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有时候就像拆盲盒,选了个“科技成长”,结果发现账单一看全是银行股;以为押注了“蓝筹实力”,一看持仓单,满屏的小公司股票还时不时波动得让你心脏都快停跳。投资者被弄得一头雾水的“风格漂移”现象,这次有望被明明确确地按下暂停键。
10月31日,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征求意见稿)》,这简直成了广大基民的福音,也是出了把“定海神针”。过去人人都在喊业绩比较基准是评价的“标尺”,但事实上有的基金干脆连标尺都懒得订,就算订了,跟投资风格也经常“脱轨”。而这次新规干脆把规则话说死了:“尺子”必须得实打实贴上,跟基金的投资风格牢牢绑定,并且一次确认后,不允许随意改动。这相当于给基金贴了个“风格显性标签”,啥风味就是啥风味,绝不允许挂羊头卖狗肉。
但证监会这趟厉行“约束力”的改革绝不限于此。监管层挥出的是一记漂亮的“双保险”组合拳。基金公司的不对称操作模式需要调整了——新规不仅要求独立部门来盯着基金持仓与业绩比较基准之间的差距,堪称在投资部门后面安了一个录像机,更是打出了一记硬核的“偏离度预警体系”。只要持仓和基准不对了,触发一定的偏离标准,要吗基金经理抓紧回归正轨,要么提交投决会批准进一步操作,还得饱尝上层大佬的“灵魂拷问”。如此一来,那些热衷追逐风口、赌短期机会的基金经理,可能也得好好掂量自己的操作了,胆敢任性“漂移”?追责机制和下一季度反馈会在等着呢!
这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尤其解气。我们再也不用靠猜测、再也不用被动挨蒙,以后只盯那么一件事——看看业绩比较基准就明白一只基金是啥货色。比如,自称“价值投资”的基金,它的业绩基准如果充斥着高成长股指数,那不必多想,直接一票否决,谁想在根子上不诚实,别来糊弄投资者了。还有一个亮点,这次新规特别强调了绩效与薪酬直接挂钩。想想那些业绩倒车、却年终大赚一笔的基金经理,真是气得牙痒!这下倒问心了,做得好才给你发奖金,业绩长期垫底的就别想着分钱了,这算是从根本上把管理层的利益和持有人绑在了一起。有意思的是,这里用的还是“长期业绩”标准,也就是说,投机取巧那套行不通,关键拼的是真功夫而不是谁追热点追得快。
抓风格,盯业绩,还得靠老老实实投资。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巴菲特和林园这些投资界的常青树,他们能一直遥遥领先的秘诀,无非是专注自己的“能力圈”,不越界,不跟风,看似不够“潮流”,却稳定扎实。这次证监会的“风格稳住”出击,正是要让中国基金市场向这样的逻辑靠拢,还原基金“说啥是啥”的面貌。
所以,以后买基金,我们可以少点心惊胆战,只需要看看标的和基准就敢定下决心。毕竟,谁还想为别人的盲目漂移和投机试错买单呢?反正这把号称“投资”的堵门票,小老百姓是不想掏钱了,基金经理你又会怎么做?这可真是个值得拭目以待的新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