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让刘墉跳河自尽,刘墉却湿着衣服回来,一句话竟让乾隆龙颜大悦

 95    |      2025-10-10 09:51

隆冬时节,紫禁城内寒风如刀,却不及养心殿内的气氛冰冷。刘墉跪在殿中,身上单薄的官袍被冷汗浸透,却不敢有丝毫动作。龙椅上的乾隆皇帝,脸色铁青,双目喷火,手中的茶盏被猛地掷出,碎裂在地,发出刺耳的声响。一场突如其来的滔天怒火,将这位素有“刘罗锅”之称的大学士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究竟犯了何等大罪,竟让天子震怒至此?而等待他的,竟是那句足以令天下人胆寒的判决:“刘墉,你给朕去跳河自尽!”

01

京城的冬日,总是带着一股凛冽的肃杀之气。雪花细密地从铅灰色的天空中落下,给朱红的宫墙和琉璃瓦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银霜。然而,这冰天雪地也掩盖不住宫廷深处的暗流涌动。

大学士刘墉,字崇如,素以机敏过人、诙谐幽默著称,深受乾隆皇帝喜爱,但也因此成为了一些朝臣的眼中钉、肉中刺。其中,最忌惮他的,莫过于当朝宠臣、军机大臣和珅。和珅素来贪婪跋扈,与清廉正直的刘墉在朝堂上多有龃龉,两人明争暗斗多年,京城内外皆知。

这日早朝过后,刘墉被传召至养心殿。他心中已有预感,今日怕是又有什么不顺之事。因为昨日,御史言官弹劾江南盐政舞弊案,矛头直指和珅亲信。而刘墉,作为主审此案的协办大学士,自然成了和珅欲除之而后快的目标。

“刘墉,你可知罪?”乾隆皇帝的声音从殿上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刘墉躬身行礼,声音不卑不亢:“臣不知罪,请皇上明示。”

乾隆冷哼一声,将一份奏折猛地摔到刘墉面前。那奏折边缘烫金,显是极重要的密奏。刘墉捡起一看,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刘墉结党营私,私通盐商,贪墨白银百万两,更甚者,竟敢在陛下面前阳奉阴违,包庇罪犯。

刘墉看完,心头一凛。这奏折上的字字句句,皆是欲置他于死地。他知道,这定是和珅的“杰作”。

“皇上,此乃诬陷!”刘墉语气坚定,抬眼看向龙椅上的乾隆,眼中没有丝毫畏惧。他知道,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露怯。

乾隆却是怒气更甚,他猛地站起身,在殿中踱步:“诬陷?哼,这奏折上写得清清楚楚,江南盐商李大富,乃是你刘家远亲,你多次为他开脱,甚至还收受了他的金银贿赂!”

刘墉心中冷笑。李大富确实是他远亲,但那已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平日里根本不相往来。至于收受贿赂,更是无稽之谈。他刘墉一生清廉,岂会为区区钱财折腰?

“皇上,远亲之说,不过是捕风捉影。臣与李大富之间,从未有过钱财往来。至于臣在盐政案中的作为,皆是秉公办理,绝无偏袒。”刘墉据理力争。

殿内,除了刘墉和乾隆,还有军机大臣和珅。和珅站在一旁,嘴角噙着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他身着华丽官服,与刘墉的朴素形成鲜明对比。他见刘墉还在辩解,便适时开口,添油加醋道:“皇上,刘大人素来清高,但有时清高过了头,便成了目中无人。这奏折乃是御史台数位大人联名上奏,绝非空穴来风。况且,这李大富,臣听闻他对外也常常借刘大人的名头行事,可见其关系匪浅呐。”

和珅的言辞,看似平淡,实则字字诛心。他不仅坐实了刘墉与盐商的关系,更暗示刘墉纵容亲戚狐假虎威,败坏朝廷风气。

乾隆的脸色越发阴沉。他素来多疑,尤其不能容忍朝臣结党营私。更何况,和珅是他的心腹,他的话自然分量十足。

“刘墉,你还有何话可说?”乾隆的声音里已带了一丝杀意。

刘墉抬头,直视乾隆的双眼。他知道,此刻辩驳再多,也无济于事。乾隆的怒火已经达到了顶点,任何解释都会被视为狡辩。他必须另辟蹊径。

“皇上,臣无话可说。”刘墉平静地回答,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包括和珅。

乾隆一愣,随即勃然大怒:“好一个无话可说!你这是在挑战朕的耐心吗?你当朕是昏君,任由你蒙蔽吗?”

刘墉的沉默,在乾隆看来,无疑是默认了罪行,更是对他皇权的一种蔑视。

“你刘墉,平日里伶牙俐齿,今日竟无话可说?哼,既然如此,朕看你也没什么活着的必要了!”乾隆气得浑身颤抖,指着刘墉,厉声喝道:“你,给朕去跳河自尽!”

