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盘算着“十一”还差几天,准备迎接一年里难得的喘息,一盆冷水就这么浇了下来。
清华大学的蔡继明教授,建议把国庆假期从3天法定假日砍到1天。全网瞬间就炸了,许多人第一反应是头晕目眩,心想着教授您可别开这种玩笑了,本来假期就不够用,怎么不增反倒要减呢?
这听起来像是凭空冒出来的想法,其实背后还有一套听上去挺美的逻辑。想当年,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后,为了激活内需,我们才有了“黄金周”这么个东西。春节、五一、国庆都凑成七天乐,指望着大家出去花钱,拉动经济。
头几年效果确实不错,但也很快变了味。高速公路成了大型停车场,旅游景点与其说是看风景,不如说是去数人头。游客数量一激增,服务水平就直线下降,最后落得个“花钱买罪受”的体验,谁都不舒坦。
蔡教授的药方是,用带薪休假取代黄金周,实现错峰出行。这话说得轻巧,可对绝大多数在民营企业里挣扎的普通人来说,“带薪休假”这四个字,跟墙上挂着的画饼没什么两样。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骨感的很。
黄金周再怎么拥挤,它终究是国家法定节假日,是写在纸上的权利,公司没法推脱。可个人的带薪休假呢?那得看老板的脸色,看公司的良心。想要自由地休个假,恐怕等到猴年马月也实现不了。
更何况,现在所谓的长假,早就成了东拼西凑的“调休假”。放假前连上一个多星期的班,假期后再补回来,这么一折腾,不仅没有放松身心,反而比平时上班还累。据调查,差不多有八成的人都反对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休假方式。
对于那些在外地打拼的人来说,黄金周几乎是唯一能回家看看的机会。来回路途就要一两天,短了根本不够。它不只是一个假期,更是缓解工作压力、维系亲情的“续命良药”。日复一日的疲惫工作里,日历上那个即将到来的红圈,就是唯一的安慰和希望。
蔡教授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他看到了黄金周的弊端,却没能真正体察普通上班族的困境。他的建议,像是试图拿走病人手里唯一的拐杖,却没有先治好他那条瘸了的腿。有网友说得更尖锐:“专家们是不是每天都在研究怎么才能让打工人过得更不痛快?”
其实大家的要求真不高,周末就是周末,节假日该几天就几天,别再拆东墙补西墙。就这么个简单的念想,怎么感觉越来越远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