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伪军少将叛变,晋升八路军旅长,多名部属成开国将军

 185    |      2025-11-22 04:22

1944年11月14日晚上,莒县魁星阁突然发生了一声巨响。

火光直冲屋顶,把整个小城的夜空都照得亮堂堂的。

几分钟过去,城门猛然打开,一支装备齐全的地方武装率先冲了出来,紧接着八路军从四面八方蜂拥而入。

那晚,炮声一直不断,直到天亮才停歇。

谁能料到,打头阵的这支队伍,前一天还贴着伪军的标签,由曾被称作“汉奸”的莫正民带领着出场。

说起来有点别扭,如果换个地方,说不定早就被人冠上“反水”或者“洗白”的帽子了。

不过在当时的山东,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表面看的还只是皮毛而已。

得追溯到几年前那会儿,才算得上是个开端。

那时山东的局势,既不能说完全混乱,也算不上太平。1938年,韩复榘因为“临阵脱逃”被蒋介石处死,整个山东的地方武装一下子就失去了领头人。

莫正民当初是当地一支自卫队的头头,曾跟着张步云,也被韩复榘提拔过,算是有点名气。

可一韩倒下,局面就全都变了模样。

张步云后来跑去投靠了日军,莫正民一开始还没跟着。

他带着几位兄弟回到老家莒县,组建了一支队伍,号称是为了自保,但实际上是想在国军、日军和八路军之间找到一条能保命的路。

可这条路,可真不太好走。

到了1940年春天,日军开始对莒县周围的地区进行“扫荡”。

很多村子都遭殃,焚得一干二净,就连牲畜也没能幸免。

莫正民带的人都藏进山里去,粮食和弹药都快用光了。

那个时候,他真是不知道该怎么选,犹豫得不行。

再咬牙坚持一会儿,不光是活不下去那么简单,兄弟们的命都得搭进去。

这会儿,日军那边派人过来了。

一个翻译官,穿着整洁的呢子军装,带来一份条件:投降,有吃有穿,还有枪。

话虽这么讲,骨气这个东西,说得轻松,可要是饿起来,作用就没有了。

莫正民闷头闷了好几天,不怎么说话。

他最终点了点头。

从那天起,他就变成了个“假军长”。

不过,这套衣服穿起来其实挺别扭的。

日军一直不太相信他,特别是那个叫松本的少佐,身形瘦小,眯着眼睛,走到哪儿都夹着一把南部十四式手枪。

每次领工资领粮的时候,他都被扣掉一半,连过冬用的棉衣都不够穿。

莫正民清楚,在他们眼里,他就像一条狗,而且是那种随时可以被换掉的狗。

可是他没有动弹。

他在等。

他在等待那个能让兄弟们活下来、又不用一辈子挨骂的机会。

这个时机在1944年秋天终于来了。

他穿着一件粗布褂子的年轻人在城外那座破旧的庙里一眼就看到了他。

那人叫王,说是滨海根据地的人派来的,话也直白:“我知道你心里不舒服。”

要是真打算做点正经活儿,正是时候了。

那时候莫正民一直没开口。

他只是在低头抽烟,烟头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后来,他就开始摸索着试着动手。

他拉了几个人心腹,随口问道:“要是真碰上个大买卖,你们敢不敢动手?”

有人当场就回了句:“早就瞧不上那帮日本人了。”

倒也有人犹豫不决,担心万一露了馅,家里人可咋整。

莫正民没再多讲,只轻声回应:“日本人不靠谱,咱不能一辈子背这个骂名。”

从那时起,弹药逐步往城外转运,信号早就定好了:魁星阁一响,城门就得开。

要知道,松本可不是那种傻乎乎的人。

他意识到了一股风声。

一天黄昏,他忽然拨通了司令部的电话,声音冷得很:“莫司令,最近和城外的人联系得挺勤快的吧?”

那会儿莫正民正拿着茶喝着呢,接起电话手心都出汗了,不过脸上还挂着笑:“太君放心,弟兄们也是想弄点粮食,没别的意思啊。”

松本没多说什么,只是轻声说了一句:“明天我去看看军械库。”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着几个卫兵过来了。

足足查了两个小时,拿起枪来,踢踢箱子,把那个库房翻得底朝天。

莫正民早就料到,把空箱子摆得整整齐齐,角落里还特意堆了几支锈迹斑斑的老枪。

松本离开前看了他一眼,提醒道:“莫司令您可是聪明人,别搞糊涂了。”

那天晚上,他一直没合眼。

他一直待在城楼上,望着远方的山头。

11月14日,天一暗,城外那边就开始闪烁着点点灯光。

到了晚上十点左右,魁星阁突然传来一声巨响。

莫正民手握枪,朝天连续开了两枪,喊道:“弟兄们,反倒的时辰到了!”

吊桥慢慢放下,城门也随之开启。

八路军从东门猛冲进来了。

枪声、呼喊声再加上手榴弹的爆炸,一夜间把这座小城完全翻了个个儿。

日军慌慌张张应付,松本坚持在县政府一带抵抗,一直坚持到天亮。

可惜的是,援军没有准时赶到。

莫正民一声令下,全队不得已只能退出,携带着战利品,跟八路军一块走。

松本带着残余部队往临沂撤退,途中遭遇游击队埋伏,到了临沂时,原本三千人只剩下一千多一点点。

几天以后,原来的“伪军”部队被改编成了八路军山东军区独立第二旅,莫正民担任旅长。

衣服一换,编号也变了,连胸前挂的标志都跟着改了。

不过,那些人脸上的表情,倒是一直没变。

那年冬天,营地边的村里人送来了煎饼和鸡蛋,说:“莫司令干了件了不得的大事。”

从那之后,再也没有人用那样的称呼叫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