这道命令一出,整个养心殿都仿佛凝固了。和珅的眼中闪过一丝得逞的狂喜,随即又迅速敛去,装出一副震惊又悲悯的模样。

刘墉的身体微微一颤,但随即又恢复了平静。他知道,乾隆这句话并非一时气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命令。他若不从,便是抗旨不遵,罪加一等,甚至还会连累家人。

“臣,遵旨。”刘墉低沉地回应,声音中听不出喜怒。

他缓缓起身,向乾隆行了一个大礼。那不是普通的跪拜,而是叩首,额头触地,久久未起。这个姿态,仿佛是在告别,又仿佛是在无声地宣示着什么。

乾隆看着刘墉的背影,心中怒火稍稍平息了一丝,但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他了解刘墉,知道他并非贪婪之人,但奏折上的指控,加上和珅的推波助澜,让他不得不信。如今刘墉如此“干脆”地领旨,反而让他生出一种莫名的烦躁。他本以为刘墉会继续狡辩,会痛哭流涕地求饶。

刘墉离开了养心殿,寒风吹过,他只觉得一股彻骨的冰冷。他没有立刻前往皇城外的护城河,而是先回了自己的府邸。

02

刘墉回到府邸时,天色已近黄昏,鹅毛大雪开始纷纷扬扬地落下,将整个京城笼罩在一片苍茫之中。他推开门,家中的妻儿老小见他平安归来,都松了一口气。自从他入宫后,府上就一直弥漫着紧张的气氛,生怕这位耿直的大学士又在朝堂上得罪了哪个权贵。

刘夫人迎上前,担忧地问道:“老爷,今日朝中可有不顺?看你脸色不太好。”

刘墉摇了摇头,脸上挤出一丝苦笑:“无妨,只是今日朝中有些许争执。”他不想让家人担忧,尤其是不想让他们知道,自己今日竟被皇帝赐死了。

他吩咐下人准备热水,自己则径直去了书房。书房里,炉火正旺,暖意融融。刘墉坐在书案前,却没有拿起任何书卷。他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的大雪,眼神深邃。

跳河自尽。这四个字,像一把无形的刀,悬在他的头顶。他当然不想死,他还有妻儿老小,还有未竟的抱负。但他更清楚,君无戏言。乾隆皇帝金口玉言,若他公然违抗,那便是抗旨,后果将比自尽更惨烈。

他仔细回想了今日在养心殿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乾隆皇帝震怒时的神情和语气。皇帝的怒火是真的,但那怒火之中,是否也夹杂着一丝对他的失望,甚至是对和珅陷害的某种试探?

刘墉深知乾隆的心思。这位皇帝虽然英明,却也多疑。他既要维护皇权,又要平衡朝臣之间的势力。和珅权势日盛,早已引起了乾隆的警惕。而自己,作为制衡和珅的一枚棋子,乾隆轻易不会舍弃。今日的“赐死”,或许也并非真的要取他性命,而是一种极端的震慑,一次考验。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乾隆皇帝那双深不可测的眼睛。他想起平日里与乾隆的君臣相处,有争执,有玩笑,更有深藏的默契。乾隆虽然暴躁,但并非真的昏庸无道。他必定是在等待一个答案,一个能让他“龙颜大悦”的答案。

那么,这个答案是什么?如何才能既遵从了皇帝的旨意,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甚至还能借此机会,反击和珅,并让皇帝对自己更加信任?

刘墉在书房里枯坐了许久,直到夜色深沉,万籁俱寂。他点燃一盏油灯,在纸上写写画画,思绪如潮水般涌动。他想起了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教诲,也想起了庄子“逍遥游”的豁达。死亡,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尤其是对于他这样身居高位、肩负社稷重任的朝臣而言。

最终,当窗外的大雪渐渐停歇,露出清冷的月光时,刘墉的眼中闪过一道精光。他似乎找到了那个答案,那个能够同时满足君臣双方,并且能将危机转化为转机的答案。

他推开书房门,刘夫人正守在外面,见他出来,连忙上前。

“老爷,夜深了,你还没用膳呢。可是有什么心事?”刘夫人关切地问。

刘墉看着夫人担忧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意。他拍了拍夫人的手,轻声道:“无妨。夫人且去休息吧,为夫还要出去一趟。”

刘夫人大惊:“这天寒地冻的,老爷要去哪里?”

“去办一件皇上交代的差事。”刘墉语气平静,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他没有再多解释,只是拿了一件厚实的斗篷披上,便出了府门。

他没有带任何随从,只身一人走在京城的大街上。雪后的京城,银装素裹,寂静无声。街边的灯笼散发着昏黄的光芒,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

刘墉的目标,是皇城外的护城河。那条河水,如今在冬日里也结了薄冰,但河中央仍有流水潺潺。

他走到河边,寒风呼啸,刮得他脸颊生疼。他看着那漆黑的河水,倒映着天上的月光,仿佛一张深不见底的巨口,等待着吞噬一切。

他知道,和珅的人,乃至乾隆的密探,此刻一定在暗中监视着他。他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那些无形的眼睛。他必须按照乾隆的“旨意”行事,但又不能真的赴死。

刘墉深吸一口气,他没有犹豫。他走到河岸边,在众人看不见的河岸浅水处,做了些准备。

他知道,这次“跳河”,并非简单的行为,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这场表演,不仅要骗过和珅,更要让乾隆皇帝心悦诚服。他要让乾隆明白,他刘墉,是真正的“忠臣”,是能为皇上分忧解难、甚至能“代受罪过”的股肱之臣。

