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取上将首级:国产CSLR24狙击枪领先全球

 147    |      2025-08-19 09:26

#818省心好物节#

在青铜峡训练基地,当CS/LR24型8.6毫米狙击步枪在3017米的距离上打出“5发5中”的成绩时,整个试验场都沸腾了。这个距离有多远?普通人站在这样的距离外,可能连目标的轮廓都难以看清,更别说精准命中了。而我国自主研发的这把狙击步枪,不仅做到了,还创造了全球8.6毫米口径狙击步枪的最远射程纪录,平均精度达到0.6角分,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技术突破?

我国狙击步枪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长期以来,我军主要装备的两类狙击步枪,7.62毫米轻型和12.7毫米重型,各自存在明显的局限性。7.62毫米步枪虽然便携,但在1000米外的射击精度就会大幅下降;而12.7毫米步枪虽然威力巨大,但其庞大的体积和重量让单兵携带变得异常困难。这种“两头重、中间轻”的装备格局,直接导致我军在中远距离精确狙击领域存在明显短板。国际上,早在1989年,8.6毫米口径(.338拉普阿·马格南)就被北约列为制式狙击弹,这种介于7.62毫米和12.7毫米之间的口径,恰好填补了两者之间的性能空白,既能保持较高的机动性,又能将有效射程提升至1500米左右。

CS/LR24的研发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痛点。2012年,我国在装备CS/LR4型7.62毫米狙击步枪后,敏锐地意识到中远距离精确打击能力的不足,随即启动了8.6毫米口径狙击武器系统的研发。最终诞生的CS/LR24,看似与普通狙击步枪无异,但其内部却集成了多项“黑科技”。全枪采用旋转后拉式枪机、重型精锻枪管和全金属架构,枪托可折叠,全重仅7.3千克,全长1280毫米(枪托展开状态),配备5发弹匣,整枪寿命高达6000发。这些设计不仅保证了枪械的便携性和耐用性,更为其卓越的射击精度奠定了基础。

在精度方面,CS/LR24的表现堪称惊艳。得益于双排3闭锁凸笋的枪机设计,该枪在200米距离上的散布密集度达到0.129角分,远超国际标准。与之配套的DBU-202狙击弹同样表现出色,在1200米距离上仍能保持超音速飞行,且散布密集度仅为1角分。这样的性能参数,使得CS/LR24在远距离射击时依然能够保持极高的命中率。相比之下,国际上知名的8.6毫米口径狙击步枪,如芬兰的萨科TRG-42、英国的AX-338和AWM,以及美军的MK13 MOD7,其有效射程大多在1500米左右,最远确认击杀记录也仅徘徊在1250米上下。而俄罗斯虽然在12.7毫米狙击步枪领域占据优势,但在8.6毫米口径上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CS/LR24在3017米距离上实现的“5发5中”纪录,不仅刷新了我国此前2286米的最好成绩,更一举打破了全球8.6毫米口径狙击步枪的最远射程纪录。这一成就不仅是对我国狙击步枪制造技术的肯定,6毫米口径的射程极限在1500米至2000米之间,而CS/LR24的成功证明,通过技术创新,这一口径的潜力远未被完全挖掘。与此同时,CS/LR24的成本控制也相当出色,相比国外同类高端狙击步枪(如McMillan TAC-338、Barrett MRAD等,价格动辄2-5万美元),它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性价比。

CS/LR24的实战价值同样不容忽视。它不仅填补了我军在中远距离精确打击能力上的空白,还凭借其适中的体积和重量,大幅提升了作战灵活性。在特种作战、反恐行动和边境巡逻等复杂场景中,单兵能够轻松携带并操作这把狙击步枪,执行精确狙杀任务。此外,CS/LR24配套的先进弹道解算模块和光电设备,能够简化超远距离射击时的复杂计算,要知道,在3公里外的狙击中,射手需要综合考虑风速、气压、温度、湿度、地球自转等十多个环境因素,没有精密的计算设备辅助,几乎不可能命中目标。而CS/LR24的全通式皮卡丁尼导轨设计,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高原还是沙漠,都能通过安装不同的光电设备来满足作战需求。

从追赶到并跑,再到如今的领跑,我国狙击武器的发展轨迹在CS/LR24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把步枪的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超远程狙击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更向全球展示了中国军工技术的精准与可靠。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试验的成功,除了CS/LR24本身的卓越性能外,还离不开周宇晨等优秀狙击手的出色发挥,顶尖的射手与先进的武器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战效能。目前,CS/LR24的横空出世已经引发了广泛关注,其技术细节和实战表现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这把步枪的出现将重新定义8.6毫米口径狙击步枪的性能标准,甚至可能推动全球狙击装备的新一轮技术革新。而更多人则好奇,在未来的实战中,CS/LR24能否继续创造新的纪录?它的列装又会对我国特种部队的作战能力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但无论如何,CS/LR24已经用实力证明,中国军工在狙击武器领域,已经不再是跟随者,而是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