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小一万,退休金可能连四千都不到”——这不仅是个人焦虑,更是制度转型的历史缩影。2014年养老金并轨后,为何差距依旧明显?答案藏在三层蛋糕里:企业年金的有无、缴费基数的悬殊、以及视同缴费年限的“历史账”。并轨实现了规则公平,但几十年的存量差异需要时间消化。本期节目直面现实,揭示“多缴多得”的硬道理:与其抱怨差距,不如从今天起优化自己的“料”。下期我们将探讨如何补上第二份养老金,不让退休生活打折。
主持人:大家好呀!欢迎再次蹲到我们的节目,我们带着新一期节目走来了!在这期节目里,我们来聊聊养老金这事儿,你有没有算过,自己退休后能拿多少?我前几天跟我表姐聊,她工资小一万,退休金可能连四千都不到,我就懵了,这差距也太明显了,你当时第一反应是啥? 嘉宾:说实话,我第一反应也是惊讶,但后来一想,这其实不是今天才有的事儿。你还记得吗,以前机关事业单位的人,自己不用交钱,退休后国家直接发,能拿八九成工资,而企业职工得自己月月扣钱,最后拿的只有四到六成,这起点就不一样啊。 主持人:对对对,我表姐就总说,她单位连企业年金都没有,人家机关单位还有职业年金,那不就是第二份养老金吗?这差距不是一点点。那你说,2014年不是并轨了吗?为啥现在还差这么多? 嘉宾:好问题!其实并轨解决的是计算公式统一,好比是大家用同一把尺子量身高,但你量的是过去几十年攒下的‘料’,人家是实打实按工资交,你可能长期被压在最低基数,这料能一样吗?我给你打个比方,就像两个人一起存钱,一个每月存一千,一个有时存五百还断档,几十年后取钱,总数能一样吗? 主持人:嗯,我懂了,那这‘料’具体差在哪儿?是不是除了年金,还有别的? 嘉宾:没错,年金只是第一层。第二层是缴费基数。机关事业单位基本按实际工资交,缴费指数可能到一点五甚至更高,而很多企业按最低基数交,指数可能长期卡在零点六。你想想,这差一点,三十年复利下来,个人账户能差多少?我表姐就是个例子,工资小一万,公司按最低交,她也没办法,怕丢工作。 主持人:天呐,这太扎心了。那除了钱的问题,时间账呢?工龄怎么算的? 嘉宾:好问题!第三层就是工龄。2014年10月以前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那段工龄就算没缴费,也给你算作‘视同缴费年限’,国家承认你那段时间算交过钱,能算进过渡性养老金,有些人能有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年。企业这边呢,除了老职工,现在退休的人能有长视同缴费年限的越来越少了。这又是历史账。 主持人:所以说,这差距是三层蛋糕:年金层、缴费层、工龄层,每一层都差一点,加起来就差一大截。那政策不是说‘提低控高’吗?这不就能拉平吗? 嘉宾:说实话,这说法有点理想化。政策确实在调整时更强调定额调整,就是每人加同样金额,比如都加一百块。这对拿三千三的人来说,涨幅大些,对拿七千八的人来说,感觉不明显。比例差距是缩小了,但绝对值差距还在那儿摆着。数学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主持人:那并轨到底改变了什么?是不是只是形式公平? 嘉宾:对,这就是关键。并轨是实现了制度公平,大家用同一个公式算,但输入参数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它不是结果平均主义,而是规则起点公平。过去几十年的旧账,需要时间来慢慢消化。就像种树,早种勤浇才茂盛,现在想多拿点,就得想办法延长缴费年限,提高缴费水平,或者盼着单位给建企业年金。 主持人:我明白了,那对我们正在工作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嘉宾:核心就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并轨没改变这个原则。你交得多、交得久,退休后自然拿得多。别指望政策一下子拉平,那不现实。历史账需要时间,个人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尽量把‘料’攒足。 主持人:说得太对了!所以,我们不是在抱怨差距,而是在理解规则,然后想办法优化自己的‘料’。那下期我们聊聊个人养老储备的补充方式,你觉得怎么样? 嘉宾:太棒了!下期我们聊聊怎么自己补上这‘第二份养老金’,别让退休生活打折。你记得关注我,别错过! 主持人:最后,想把今天讨论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送给你:并轨是实现制度公平的关键一步,但历史账需要时间消化。希望它能给你力量。关注我,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