他脱下外面的厚重官袍,只穿着一件单薄的中衣。在冰冷的寒风中,他感到身体一阵阵的颤栗。但他眼神坚定,没有丝毫退缩。

他弯下腰,用手捧起冰冷的河水,用力地泼洒在自己的身上,浸湿了衣衫。他甚至在河岸的浅水处,故意失足,让自己半身浸入冰冷的河水中,感受着刺骨的寒意。他将自己弄得狼狈不堪,浑身湿透,头发上也沾染了冰渣。

做完这一切,他艰难地从河边爬起,身体因为寒冷而微微颤抖。但他脸上却露出了一个胜利的笑容。

他知道,现在他可以回去了。

03

当刘墉湿漉漉地出现在养心殿外时,天色已蒙蒙亮。紫禁城的清晨,总是伴随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宫女太监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但当他们看到刘墉这副模样时,都不禁停下了手中的活计,露出惊讶万分的表情。

刘墉的衣服湿透了,紧贴在身上,头发也湿漉漉地贴在额角,甚至还沾染了几片枯叶和泥沙。寒风一吹,他禁不住打了个寒颤,但他的眼神却异常清亮,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守在殿外的侍卫和太监们,见到刘墉这副“落汤鸡”的模样,无不瞠目结舌。昨日皇帝盛怒之下赐死刘墉的消息,早已在宫中传开。所有人都以为刘墉会畏罪自尽,或抗旨不遵,却没想到他竟然真的“跳河”回来了,而且还是这副生不如死的狼狈模样。

“刘大人……您这是……”一个小太监结结巴巴地问道,脸上满是不可置信。

刘墉没有回答,只是对他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问。他径直走到殿门前,请求觐见。

彼时,乾隆皇帝刚刚起身,正在用早膳。和珅则侍立一旁,脸上带着几分轻松和隐晦的得意。他昨日收到密报,刘墉连夜去了护城河边,想必已是“赴死”了。如今,江南盐政案的主审官一死,那些牵连甚广的官员便可由他一手遮天,再无阻碍。

“皇上,刘大人求见!”殿外传来太监的禀报声。

乾隆皇帝手中的筷子一顿,眉头紧锁。他以为自己听错了,刘墉?他不是已经“领旨”自尽了吗?难道是刘府的人来求情?

和珅的脸色也瞬间僵硬,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惊骇。刘墉,他怎么可能还活着?难道他竟敢抗旨不遵?

“让他进来!”乾隆沉声吩咐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怒自威的探究。

殿门缓缓打开,刘墉的身影出现在众人面前。当乾隆和和珅看到他这副湿漉漉、狼狈不堪的模样时,两人的表情各不相同。

乾隆的脸色先是一沉,随即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他看到刘墉湿透的衣服,凌乱的头发,以及那双尽管疲惫却依然清明的眼睛。他知道,刘墉确实是去了河边,也确实“跳了河”。

而和珅,则是彻底的震惊。他万万没想到,刘墉竟然能以这种方式“死而复生”。他本以为刘墉必死无疑,却没想到他竟然还敢回来觐见。这简直是对皇权的蔑视,对皇帝旨意的公然挑衅!

“刘墉!你这是何意?”乾隆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怒火。他赐刘墉自尽,刘墉却湿着衣服回来,这无疑是在挑战他的底线。

刘墉缓缓跪下,湿漉漉的衣袍在冰冷的石板上留下了一滩水迹。他面色平静,没有丝毫畏惧,也没有丝毫求饶的姿态。

“臣,奉旨自尽,已然完成。”刘墉的声音有些沙哑,但却异常清晰。

此言一出,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惊呆了,和珅更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完成?这算哪门子的完成?人明明还活生生地跪在这里!

乾隆的怒气再次被点燃,他猛地一拍桌案,发出巨响:“放肆!你敢欺君罔上?朕让你跳河自尽,你却还活着回来,你这叫完成?”

和珅也适时地拱手道:“皇上息怒。刘大人此举,分明是抗旨不遵,欺瞒圣听!陛下龙威岂容宵小践踏?”他语气严厉,字字句句都想将刘墉置于死地。他知道,现在是置刘墉于死地的最好时机。

刘墉没有理会和珅的指责,他只是抬起头,直视乾隆的眼睛,眼中带着一种奇异的平静和坚定。

“皇上,臣并非欺君,也并非抗旨。”刘墉声音依旧平静,但语气中却多了一丝不容置疑的自信。

乾隆冷笑一声:“哦?不是欺君,不是抗旨?那你倒是给朕一个解释!你湿着衣服回来,却说已经完成了自尽的旨意,难道这护城河还能让人死而复生不成?”

他站起身,走到刘墉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他的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要将刘墉看穿。

刘墉知道,此刻,就是他反击的时刻。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用他的智慧和口才,将自己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并且彻底扭转局面。

“皇上,臣遵旨跳河,却并非死而复生,而是……”刘墉顿了顿,他知道,接下来的话,将决定他的生死,也决定了和珅的命运。

他的目光在乾隆和和珅之间来回扫视,嘴角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04

乾隆的目光如同两把利剑,直刺刘墉。和珅则紧紧盯着刘墉,眼中闪烁着阴狠的光芒,仿佛一只等待猎物落入陷阱的毒蛇。整个养心殿内,气氛紧张得令人窒息,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而是什么?”乾隆的声音如同冰块般冷硬,每一个字都带着巨大的压力。他给了刘墉一个机会,但这个机会稍纵即逝,如果刘墉不能给出令他满意的解释,那么等待刘墉的,将是比跳河自尽更严厉的惩罚。

刘墉深吸一口气,他知道,现在不是卖关子的时候。他的命悬于一线,和珅的阴谋也正等着他去戳穿。

“皇上,臣确实跳河了。”刘墉语气坚定,丝毫不退让,“而且,臣跳的,是京城最大的那条护城河。”

和珅忍不住嗤笑一声:“哼,跳了河又如何?难不成跳河还能不死?刘大人这是在玩弄文字游戏吗?”

