这些截图、录音、视频,都存进了一个手机文件夹。

他给这个文件夹,命名为“维权记录”。

他说,每当觉得疲惫、想放弃的时候,就打开看看,告诉自己,“不能让更多人被骗”。

在他的社交账号上,最新的一条动态,是他和维权群成员的聊天截图。

配文,只有一句话:

“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看到该有的结果。”

创作声明:

本故事来源:【《钛媒体》《网易新闻》】,本文依据公开报道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有些部分可能会在细节上进行了合理推演。凡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资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