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清朝为何退位,而不是退出关外建立北清?八旗子弟咋想的

 136    |      2025-09-11 15:38

公元1912年,随着溥仪的退位,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画上了句号,历史跨入民国时代。

在这变革的浪潮中,一个起源于东北的政权在北京城中消解,以最后的荒诞与闹剧为一个时代收尾。这其中充满了无数垂死挣扎,以及深植血脉中的丑陋。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清朝没有像元朝、明朝和晋朝那样,在面临灭亡时选择退守?为何不返回东北建立“北清”呢?

一:八国联军余波未平

1900年,慈禧太后贸然向十国宣战,却遭遇强大的反击。八国联军齐聚,地方督抚却以东南互保自居,使得清政府陷入尴尬境地。无奈之下,太后带着皇帝大臣们逃往西安,看着天津、北京相继沦陷。

与此同时,沙俄早已觊觎东北,他们派出17万大军越过边境,将留守的九万清军全歼。东北因此陷入混乱,而沙俄占领后便赖着不走。

慈禧只得派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用巨额赔款换取和平,但俄国人依旧不撤兵,还加强了在东北的存在。

清政府对此束手无策,只能通过英美日三国抗议。然而,俄国人执意不撤,这让京城安全岌岌可危,因为一旦他们发难,仅隔山海关之距的京城将首当其冲。

二:组建新军以保卫京城

面对东北问题无法解决、京城安全迫在眉睫的局势,慈禧心知肚明外部威胁虽大,但内部更为凶险。她开始推行新政,以缓和与地方势力的关系,同时也加紧武装力量保护自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袁世凯崭露头角,新军应运而生。因为中央曾经引以为傲的武卫五军在八国联军侵略中被彻底摧毁,北京防御力量空虚至极。

1901年11月7日,“补锅匠”李鸿章去世,他临终推荐了袁世凯担此重任。

在李鸿章去世的那一天,袁世凯被慈禧太后提拔为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这一决定源于慈禧对李鸿章建议的采纳,同时也是她经过长时间观察后的深思熟虑。

可以说,袁世凯的崛起离不开李鸿章的推荐之恩、慈禧太后的提携,以及他自身卓越的能力。聪明如袁世凯,一登高位便迅速分析形势,意识到成功的关键在于赢得慈禧太后的信任,以缓解她心中的忧虑。

那么,太后最担心什么呢?京城兵力不足正是她最大的顾虑。

于是,袁世凯施展两面策略:一方面,他声称旧军毫无战斗力,请求慈禧授予他扩军练兵之权,以此安抚太后;另一方面,他极力推举自己的老部下,如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人成为新军教官,从而间接掌控新军。

这一正一反的手法,不仅解决了慈禧的心结,也满足了袁世凯自身需求。

慈禧需要的是可靠的人才和强大的军队,而袁世凯则通过得到放权稳固了地位。在经过慎重考虑后,慈禧同意并支持他的请求。

有了太后的授权,从1902年到1905年,新建成五镇新军,共计七万人。然而,对于握有重兵的袁世凯,慈禧依然有所担心。

因此,在满族贵胄的要求下,她设立第六镇新军,由八旗子弟组成,以平衡局势。尽管如此,她也只能默许袁世凯的发展,希望用恩惠和职位来控制他。但最终,这种策略却未能如愿以偿。

与此同时,当清政府专注于训练新军时,东北也发生了一场重大变故。1904年,日本与俄国在东北展开激烈争夺。在英美支持下,日本再次孤注一掷,对沙皇俄国发动战争。虽然付出惨痛代价,但日本成功遏制住俄国势力。

随着沙俄撤退,在英美协助下,除了关东州和中东铁路外,其余东北领土回归清朝。然而,此时东三省早已物是人非,大量汉族移民涌入改变了人口结构。

面对这样的局面,为恢复东北秩序,1906年慈禧派贝子载振与尚书徐世昌前往视察,并于次年将其改为行省制,设立总督及三省巡抚以加强管理。

受限于无人可用,慈禧太后不得不任命袁世凯的北洋系人马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同时派遣唐绍仪、朱家宝和段芝贵分别担任三省巡抚。

一个总督加上三个巡抚,再加上一场日俄战争,共同推动了袁世凯势力的扩张。北洋系开始涉足东北,与当地土匪军阀结合,成为东北的主宰者。

其中,以在日俄战争中崭露头角并被清政府收编的张作霖、冯德麟等人为代表。这也是为何袁世凯在位时,东北一片安宁,因为这些本土军阀正是由他提拔起来的。

随着新军掌控在手,东北也成了袁世凯的天下。然而,大权独揽使得他成为众矢之的,攻击和非议接踵而至。不少人认为他是新时代的吴三桂或年羹尧,将来必反。这些指责让袁世凯感到不安,尤其是在慈禧太后仍然健在的时候。

为了保全性命,懂得进退的袁世凯不断表忠心,不断辞去兼职,也不断放弃兵权。他如此识趣,让慈禧太后十分满意,于是顺水推舟,将他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调任为军机大臣。