乾隆没有说话,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刘墉,等待他的下文。他相信刘墉的智慧,但此刻,他更想知道刘墉究竟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刘墉没有理会和珅的嘲讽,他继续说道:“皇上,臣跳入河中之后,确实感受到了彻骨的寒冷,那冰冷的水流,仿佛要将臣的骨髓都冻结。臣在河中挣扎,却发现,这河水虽冷,却并未能取臣性命。”

他停顿了一下,观察着乾隆的表情。乾隆的脸上,怒气似乎消散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探究和一丝难以察觉的兴趣。

“哦?那你是如何活下来的?”乾隆问道,语气中带了一丝玩味。

“回皇上,”刘墉沉声道,“臣在河中,并非为了赴死,而是为了完成皇上真正的旨意。”

“真正的旨意?”乾隆眉头一挑,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知道,刘墉要开始他的表演了。

“是。皇上让臣跳河自尽,其深意绝非仅仅是让臣丧命。”刘墉的声音变得铿锵有力,“皇上乃是天子,君临天下,一言一行皆蕴含深意。皇上让臣跳河,并非是让臣去寻死,而是让臣去‘洗涤’!”

“洗涤?”和珅抢先开口,语气中带着嘲讽,“洗涤何物?洗涤你身上的污秽吗?刘大人,你这强词夺理的本事,倒是无人能及!”

刘墉瞥了和珅一眼,不慌不忙地继续对乾隆说道:“回和大人,正是洗涤污秽,但并非臣身上的污秽,而是这世间,这朝堂上的‘污秽’!”

他此言一出,和珅的脸色顿时变了。他意识到,刘墉这是在反击,而且反击得如此巧妙,如此出其不破。

“皇上,臣在河中,虽身处冰冷,却心如明镜。”刘墉语气沉重,眼神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真诚,“臣想起了皇上登基以来,励精图治,革除弊政,一心为民。然则,朝堂之上,总有一些宵小之辈,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蒙蔽圣听,使皇上盛世蒙尘!”

刘墉的这番话,句句不离“皇上”,字字不忘“盛世”,却又暗指朝中弊病。这既是拍马屁,又是敲警钟,更是将矛头直指和珅。

乾隆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他深邃的目光定格在刘墉身上。他知道,刘墉正在巧妙地将自己从死局中解脱出来,并且在为自己正名。

“臣在河中思量,皇上让臣跳河,正是要臣以身作则,洗去这不白之冤,洗去这朝堂上的污浊之气!”刘墉声音洪亮,掷地有声,“这湿透的衣衫,便是臣洗涤罪愆的证明,也是臣洗尽铅华,以清白之身,重新为皇上效力的决心!”

他跪在地上,身体虽然湿冷,但背脊却挺得笔直。他的眼神坚定,仿佛在说:臣非但没有抗旨,反而更深层地领会了皇上的“圣意”。

和珅的脸色已经变得铁青,他想要反驳,却又无从下口。刘墉把“跳河自尽”解释成了“洗涤污秽”,而且还把这个“污秽”引向了朝堂上的贪官污吏,这无疑是在指桑骂槐,矛头直指他自己。如果他现在开口反驳,岂不是坐实了自己就是那个“污秽”?

乾隆看着刘墉,陷入了沉思。刘墉的这番解释,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但却巧妙地将他的怒火转化为了一场对朝堂的警示。他让刘墉跳河自尽,确实是气愤刘墉被弹劾,觉得他“有污点”,甚至也是想借此机会杀鸡儆猴。如今刘墉借此机会,将自己的“死里逃生”变成了“洗涤污秽”,还把矛头指向了那些贪官污吏,这确实是符合他作为皇帝的“深意”。

更重要的是,刘墉没有“死”,却又“遵旨”了。他以这种近乎荒诞的方式,既保全了性命,又维护了皇权的尊严,甚至还给皇帝提供了整治朝纲的“借口”。

乾隆的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知道,刘墉又一次用他的智慧,化解了一场危机。

“刘墉,你倒是伶牙俐齿。”乾隆的声音带上了一丝笑意,但随即,他脸上的表情又变得严肃起来,“不过,你所言‘朝堂污秽’,意指何人?你可有证据?”

这句话,将刘墉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他必须给出明确的指控,否则,便是空口无凭,依然难逃罪责。而这一次,他要指控的,正是和珅。

05

刘墉知道,这是乾隆给他的机会,也是他与和珅之间的最终对决。他没有丝毫犹豫,眼神坚定地扫过和珅,然后再次面向乾隆。

“回皇上,臣在河中洗涤污秽之时,脑海中浮现的,正是那江南盐政舞弊案!”刘墉的声音洪亮,仿佛惊雷般在殿中炸响,“臣虽身处京城,却心系江南百姓。盐乃民生之本,盐政清廉与否,关乎万民福祉。然而,此次盐政舞弊案,牵连甚广,贪墨之巨,令人发指!”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沉重:“皇上,臣昨日被弹劾,言官奏报臣与盐商李大富私通。臣虽坦荡无私,却也深知,流言蜚语一旦传开,便会污人清白。而这流言,这弹劾,恰恰是某些人欲盖弥彰,转移视线的手段!”

