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5日,一份毫无预兆的行政命令从白宫发出,将曾被寄予厚望的“印太战略伙伴”印度,瞬间推入了关税深渊。在既有的25%国别关税之上,特朗普政府再追加25%,使得印度输美商品的整体税率飙升至骇人的50%。
这记重拳砸下,没有留给新德里任何缓冲期,命令宣布21天后即刻生效。华盛顿给出的理由是惩罚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但这场突如其来的经济打击,其真正的回响,却似乎正从太平洋的另一端传来。
伙伴一夜变标靶
消息传出,印度市场应声剧震。孟买股市暴跌超过2%,印度卢比汇率断崖式跳水,跌至87.87兑1美元的历史最低点。对于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印度产业而言,这无异于一场灾难。
印度的纺织品、珠宝、汽车零部件以及海鲜出口等核心产业,直接暴露在冲击之下。印度宝石与珠宝出口促进委员会前主席科林·沙阿直言,如此高的税率将让印度珠宝在美国市场彻底失去竞争力。印度工业信贷投资公司经济学家普拉萨纳的评价则更为致命:“50%的税率意味着贸易的死亡”。
对新德里而言,经济账单是冷酷的。印度对美出口额高达870亿美元,这部分贸易相当于其GDP总量的2%到3%,如今却面临着灭顶之災。HDFC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萨克西·古普塔警告,僵局若持续,2026财年印度GDP增速将因此暴跌至6%以下。
关税大棒下的真正盘算
就在对印度挥出重拳的几天前,中美贸易谈判刚在斯德哥尔摩落下帷幕,白宫一度将当时的氛围形容为“取得巨大进展”。然而话音未落,重拳却砸向了印度。这番操作的时机,耐人寻味。
8月6日,特朗普在白宫公开表示,他已下令提高对印度的关税,理由是惩罚新德里进口俄油。但当记者问及是否会像对待印度一样,对中国额外加征关税时,他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这有可能发生”。
外界普遍认为,这才是此次策略的核心。正如一位俄罗斯专家所指出的,特朗普此举的真实目的,就是通过惩罚“不听话”的印度,向中国发出警告,以期在贸易谈判中获得更有利的筹码。特朗普的算盘,是让中国看到不顺从的下场。
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曾阐释过其背后冷酷的“对等关税”逻辑:关税税率完全基于贸易逆差水平,短期内不会通过谈判降低。今年,美印货物贸易逆差高达458亿美元,这个数字让印度成了首要打击目标。
被逼上梁山的急转向
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博弈中,新德里的反制手段显得苍白无力。印度曾提出对美国的坚果、苹果等农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但这笔金额,用印媒的话说,甚至“连塞特朗普牙缝都不够”。
实力对比决定了外交的温度。印度3.7万亿美元的GDP体量,仅是中国17.7万亿美元的五分之一。特朗普很清楚,两国经济体量带来的谈判筹码差异是巨大的。印度18%的出口额与美国市场捆绑,其中纺织品占22%,珠宝占30%,这些订单可以轻易地被越南、孟加拉国等地的商品替代。
关税重锤落下不到24小时,新德里传出爆炸性消息: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将于今年8月31日访问中国,参加在天津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这是印度总理七年来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其转向速度之快,被印度媒体直言是“被美国逼出的生存策略”。
经济自救的齿轮也开始飞速转动。印度商界火速向中国签下15万吨大豆油订单,此举能省下300万美元运费。与此同时,印度重新开启了关闭五年的对华旅游签证闸门,此前对中资企业的审查铁幕也悄然松动。
中方数据预告结局
与印度的惊慌失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方的坚定立场。在此前的中美第三轮谈判中,面对美国财长贝森特“若继续购买俄油将面临最高500%关税”的威胁,中方明确重申,中国是主权国家,将自主开展能源进口。
中国的底气,来自于实打实的经济数据。8月7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了今年前7个月的进出口数据。总值达到25.7万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出口增长7.3%。
这份数据中,一个细节尤为关键。美国虽然仍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但双边贸易总额为2.42万亿元,同比下降了11.1%。这表明,即便在贸易摩擦之下,中美经济的深度捆绑也使得“脱钩”并不现实。特朗普自己也清楚,掀起关税战的初衷,是要中国对美打开市场,而非彻底割裂。
特朗普如今的处境颇为矛盾。他希望用“次级制裁”的威胁,逼迫中国在贸易问题上让步,但又深知美国承受不了与中国爆发大规模关税战的后果,不愿让脆弱的贸易谈判彻底破裂。
结语
特朗普回应记者提问时,小心翼翼地用了“可能”二字,这为他留下了回旋余地。他甚至暗示,是否对华加税,要看“美国和俄罗斯的会面会发生什么”。这透露出,如果来自普京的压力依旧,他或许会将矛头正式转向中国。
但问题在于,关税真的能吓退中国吗?从坚定的立场和稳健的经济数据来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将中国彻底推向对立面,甚至可能促成中、俄、印联手抗美的局面,这恐怕是即便如特朗普这般的人物也无法承受的代价。
印度纺织厂的机器正在停转,订单正加速飞往别处。当莫迪踏上飞往天津的航班时,他手中的谈判条款上,无疑带着被50%关税灼伤的痕迹。这场对印度的极限施压,最终考验的,或许还是白宫自身的战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