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吨的大块头还没起飞,已经把太平洋对岸的分析师吓出黑眼圈。
“又是PPT飞机吧?”有人撇嘴。可美国防务网站连夜扒出一篇中国团队发在期刊上的论文,数据密密麻麻,连翼梢小翼上翘1.5°都算得清清楚楚。老外那边把截图甩进聊天群,立马炸锅:这哪是论文,分明是战书。
先说个冷知识:我们造客机烧的是煤油,造军舰烧的是重油,唯独这架飞机,肚子里能灌两种油,想喝啥喝啥。23号那天,同厂的兄弟船刚把能烧双燃料的客滚船交了钥匙,转身就把技术打包塞进飞机油箱。船老大在码头挥手,飞机设计师在风洞里偷笑: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再看造型。传统运输机像条胖头鱼,机身是身子,机翼是胳膊,怎么看怎么别扭。新机直接把胳膊和身子缝在一起,变成一块整板,学名升力体。正面看过去,像把菜刀横着飞,肚子全是货,边飞边吸气,升力蹭蹭往上冒。运20的老工程师摸着模型嘀咕:当年我们改外形得算半年,现在直接拍扁重来,年轻人真敢。
心脏也换了个狠角色。四台CJ2000发动机一字排开,每台推力35吨,比毛子的D18T还猛。更过分的是省油,油箱省下来的位置又能塞两辆车。有人说高原机场空气稀薄,飞机容易喘,新机直接把运20在西藏摔打出来的经验打包复制,起落架加长,襟翼角度加大,轮子一落地,飞行员心里只有一句话:稳了。
军用?当然能装。200吨货舱里塞四辆主战坦克绰绰有余,从广州起飞,睡一觉就到夏威夷。地图摊开,原本画了三道岛链,现在像被橡皮擦掉一道。老外那边的智库连夜改PPT,嘴硬说“还在评估”,手指却在键盘上发抖。
可军方只是它的小目标。真正吓人的是民用的玩法。修高铁缺架桥机?整机打包空运,上午还在郑州,下午就在老挝落地,省掉半个月海运。偏远山区地震,大型挖掘机原来得拆成零件,现在整机往里扔,72小时通路不是口号,是计划书。更离谱的是它能背着火箭上天。把火箭绑在背上,飞到一万米,点火,卫星直接入轨,发射场从此变成飞机跑道,酒泉的同志可以少加几个夜班。
最骚的是消息放出的方式。论文先丢给国际期刊,美国媒体转载,国内网友才后知后觉。有人骂“又被外媒抢先”,懂行的笑而不语:这叫借力打力。飞机还在图纸阶段,舆论已经飞了三圈,省下几亿宣传费。五角大楼的退休飞行员上电视吐槽“我们落后一代”,话音刚落,弹幕飘过:谢谢免费打广告。
质疑声也不是没有。网友掰手指数钱:四台大推力发动机,一架得烧掉多少科研经费?论文作者甩出曲线图:新材料减重15%,维护周期翻倍,算下来全寿命成本反而比老掉牙的C5便宜。算盘打完,质疑的人默默删帖。
再把镜头拉回车间。焊接机械臂火光四溅,工人戴着墨镜刷手机:抖音上有人把新机P成快递涂装,配文“江浙沪次日达”,点赞破百万。工程师路过瞟一眼,笑得比焊花还亮:别闹,真送快递得先把顺丰的飞机改成小弟弟。
有人担心技术太激进。设计师掏出一摞试飞记录:缩比模型已经飞了八十七次,失速尾旋、侧风降落全试过,数据好到让风洞都怀疑人生。老专家看完摘下眼镜:当年运20第一次滑跑我手心全是汗,现在我只恨自己退休太早。
故事说到这儿,飞机还没首飞,全球快递路线图已经被网友画成彩虹。想想看,以后新疆的樱桃凌晨采摘,中午就能出现在新加坡早市;海南的救急药品打个飞的直奔青藏高原。技术这玩意儿一旦落地,最先感受到的不是军迷,而是菜市场的阿姨。
飞机嘛,终究只是工具。可当它把坦克、挖掘机、火箭、樱桃统统装进肚子,还能在高原、海岛、沙漠自由起降,工具就变成了杠杆。杠杆那头撬动的,是物流成本、基建速度、救灾时间,以及所有普通人对“远方”两个字的重新定义。
老美还在吵C5换发动机还是买新飞机,我们已经把下一代运输机开进论文、开进新闻、开进每个人的手机屏保。技术迭代像高铁窗外闪过的电线杆,一眨眼就换一茬。
那么问题来了:等这架200吨的大块头真正降落在你面前,你最想让它帮你捎点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