和珅的脸色已经彻底变了,变得铁青,甚至有些发白。他知道,刘墉这是要釜底抽薪,直接将他推向深渊。

“皇上,臣斗胆请问,弹劾臣的奏折中,可有确凿证据?可有臣亲笔签押的贪墨字据?可有臣与盐商私下往来的确凿人证物证?”刘墉一连串的发问,直击要害。

乾隆皇帝闻言,眉头紧锁。他回想起昨日的奏折,确实,那些奏折多是御史言官的联名上奏,多是捕风捉影的指控和推测,并无刘墉贪墨的确凿证据。这其中,和珅的推波助澜起了关键作用。

“然而,臣虽无证据,却有猜疑。”刘墉话锋一转,语气更加凌厉,“皇上,臣此次‘跳河洗涤’,也曾见到一个奇怪的景象。臣在河中,偶然捞得一物,此物,或可解开此次盐政舞弊案的迷雾。”

说着,刘墉从怀中掏出一块湿漉漉的布片。布片被他仔细包裹,此刻展开,竟是一块雕刻精美的玉佩!

“这是何物?”乾隆问道,眼神中充满了好奇。

和珅看到那玉佩时,身体猛地一颤,眼中闪过一丝惊恐。那玉佩,他再熟悉不过,正是他平日里随身佩戴之物!玉佩的背面,还刻着一个隐秘的“和”字。

刘墉将玉佩呈上,恭敬地说道:“回皇上,臣在河中,偶然捞到此物。此玉佩做工精美,非一般人所有。其背面刻有隐秘印记,臣斗胆猜测,此玉佩或与江南盐政舞弊案有关!”

乾隆接过玉佩,仔细端详。当他看到玉佩背面那个隐秘的“和”字时,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岂会不认得和珅的私家印记?这玉佩,分明就是和珅之物!

“和珅!”乾隆猛地抬起头,眼神如刀,射向和珅,“你可认得此物?”

和珅此刻已是冷汗直流,他颤抖着跪下,脸色苍白如纸:“皇上……臣……臣不认得……”

“不认得?”乾隆冷笑一声,将玉佩扔到和珅面前,“这分明就是你的随身玉佩!你敢狡辩?”

和珅吓得浑身哆嗦,他知道,刘墉这是设了一个圈套,一个让他无法脱身的圈套。他昨日确实去过护城河边,秘密监视刘墉的动向,却没想到,竟然将自己的玉佩遗失在了河边,还被刘墉捡到,并以此反戈一击!

“皇上……臣……臣冤枉啊!”和珅磕头如捣蒜,“这玉佩或许是臣不慎遗失,却与盐政舞弊案无关啊!”

“无关?”刘墉冷笑一声,再次开口,“皇上,臣在河中洗涤之时,曾听到有密探在岸边低声交谈。他们言语中提及,和大人曾与江南盐商李大富私下会面,并授意他弹劾臣,以转移视线,掩盖真正的贪墨罪行!”

“你胡说八道!”和珅猛地抬起头,指着刘墉怒吼,“你分明是诬陷忠良,血口喷人!”

“诬陷?”刘墉不慌不忙地反问道,“和大人,你昨日深夜,为何出现在护城河边?又为何要监视臣的动向?若非心虚,又何须如此?”

刘墉的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锥子,狠狠地扎在和珅的心上。和珅昨日确实是秘密行动,他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没想到刘墉竟然连这个都算计到了。

乾隆的脸色已经彻底变了,变得阴沉如水。他虽然宠信和珅,但绝不容忍和珅结党营私,更不容忍他欺瞒圣听,陷害忠良。如今,刘墉不仅“死而复生”,还带着“洗涤污秽”的理由,以及这块铁证如山的玉佩,直指和珅。

“和珅,你还有何话可说?”乾隆的声音带着无尽的威严和怒意。

和珅浑身颤抖,他知道,这一次,他完了。刘墉不仅救了自己,还成功地将他拖下了水。

“皇上,臣……”和珅张了张嘴,却说不出任何辩解的话来。

刘墉再次向乾隆叩首,语气真诚而恳切:“皇上,臣此次‘跳河洗涤’,方才明悟。皇上之意,并非要臣赴死,而是要臣以身试法,洗清冤屈,更重要的是,要臣以这‘死而复生’的经历,警醒世人,警醒朝臣,贪赃枉法者,终将自食恶果!”

“臣湿着衣服回来,并非抗旨不遵,而是臣已然遵从了皇上更深层次的圣意!臣已用这冰冷的河水,洗去了那不白之冤,洗去了那尘世的污秽,以清白之身,恭候皇上发落!”

