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两次阅兵的核心定位,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重点是庆祝新中国成立,向外界展示军队经过全面改革重塑后的全新面貌;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则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展开,历史叙事感更强,仪式里融入了“14年抗战”“胜利80周年”等纪念元素,厚重感更足。
规模和编排上差异明显。2019年阅兵规模庞大,约1.5万名官兵参与,编设59个方(梯)队,还有160多架战机,涵盖徒步、装备、空中等多种类型;2025年阅兵时长约70分钟,方(梯)队缩减到45个,更追求“精兵高效”,编排上注重实战化联合,不再单纯追求数量多。 徒步方队的设计思路也不一样。2019年的15个徒步方队,主要突出军兵种的新结构;2025年则紧扣抗战纪念主题,体现“一老一新”特点——既有代表历史的抗战老部队,也有反映当下军事力量新布局的队伍,把历史传承和改革成果结合得更紧密。装备方队的编组逻辑变化很大。2019年有580台装备受阅,40%是首次亮相,重点在展示装备品类的齐全;2025年直接按“作战群”划分,分为陆上作战、海上作战、防空反导等七大群,从之前的“模块化”转向“群队合成”,更贴近实战中的作战体系,体系化作战能力的展示更突出。 空中梯队方面,2019年的12个空中梯队,以新装备亮相为亮点;2025年的空中梯队则更注重与地面力量的衔接,突出体系化作战能力,实战意味比之前更浓。 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呈现是2025年的一大突破。2019年虽强调体系化,但没有专门为新域力量单独编组;2025年则专门设置了无人、水下、网电等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群,把智能化、网络化作战力量作为重点展示,标志着这类力量从“零散存在”走向“体系化运用”。 训练手段的科技含量也在升级。2019年首次用仿真系统进行方案推演;2025年则进一步融入北斗定位、智能评估等技术,不仅能辅助基础训练,还能支撑空地协同训练,训练更精准、效率也更高,充分体现了科技对军事训练的赋能。 国际元素的表达上,两次阅兵都有维和部队方队,2019年是维和方队首次亮相,传递中国参与国际和平行动的意愿;2025年维和方队再次登场,还首次有民兵参与,既延续了国际责任的表达,又增加了全民动员的内涵,展现的担当更全面。从相同点来看,两次阅兵的核心主线一致,都按联合作战体系编组,突出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的思路;受阅装备全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彰显自主创新能力;都有高比例的新装备首次亮相,代表着不同阶段军事现代化的成果;同时,通过维和部队等元素,持续传递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两次阅兵,本质上是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两个重要节点——2019年重在“体系展示”,让外界看到改革后的全新框架;2025年则转向“体系制胜”,聚焦实战能力和新领域突破。而未来,随着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下一次阅兵又会呈现哪些新变化?哪些今天的“新域力量”会成为明天的“传统优势”?这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期待! #九三盛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