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广州抓了个少将,毛主席急电:快放,没他红军早没了!
1951年南方的春天,空气里头全是黏糊糊的湿热。广州城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正搞得热火朝天。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通要命的电话,从广州军区大院直通北京中南海。电话那头,是叶剑英,语气里透着一股子急切,一句话就把整个局面给点着了:“主席,我们这儿抓了个国民党少将,叫莫雄!”
毛主席当时正坐在书桌前看文件,听了这话,眼神瞬间就变了,手里夹着的烟直接就搁在了烟灰缸里,整个身子都往前探了探。
叶剑英的声音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底下的人可炸了锅,听说抓到个潜伏的国民党大官,法院门口乌泱泱围满了人,有扛着锄头的,有攥着拳头的,都想看看这特务头子长什么样,嚷嚷着要个说法。
谁都没想到,北京传回来的指示,就一句话:“这个人,要保护好,立即释放,还要给他安排工作。”
广州的干部们全懵了,老百姓更是不理解,心里直犯嘀咕。一个国民党的将军,怎么就成了碰不得的宝贝了?这算哪门子道理?
可当莫雄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像卷轴画一样慢慢展开时,所有人都沉默了。大家这才明白,这个名字牵扯出的,是足以改写历史的惊天秘密。
这事儿,得把时钟往回拨好几十年。
1907年,莫雄还是个十六岁的毛头小子,在广州的底层社会里混日子。那个年纪,可能刚学会怎么卷一根旱烟,却已经一脚踏进了同盟会的大门。
孙中山看人是真准,一眼就相中了这个浑身是胆的小伙子,觉得他是个可塑之才。就把他安插进了清军新军里头,当了个内应。一个年轻人,能有多大能量?说实话,策反一支军队,那得天时地利人和。
可莫雄愣是办到了。后来的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他都是冲在最前头的骨干。在革命的刀光剑影里滚了几年,跟着孙中山这棵大树,从一个小兵,硬是爬到了国民革命军连长的位置。
1921年,跟着孙中山讨伐陈炯明,莫雄又是战功赫赫,柜子里那身旧军服的边角都磨破了,肩膀上的将星也跟着亮了起来,最后挂上了少将的军衔。那个年代,出人头地,靠的就是一股子不要命的劲头,还得有贵人扶持。
可惜,贵人翻脸,比翻书还快。
蒋介石刚刚上台那会儿,很多人还看不透他的手腕。莫雄当时跟老蒋关系还不错,两人在茶桌上也能称兄道弟。蒋介石嘴里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把自己包装得跟孙中山唯一的继承人似的。
莫雄一开始也信了,以为找到了新的主心骨。可没过两年,风向就变了。廖仲恺遇刺,蒋介石借机清洗粤军,大刀阔斧地收缴兵权。莫雄还没回过神来,手下的部队就没了,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从手握重兵的旅长,一夜之间变成一个没实权的闲职,这口气谁能咽得下?搁一般人,早就怨天尤人了,可莫雄没那么干,还是在国民党的体制里头,小心翼翼地找自己的位置。
他这人,骨子里就不是那种热衷权谋的军阀,倒像个不得志的读书人。
转机出现在1930年的上海。命运这东西,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在十里洋场,他碰到了老熟人刘亚佛。刘亚佛是共产党的地下党员,他试探着问了问莫雄的口风,发现这位昔日的长官,对蒋介石已经失望透顶。
莫雄也没藏着掖着,话匣子一开,就收不住了:“老蒋那套,根本救不了中国,我得另寻出路。”他当时肯定想不到,自己这句话,会成为日后保全红军命运的一根救命稻草。
刘亚佛顺势就把他引荐给了上海的地下党组织。组织上的人一开始也犯嘀咕,一个国民党的老牌少将,能真心投靠过来?这风险也太大了。
可李克农,这位我党情报战线的顶尖高手,却力排众议。他早就听说过莫雄的为人,觉得这人可以用。李克农甚至想过直接把莫雄“转正”,吸收他入党。但转念一想,让莫雄继续留在国民党内部,就像一颗钉子,作用更大。
这个决定,对莫雄来说,无异于一场豪赌。从此以后,他就是个没有身份的人,在两个阵营的夹缝里走钢丝,一步走错,就是万丈深渊。上海滩的夜色,压得人喘不过气,他最终还是点了头。
恰好,蒋介石屡次“围剿”红军都吃了大亏,正缺能带兵打仗的将领,又想起了被他冷落许久的莫雄。这种被遗忘又被想起的感觉,谁经历过谁知道有多尴尬。
官复原职的莫雄,被派到了“剿共”前线。这下可好,一场心照不宣的“双簧”开演了。他带着部队雷声大雨点小,假的战报雪片一样飞到南京,蒋介石还真以为他尽心尽力,连连嘉奖。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1934年的庐山。蒋介石召集高级将领,秘密制定了旨在彻底消灭中央红军的“铁桶计划”。这个计划由他的德国军事顾问汉斯·冯·塞克特等人一手炮制,打算动用一百五十万大军,构筑一百五十公里的封锁线,配上碉堡和铁丝网,像一个巨大的铁桶,把红军困死在江西。
作为与会的高级将官,莫雄拿到这份绝密文件时,手心全是冷汗。他知道,这份计划一旦实施,后果不堪设想。
他必须把情报送出去。夜深人静,他找到了潜伏在自己身边的刘亚佛、卢志英、项与年,四个人把这份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情报,用特制药水,一字一句地抄写在了一本《辞源》的字里行间。
谁去送?项与年站了出来。他本就是江西客家人,熟悉地形。为了不引人注意,他扮成一个沿街乞讨的叫花子,甚至狠心敲掉了自己的四颗门牙,让自己看起来更凄惨。
他一路风餐露宿,靠着乞讨,躲过一道又一道关卡,走了整整一个多星期,最终在红军主力即将转移的前夜,把这本沉甸甸的《辞源》交到了周恩来的手上。
正是这份情报,让中共中央下定决心,提前进行战略转移,这才有了后来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可以说,没有莫雄,长征的历史,可能就要被改写。
纸终究包不住火。红军主力成功突围,蒋介石立刻起了疑心,莫雄很快就被逮捕。在长达五个月的监禁和审讯中,他硬是咬紧牙关,一个字都没吐。加上何应钦等国民党元老出面说情,蒋介石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怕动摇军心,最终还是把他放了。
但从此以后,莫雄再也没有得到过信任和重用。
解放战争后,他看透了国民党的腐朽,悄悄回了广州,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他从没想过要去邀功,甚至主动切断了和我党的联系,直到1951年,被当成“历史反革命”抓了起来。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毛主席一锤定音,叶剑英亲自关照,这位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终于在风雨过后,迎来了晴天。他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省参事室副主任,安度晚年。
回看莫雄的一生,他算不上一个纯粹的共产主义战士,更像一个心怀家国的旧时代爱国者。他凭着一腔热血和对国家最朴素的情感,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悄无声息地,为革命扳动了一下决定性的道岔。历史记住了那些叱咤风云的伟人,但也不该忘记,正是无数像莫雄这样在黑暗中提灯前行的人,才共同点亮了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