刘墉的这番话,不仅解释了他“死而复生”的合理性,更将乾隆的“赐死”行为,拔高到了警示朝纲的层面,将皇帝塑造成了一个英明神武、深谋远虑的君主。他不仅巧妙地化解了自己的危机,更给了乾隆一个整治和珅、整肃朝纲的绝佳借口。

乾隆看着刘墉,眼中复杂的情绪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赞许和欣赏。他猛地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殿中回荡,震耳欲聋。

“好!好一个刘墉!”乾隆连说了两个“好”字,他走到刘墉面前,亲自将他扶起,“朕就知道,你刘墉绝非寻常之辈!你果然没有让朕失望!”

他转过身,指着跪在地上的和珅,厉声喝道:“和珅!你可知罪?!”

和珅吓得魂飞魄散,他知道,他这一次是真的惹怒了皇帝。

“皇上,臣知罪!”和珅哭喊着求饶,但为时已晚。

乾隆冷哼一声:“来人!将和珅革职查办,严查他与江南盐政舞弊案的所有牵连!所有涉案人员,一律严惩不贷!”

随着乾隆一声令下,侍卫们冲入殿中,将瘫软在地的和珅拖了出去。

刘墉站在一旁,湿漉漉的衣服依旧贴在身上,但他脸上的笑容,却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得意。

乾隆看着刘墉,眼中充满了赞许:“刘墉啊刘墉,你这一句话,不仅救了你自己,还替朕挖出了朝中的毒瘤。你这份心思,这份胆识,朕心甚慰!”

“臣能为皇上分忧,死而无憾。”刘墉再次躬身行礼,语气真挚。

乾隆拍了拍刘墉的肩膀,哈哈大笑:“今日之事,传出去定会成为佳话。朕看你这湿衣服,也该换了。去吧,好好歇息。江南盐政案,朕仍旧交由你全权负责,务必给朕一个水落石出!”

“臣,遵旨!”刘墉再次行礼,然后缓缓退出了养心殿。

他走出殿外,清晨的阳光洒在他湿漉漉的身上,竟让他感到一阵温暖。他知道,他不仅活了下来,还赢得了这场与和珅的较量。而那一句“皇上让臣跳河,并非要臣赴死,而是要臣洗去这凡尘浊气,以清净之身,方能更好地为皇上效力。臣已沐浴龙恩,洗涤罪愆,方敢前来复命!”的话,也必将载入史册,成为他刘墉智慧的又一力证。

06

刘墉离开养心殿时,脚步轻快了许多。虽然身上衣衫湿透,寒意刺骨,但他心中却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他知道,他不仅保住了性命,更是在皇帝面前狠狠地打了和珅的脸,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他没有立刻回府,而是径直去了自己的值房。一路上,宫中的太监宫女们见到他,眼神中都充满了敬畏和好奇。昨日的“赐死”旨意,今日的“死而复生”,加上和珅被革职查办的消息,早已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紫禁城。刘墉,这位大学士,再次以他的智慧,震惊了朝野。

到了值房,刘墉立刻命人准备了热水和干净的衣物。他褪去湿冷的衣衫,泡在热水中,感受着温暖的蒸汽驱散身体的寒意。他的思绪却依然活跃,回想着今日朝堂上的惊心动魄。

他知道,和珅虽然被革职查办,但其党羽遍布朝野,盘根错节。江南盐政案牵涉甚广,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查清。这对他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他必须趁此机会,彻底清除和珅的势力,还朝堂一个清明。

换上干净的官服,刘墉感到精神焕发。他叫来自己的心腹幕僚,将养心殿内发生的一切详细告知。幕僚听后,无不惊叹于刘墉的急智和胆识。

“大人,此次您不仅化险为夷,更是大获全胜!”幕僚激动地说道,“和珅一倒,朝中再无人能与您抗衡!”

刘墉摆了摆手,脸上带着一丝凝重:“切莫大意。和珅虽然暂时失势,但其党羽众多,根基深厚。此次盐政案,牵扯到的利益集团盘根错节,绝非易事。我们必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方能彻底将其铲除。”

他吩咐幕僚,立刻着手整理江南盐政案的卷宗,并秘密召集可靠的官员,组建专案组。他要趁热打铁,将和珅的罪行彻底公之于众,让他永无翻身之日。

与此同时,被革职查办的和珅,则被关押在宗人府的牢房里。他衣衫凌乱,头发散披,脸上满是绝望和悔恨。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精心策划的陷阱,竟然会被刘墉如此巧妙地化解,反而将自己推向了深渊。

他回想起那块遗失的玉佩,那是他母亲留给他的唯一遗物,他平日里从不离身。昨日深夜,他在护城河边监视刘墉时,因为焦急和紧张,不慎将其遗失。他本以为那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小失误,却没想到,竟成了刘墉反击的铁证。

更让他感到绝望的是,刘墉那句“皇上让臣跳河,并非要臣赴死,而是要臣洗去这凡尘浊气”的话,不仅救了他自己,还巧妙地将乾隆的怒火转化为了一种对朝臣的警示。这让乾隆不仅没有追究刘墉“欺君”之罪,反而对他大加赞赏。

和珅在牢房里捶胸顿足,悔不当初。他知道,这一次,他彻底栽了。刘墉的智慧,远超他的想象。

07

接下来的日子,京城内外风起云涌。刘墉奉旨彻查江南盐政舞弊案,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他深知此案牵涉甚广,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但他有乾隆皇帝的全力支持,以及“死而复生”的威望加持,使得许多原本畏惧和珅势力的官员,也开始积极配合刘墉的调查。

