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超强台风“桦加沙”以摧枯拉朽之势逼近广东沿海,即便已减弱为强台风级,其16级风力依旧令人胆寒。这股风暴已维持超强台风级别长达74小时,轻松打破了去年“摩羯”的记录。其庞大的10级风圈横扫珠三角陆地,珠海庙湾主站甚至监测到骇人听闻的17级强风,风速高达59.1米/秒。深圳大鹏、盐田、南山、宝安南部沿海地区无一幸免,尽数被卷入风暴核心。暴雨如注,深圳大鹏新区南澳街道累计雨量飙升至137.9毫米,城市基础设施不堪一击:南山区蛇口邮轮中心工地防护围墙被瞬间掀翻,香港某酒店大门被狂暴的海水冲破,甚至有无辜市民被卷入洪流。深圳市三防部门紧急发布最高级别警示,严令市民居家防护,切勿外出。然而,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们却目睹了记者冲入风圈,以近乎“嘶吼式”的报道方式,将新闻现场感推向了极致。这究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无畏体现,还是对安全伦理的公然践踏?我们必须理性剖析这种报道方式的价值与风险。
这种“零距离”的呈现,无疑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但其背后暴露的,是新闻行业在极端风险面前,对记者人身安全保障和专业报道规范的深层思考缺失。新闻的真正价值在于传递准确、可靠的信息,而非仅仅制造感官刺激的“奇观”。气象专家早已明确指出,59.1米/秒的17级阵风足以轻易掀翻坚固的墙体,对任何身处其中的人员都构成致命威胁。记者在缺乏专业防护的情况下,贸然闯入如此高风险区域,不仅将自身生命置于极度危险之中,更可能在意外发生时,无谓地占用宝贵的救援资源,这无疑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二次损害。
新闻报道的本质,是提供有深度、有价值的信息,而非单纯的“卖力表演”。在极端天气面前,公众真正渴望的,是权威、及时的气象预警,是切实可行的避险指引,是精准无误的灾情报告,而非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带来的“惊险直播”。我们生活在21世纪,科技的进步早已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多元且安全的解决方案。无人机、遥感技术、远程监控设备等,都能在保障记者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对灾害现场的实时、全面、多角度呈现,传递出比“嘶吼”更有价值的核心增量信息。那些固守“肉身入险”的报道模式,无异于在数字时代抱残守缺,是对技术进步的漠视,更是对新闻伦理的背离。
因此,新闻行业必须以此次事件为鉴,进行一次彻底的、刮骨疗毒式的深刻反思。我们必须重新划定“现场感”与“零距离”之间的清晰界限。新闻机构的责任,绝不仅仅是追求独家画面,更应是强化记者安全教育和专业防护培训,制定并严格执行极端天气报道的安全规范。我们必须拥抱科技,充分利用无人机、AI分析等前沿技术,实现安全、高效、负责任的报道。只有将记者生命安全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以理性、专业、负责的态度进行报道,新闻的公信力与社会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彰显,媒体才能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瞭望者和守护者。
新闻的真正力量,从来都源于理性与责任的坚守,而非盲目冒险的牺牲。让每一次报道都充满智慧与力量,而非徒增危险与争议,这不仅是媒体对社会应有的承诺,更是其作为现代文明灯塔的道德底线。那些将记者推向风口浪尖,以生命为代价博取眼球的行为,最终只会消解新闻的严肃性,沦为一场廉价的“真人秀”。我们需要的,是洞察真相的眼睛,而不是被风沙迷住的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