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平时听着也就听着了,但在某个时间点,从某个特定的人嘴里说出来,那分量就完全不一样了。今年3月7号,《人民日报》发了篇短到不能再短的文章,就这么个情况。满打满算28个字:“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中国终将统一,也必将统一。”
这几个字,像一块石头砸进了平静的水面,尤其是在两会这个节骨眼上,那涟漪可就大了去了。网上好多人一下子就精神了,嗷嗷叫着“有生之年”系列的大结局,看样子是真要拉开序幕了。这可不是瞎激动,《人民日报》是什么分量,大家都懂。它的表态,从来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最终定调。
所以这28个字,与其说是新闻,不如说是一份宣言,一份摊在桌面上、不带任何拐弯抹角的宣言。它告诉所有人,关于台湾问题,剧本已经写好,方向已经明确,演员都已就位,现在,只是进程在加速而已。
这本账赖不掉
这份宣言的底气从哪来?很简单,历史的账本摊开在那,翻开就没法合上,每一页写的都是“中国”这两个字。这事儿得从一千八百年前说起,早在三国那会儿,吴国就派船队到过当时叫“夷洲”的台湾,史书上白纸黑字,记得明明白白。这可不是民间传说,是正儿八经的国家行为。
后面一千多年,从中原的隋唐宋元,到后来的明清,对台湾的管辖和开发就没断过。到了清朝光绪十一年,也就是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了中国版图里不可或缺的第20个行省,管着台湾本岛和澎湖这些岛。这条历史的链条,一环扣一环,结实得很。
当然,历史也有过让人憋屈的时候。1895年甲午海战打输了,腐朽的清政府签了《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抢走了。但这终究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段弯路。二战的炮火把一切都扭了回来,1945年10月25日,日本投降,台湾光复,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这回归,有《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这种国际法文件背书,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日本必须归还它从中国偷走的所有领土,其中就包括台湾。1949年后的两岸分治,是内战留下的历史问题,但从来就没改变过台湾属于中国这个法理事实。
国际社会心里也跟明镜儿似的。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用压倒性的票数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顺便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给请了出去。这份决议含金量极高,它从根子上就确认了一个中国原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到今天,全世界181个国家都认这个理儿。
岛内有些人总爱拿那个《旧金山和约》说事,鼓捣什么“台湾地位未定论”,纯属自欺欺人。那份和约,中国作为主要战胜国压根就没参与,它凭什么推翻二战盟国一起定下的规矩?所以说,《人民日报》那句“终将统一、也必将统一”,不是空喊口号,是踩在厚重的历史和法理基石上,得出的必然结论。
文火慢炖也得有猛火镇着
有了历史和法理的底气,剩下的就是怎么把蓝图变成现实。今年以来的各种动作,画出了一幅清晰的路线图:软的更软,硬的更硬。一边是毫不含糊地划出红线,另一边是春风化雨般地促进融合。
两会期间,外长王毅在记者会上就把话说得很重,直言“台独”是“玩火自焚”,外部势力搞“以台制华”注定是“螳臂挡车”。这狠话背后,是越来越强的军事实力。解放军的055大驱、航母编队,现在在台海周边转悠都已经是常态,算不上什么大新闻了。
外部势力也没闲着。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军舰艇在台湾海峡的动作也变得更加微妙,每次试图传递错误信号,解放军的舰机都全程跟监警戒,寸步不离。到了9月,美英军舰又来搞联合穿越,我军方发言人直接就斥责这是“滋扰挑衅”。这些军事应对,信号再明确不过:中国的核心利益,谁也别想碰,台海的主动权,必须在我们自己手里。
但光有“大棒”还不够,“胡萝卜”同样重要,甚至更关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对台工作会议,都把“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放到了一个特别显眼的位置。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也明确说,新的一年要积极推动两岸各项交流。
这不是空话。去年两岸贸易额早就过了两千亿美元,今年势头不减。你去厦门的港口看看,那些来来往往的货轮,起起落落的集装箱,就是两岸经济血脉相连最好的声音。为了方便台胞,就业证简化手续,各种惠台措施一波接一波,大陆正在用最大的诚意,为台湾同胞共享发展机遇敞开大门。
去年,就有上万名台湾青年选择来大陆安家创业,在各种交流营的篝火晚会上,他们分享着自己的追梦故事。这种人心的融合,比任何强硬的手段都更有穿透力。可以说,大陆正在织一张越来越密的网,用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融合,让统一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必然。
牌桌上换了庄家
台海这盘棋,从来就不只是两岸自己的事,背后总有大国博弈的影子。但现在,棋盘上的棋子,分量和位置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个总想拿台湾当棋子来牵制大陆的玩家,突然发现,这颗棋子越来越烫手,也越来越不听使唤了。
美国还在玩“以台制华”的老一套,但明显力不从心。军舰穿越台海的次数就在减少,去年还有4次,今年上半年就降到了2次。9月份德国那两艘军舰跑来凑热闹,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姿态,掀不起什么大浪。每次有外部军舰过来“刷存在感”,解放军的跟踪监视就像影子一样跟上,既不升级冲突,也绝不让你舒坦。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中美综合实力的此消彼长。大陆超过18万亿美元的GDP、世界第一的制造业规模,还有在5G、高铁这些领域的科技优势,这些硬邦邦的实力,让任何外部干涉都得掂量掂量。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话就很有代表性:“无论怎么炒作‘大陆威胁’,都挡不住统一大势。”
反观台湾岛内,赖清德当局上台一年多,选了一条跟主流民意拧着干的“台独”冒险路。国台办早就点明了,民进党当局的顽固分裂立场,只会加剧两岸对立。岛内民调却显示,绝大多数老百姓想要的是和平交流,而不是被绑上“台独”的战车。
台湾防务部门曾放话,说到2030年要把防务预算提到GDP的五成,这种痴人说梦的话,恰恰暴露了他们内心的虚弱和焦虑。他们自己的报告里评估大陆将在2035年前完成“台海内海化”,这听着反而更像是对自己无力回天的未来的精准预判。
结语
今年,大陆还做了一件特别有深意的事:经由人大常委会表决,正式把10月25日定为“台湾光复纪念日”。这个动作,不光是纪念80年前那段回归的历史,更是在用国家最高法律的形式,向全世界宣告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现在回头再看《人民日报》那28个字,就能更深地理解它的分量。它不是一个孤立的表态,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扎实实的行动和不可逆转的实力变化之上的总结陈词。历史的经纬、法理的准绳、经济的融合、民意的向背以及军事的后盾,所有的线索,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终点。
台湾的前途和福祉,终究要系于国家复兴的伟大进程之中。当大陆敞开怀抱,提供无限机遇时,任何固守分裂的幻想都显得那么不合时宜。统一的大业,靠的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融合与不可阻挡的实力。路子对了,步子稳了,那个倒计时,其实早就在每个人心中悄然开启了。说到底,这是中国人的家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挡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