刘墉首先从弹劾他的几位御史言官入手。他发现,这些言官平日里与和珅关系密切,此次弹劾刘墉的奏折,也是在和珅的授意下完成的。在严密的审讯之下,几位言官最终扛不住压力,供出了和珅指使他们诬陷刘墉,并捏造罪证的事实。

这些口供,加上那块和珅的玉佩,以及刘墉在护城河边“听到”的密探对话(尽管那只是刘墉临时编造的),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彻底坐实了和珅陷害忠良、结党营私的罪名。

接着,刘墉将调查重点转向了江南盐商李大富。通过审讯李大富,刘墉发现,李大富确实是和珅一手扶植起来的亲信。和珅利用自己的权势,为李大富在盐政上大开方便之门,使得李大富得以垄断江南盐业,从中获取暴利。而这些暴利,大部分都进了和珅的私囊。

随着调查的深入,和珅的罪行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他不仅贪墨盐税,还涉嫌买官卖官、侵吞赈灾款、收受贿赂等一系列罪行。每一个罪名,都足以让和珅万劫不复。

刘墉将所有证据整理成奏折,呈送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看完奏折,怒不可遏。他虽然知道和珅贪婪,但没想到他竟然贪墨到如此地步,甚至敢于陷害朝廷重臣。

“和珅此贼,罪恶滔天,罄竹难书!”乾隆皇帝拍案而起,怒吼道,“若不严惩,何以正国法,何以服天下!”

最终,乾隆皇帝下旨,将和珅及其党羽一并严惩。和珅被判处死刑,其所有家产被抄没入库。他的亲信党羽,也纷纷被革职查办,或流放边疆,或处以重刑。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腐风暴,席卷了整个朝堂。

此次事件,彻底清除了和珅在朝中的势力,使得刘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他不仅赢得了皇帝的信任,更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京城内外,人人称颂刘墉为“刘青天”,称赞他为国为民,不畏强权。

刘墉也没有居功自傲,他深知“功高盖主”的道理。在处理完和珅一案后,他便主动向乾隆皇帝请辞,请求卸下部分重任,以示谦逊。

乾隆皇帝自然清楚刘墉的心思,他笑着挽留道:“刘墉啊,你这份心意,朕明白了。不过,如今朝中正是用人之际,朕还需要你来为朕分忧解难啊。”

最终,刘墉继续留任大学士,但乾隆皇帝也给予了他更多的信任和自由。两人的君臣关系,经过这场风波,反而变得更加深厚和默契。

刘墉的“跳河自尽”事件,也成为了民间广为流传的佳话。人们津津乐道于刘墉的急智和胆识,称赞他不仅救了自己,还为朝廷除了一大害。那句“皇上让臣跳河,并非要臣赴死,而是要臣洗去这凡尘浊气”的话,也成为了刘墉智慧的象征。

08

春风化雨,紫禁城的冬日严寒终于被温柔的暖意取代。然而,朝堂上的风波却并未完全平息。和珅的倒台,虽然让刘墉声望达到顶点,但也让许多依附和珅的官员心生不满,暗中蠢蠢欲动。他们不敢明面上与刘墉作对,却在背地里制造谣言,散布是非。

一日,乾隆皇帝在御花园赏花,刘墉侍立一旁。乾隆看着满园春色,心情大好,却突然叹了口气。

“刘墉啊,朕听说最近宫中有些流言,说你此次查办和珅,是趁人之危,公报私仇。”乾隆语气平静,却让刘墉心中一凛。他知道,这些流言定是那些和珅的余党散布的。

刘墉躬身道:“回皇上,流言止于智者。臣查办和珅,皆是秉公办理,证据确凿,绝无私心。至于那些流言蜚语,臣问心无愧,不屑辩驳。”

乾隆笑了笑:“你倒是有骨气。不过,朕倒有个想法,不知你意下如何?”

“请皇上明示。”

“朕想让你负责编纂一部《清廉史》,将古往今来那些清正廉明的官员事迹收录其中,以警示后人。你意下如何?”乾隆看着刘墉,眼中带着深意。

刘墉心中一动。他知道,乾隆这是在变相地为他正名,也是在利用他的声望,树立清廉的榜样。这不仅是对他的肯定,更是对那些散布谣言者的无声反击。

“皇上圣明!臣遵旨!”刘墉立刻躬身领命。

编纂《清廉史》的任务,刘墉做得一丝不苟。他亲自审阅史料,访查民间,将那些被埋没的清官廉吏的故事挖掘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遇到了不少阻力。许多地方官员担心自己的“污点”被揭露,便暗中阻挠。但刘墉凭借着皇帝的信任和自己的威望,一一化解了这些难题。

这部《清廉史》的编纂,持续了数年之久。在这几年中,刘墉不仅完成了这项浩大的工程,更是在朝中树立了清正廉明的典范。他的清廉正直,与和珅的贪婪腐败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百姓对朝廷的信任感大大提升。

当然,和珅虽然倒台,但他留下的问题却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刘墉在处理完盐政案后,又陆续负责了多项重大案件的审理,皆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他的铁面无私,让许多贪官污吏闻风丧胆。

有一年,江南又发生了一起贪墨案,涉案官员众多。其中一位官员,乃是当朝某位重臣的亲戚。这位重臣找到刘墉,希望他能网开一面,从轻发落。

刘墉听完,只是淡淡一笑:“大人,国法如山,岂能因私情而废?若因人情而枉法,那皇上当初又何必让臣去跳河‘洗涤’污秽呢?”