尽管这个职位地位高,但没有实权,如同老虎失去了牙齿。这样一来,他虽被打压,却也安全了。然而,当慈禧太后一去世,自以为安全无虞的袁世凯又陷入困境。

新上任的摄政王载沣为了替光绪皇帝报仇,将袁世凯逐出朝堂,并让他的许多心腹下台,包括那些在东三省的人。

取而代之的是蒙古镶蓝旗的锡良担任东三省总督,而八旗子弟载涛和载洵则领衔北洋新军。经过这次大换血,满清贵胄们自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却未曾料到纨绔子弟如何能够掌控局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一个新的时代呼之欲出。在皇族内阁丑态百出之后,在满清贵胄贪婪无度之后,革命烽烟终于无法遏制。

他们以为自己握有军权,却完全无法驾驭骄横跋扈的北洋将士。所有人都在期待一个人的回归,那就是已经安逸三年,一直隐居钓鱼的袁世凯。

决定命运的时候到了,被召回中枢的袁世凯明白,成败将在此一举。

慈禧已逝,满清贵胄不过是纨绔子弟,而清政府信誉早已因君主立宪名存实亡。这正是属于他的伟大时代!

而这个大时代,要从让载沣下台开始。在多次权力角逐之后,11月1日这天,袁世凯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内阁总理大臣,并成功逼迫载沣下台。

赶走了摄政王载沣后,袁世凯开始施展他的政治戏法。起初,他向隆裕太后哭诉财政困难,声称无力支付军费,无奈之下,八旗子弟被迫凑出最后的银两,这几乎耗尽了清朝的财力。

拿到资金后,袁世凯率领军队展开行动。然而,这次行动中,他更多的是谋划,而非战斗。在北洋军势如破竹的情况下,他们却停下了进攻步伐。

袁世凯心里明白,东南省份最为富庶,也是关税的重要来源。自己的部队需要稳定的财源来维持,那些从朝廷勒索来的军费虽然看似不少,但并不够花。他深知,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确保持续的经济支持,对于皇朝存亡,他早已漠然置之。

有了这样的盘算后,袁世凯便开始欺压孤儿寡母和文人书生。当时年幼的溥仪皇帝还不会说话,而隆裕太后也不过是个年轻寡妇。革命党虽声势浩大,却缺乏实质性的军事力量。

这一切让袁世凯意识到,大清已经没有保留的必要,而革命军也不足为虑。但他知道直接称帝会面临颜面和民心的问题,所以选择了一种更巧妙的方法,让众人都来支持自己。

于是,在攻克汉阳后,他返回北京,通过恐吓和贿赂分化清政府。

他散布谣言,说革命党残暴成性,以此威吓孤儿寡母;同时,用金钱收买庆王奕劻等人,使八旗子弟内部出现裂痕。这些未经风雨的纨绔子弟被他忽悠得团团转,还把禁卫军和京师防务交给了他,自投罗网。

掌握大权后的袁世凯开始上演一场“南北议和”的好戏。作为一个老练的封建权臣,他深谙表演之道。就像古代禅让般虚情假意,但又要表现得感恩戴德。

控制住清朝命运后,在南北议和期间,他充分展示了“戏精”本色:对内迷惑八旗子弟,让他们束手待毙;对外则与十七个独立省份谈判,不亦乐乎。

当时革命党内部其实也存在分歧,立宪派常与革命派争锋相对。一见袁世凯崛起,他们便主动示好,与其联合倒戈。

事实上,如果继续作战,对大清反而有利,因为立宪派始终是倾向于保皇的一方。袁世凯巧妙地隐瞒了这个消息,没有让清政府知晓。他逼迫皇帝退位,以换取自己成为大总统的机会。

有了这份协议,袁世凯不再理会立宪派,而是用它来施压清政府。在关键时刻,一些八旗子弟中的明白人,如铁良、载涛、载洵等,也意识到袁世凯在欺骗他们。

于是,他们组成一个名为“宗社党”的组织,计划暗杀袁世凯以夺回权力。然而,这个最后的反扑并未成功,因为京城防务完全掌控在袁世凯手中,就连警察系统也是徐世昌的人马,八旗子弟无力对抗。

为了迫使清政府妥协,袁世凯策划了一系列暗杀行动,除掉了几个坚定的保皇派。面临生命威胁,那些胆怯的贵族不得不同意他的要求。

至于返回东北?经过八国联军和日俄战争洗礼后的东北早已不是从前。即便少数人能回去,但像张作霖这样的地方势力也不会轻易接受全部回归。

到了1912年1月,全国各地纷纷发来电报,催促清政府退位。

面对这种局势,以及袁世凯软硬兼施的策略,加上承诺优待孤儿寡母,他们知道已无能为力。八旗子弟明白,他们的时代已经结束。

1912年2月12日,皇帝退位,共和诞生,大清王朝落幕!

说亡国或许不太准确,因为紫禁城仍属于清朝,这片最后的领土维持了十多年。

尾声:

为何清政府不迁往东北?

首先,是无法回去。俄罗斯与日本争夺势力,还有地方军阀崛起,让东北变成他人的天下。

其次,是不愿离开。在北京享乐数百年的贵族们,不可能甘心返回寒冷之地。

最后,是没有空间。当时闯关东潮流让汉人成为主导,而满洲人则成了少数民族。

对于清朝而言,自然消逝是最好的结局,更难得的是,他们没有经历历史上的血腥清算,应当感恩庆幸。

至于今日那些珍视皇族血脉的所谓格格、贝勒后裔,我只想说:自娱自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