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几万人的声音拧成一股绳的时候,究竟能产生多大的能量?说实话,在这场球之前,我一直觉得“主场优势”这词儿,有点虚头巴脑的,不就是球员在自己家门口踢球,睡得好点,吃得惯点嘛。直到上海海港那个叫穆斯卡特的澳大利亚教练,赛后把赢球的功劳,全甩给了看台上的球迷,我才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那场对武汉三镇的比赛,简直就是坐过山车。海港先进了一个,眼看着就要顺风顺水拿下,结果下半场风云突变。对手在3分钟里,跟疯了一样连进俩球,直接把比分干成了1-2。当时比赛还剩下不到十分钟,整个浦东足球场安静得吓人,我隔着屏幕都感觉到了那种窒息感。球员在场上都懵了,一个个叉着腰,眼神涣散,这状态,明摆着就是要崩盘的节奏。
穆斯卡特这个教练,玩的是一套叫“跑轰”的战术,听着就挺吓人。说白了,就是全场高强度逼抢,用跑动把对手活活拖垮。这套打法确实猛,但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太费电了。球员到了比赛最后阶段,体能和精神都到了极限,就像一根快要绷断的皮筋。这时候要是再被对手反超,那口气一泄,基本上就回不来了。很多研究运动心理的专家都说过,这种时候,运动员的脑子都是一团浆糊,最怕的就是外界的负面刺激,比如球迷的嘘声,那简直就是往伤口上撒盐,能让一支球队瞬间垮掉。
但邪门的事儿就发生在这时候。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海港要完蛋的时候,看台上,居然没有一句骂人的话,反倒是歌声,一阵比一阵响。一开始还零零散散的,后来就像有人在指挥一样,几万人的声音汇成了一股洪流,唱的好像是他们的队歌。这操作,把我都看傻了。正常情况下,主队踢成这样,不被球迷骂个狗血淋头就不错了,这怎么还唱上歌了?
后来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巧合。海港有个挺出名的球迷组织,叫“巴蒂军团”,常年盘踞在北看台。这帮人可不是乌合之众,人家是有组织的,有领喊的,有打鼓的,有摇旗的,跟个专业的合唱团似的。比赛一到关键时刻,尤其是球队落后的时候,就是他们发挥作用的时候。那天晚上,就是这帮“指挥家”带头,硬生生把几万名散装球迷的心气儿给重新点燃了。
那歌声有多大威力?场上踢球的巴西外援莱昂多纳,赛后接受采访时说,当时他累得快跑不动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就听见看台上山呼海啸一样的歌声,那声音好像在跟他说:“别放弃,你还能做点什么!” 就这么一下子,球员们那根快要断掉的皮筋,又给续上了。结果呢?先是莱昂纳多自己扳平了比分,然后补时最后阶段,又是一脚绝杀!3-2!硬生生从地狱爬回了天堂。
赛后发布会上,穆斯卡特这个澳大利亚老头儿,激动得不行,翻来覆去就说一句话:“是球迷赢下了比赛。”他说有些球场,球队一落后,听到的全是嘘声,但在浦东,他只听到了歌声。他觉得,这种在绝境里无条件的支持,比他画在战术板上的任何东西都管用。这番话听着挺感人的,但你要是了解他这个人,就知道他不是在说场面话。
这老头儿从一上任,就特别“固执”地在做一件事:拉近球队和球迷的距离。他有个雷打不动的规矩,不管比赛是输是赢,踢完之后,所有球员和教练必须手拉手,走到看台底下,对着球迷鞠躬谢场,而且不是敷衍了事,要待上好一会儿,跟球迷互动。他还特别喜欢参加俱乐部的球迷活动,比如儿童节的时候,就跑去跟小球迷一块儿踢球。他总说,球队就是一个大家庭,球迷就是家里人。
所以你看,这场逆转,根本不是什么天上掉馅饼的奇迹。这是穆斯卡特长期以来“情感投资”的一次集中变现。他用真诚换来了球迷的信任,球迷则用歌声,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回报给了他一支打不垮的球队。这事儿闹的,不光是在体育圈里,连很多不看球的人都在讨论,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加油”?
其实想想我们自己,也挺有意思的。当身边的朋友、家人遇到坎儿,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是跟着唉声叹气,还是在旁边说风凉话,又或者,像那些球迷一样,什么都不说,就用最坚定的行动告诉他:“别怕,我们都在呢”?有时候,一句“我信你”,可能比一百句“你应该怎么怎么样”管用得多。
那场比赛之后,很多人都在分析海港的战术,分析穆斯卡特的换人,但我觉得,这些都没说到点子上。
有时候,最厉害的战术,真不是教练画出来的,而是被成千上万的人,一起唱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