重臣听了刘墉的话,顿时无言以对。他知道,刘墉这是在提醒他,他刘墉的清廉,是经过“生死考验”的,岂能容忍任何人玷污?

最终,那位涉案官员被依法严惩,重臣也不敢再多言。刘墉的这份坚持和原则,让他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乾隆皇帝对刘墉的信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常常在私下里与刘墉探讨国事,甚至将一些秘密的政务也交给刘墉处理。刘墉也总是能以他独特的智慧和见解,为乾隆排忧解难。

09

岁月流转,刘墉的声望在朝中如日中天。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日益沉重的政务和日渐衰老的身体。他已是古稀之年,背部依然有些弯曲,但那双眼睛却依旧炯炯有神,充满了智慧。

他常常回想起当年被乾隆赐死,又“湿着衣服”回到养心殿的那一幕。那不仅仅是一场生死考验,更是一次智慧的较量,一次君臣默契的升华。他知道,乾隆皇帝并非真的想让他去死,而是想借此机会,敲打朝臣,也借此看清刘墉的忠诚和智慧。

那句“皇上让臣跳河,并非要臣赴死,而是要臣洗去这凡尘浊气,以清净之身,方能更好地为皇上效力。臣已沐浴龙恩,洗涤罪愆,方敢前来复命!”的话,成为了他一生中最经典的辩词,也成了他与乾隆皇帝之间最深刻的羁绊。

一日,乾隆皇帝召见刘墉,两人在御书房内品茗论道。乾隆看着刘墉日渐斑白的鬓发,不由得感慨万千。

“刘墉啊,你伴随朕多年,为我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朕常常想起当年赐你跳河自尽之事,如今想来,那也算是朕与你之间的一场‘君臣佳话’了。”乾隆皇帝笑着说道,语气中充满了温情。

刘墉躬身道:“皇上圣明,臣能为皇上效力,是臣的荣幸。当年之事,若非皇上深意,臣也断然无法化险为夷。”

乾隆皇帝摇了摇头:“你啊,总是把功劳推到朕的身上。朕心里清楚,若无你刘墉的急智和胆识,当年之事,恐怕难以善了。你那句‘洗涤凡尘浊气’的话,至今让朕记忆犹新啊。”

他顿了顿,又道:“朕知道,你为了大清,为了朕,付出了许多。朕也希望,你能在身体尚健之时,多教导些年轻的官员,将你这份清廉正直、急智过人的精神传承下去。”

刘墉心中一暖,他知道,这是乾隆皇帝对他的最高肯定。他躬身道:“臣遵旨。臣定当尽力,为我大清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从那以后,刘墉虽然政务繁忙,但也抽出时间,亲自教导一些年轻有为的官员。他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教导他们如何为官清廉,如何体察民情,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朝局中保持清醒和智慧。

他告诉那些年轻人,为官之道,不仅要懂得律法条文,更要懂得人心向背。在面对困境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善于从绝境中寻找生机,用智慧化解危机。

刘墉的教导,使得许多年轻官员受益匪浅。他们不仅学到了为官的经验,更从刘墉身上学到了那份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刘墉,不仅仅是一个大学士,更是一个精神的象征,一个清廉正直的化身。

10

刘墉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幽默感,在波谲云诡的清朝官场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那次“跳河自尽”的经历,无疑是他传奇人生中最精彩的一章。

他没有真的赴死,却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完成了皇帝的旨意,洗去了自己的“污点”,也洗涤了朝堂的“污秽”。他用一句巧妙的解释,既保全了性命,又维护了皇权,更借此机会,扳倒了权倾朝野的和珅,为大清的清明政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那之后,刘墉继续为大清效力,直至年迈告老还乡。他的一生,始终秉持着清正廉明的原则,不畏权贵,不徇私情。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臣,什么是真正的智者。

而乾隆皇帝,也始终对刘墉怀有特殊的敬意和信任。他知道,刘墉是他难得的诤友和股肱之臣。他欣赏刘墉的智慧,更欣赏刘墉那份敢于直言、忠心耿耿的品格。每当他回忆起当年刘墉湿着衣服回来,说出那句惊人之语时,总会忍不住开怀大笑,感叹刘墉的非凡。

刘墉的故事,世代流传,成为了民间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常常将他与和珅的故事编成段子,歌颂刘墉的清廉和智慧,讽刺和珅的贪婪和狡猾。

在后人的眼中,刘墉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个象征。他象征着正直与良知,象征着智慧与勇气。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困境面前,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用智慧去应对,就一定能找到化解危机的办法。

那条冰冷的护城河,见证了刘墉的生死抉择;那件湿透的官袍,承载了刘墉的忠诚与智慧;而那一句让乾隆龙颜大悦的话,则成为了刘墉传奇人生的最佳注脚。它不仅仅是一句辩词,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处世智慧。

刘墉,这位“刘罗锅”大学士,用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面对挑战时,不退缩,不放弃,以智慧破局,以清廉立身,成就一番不朽的传奇。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