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军的最终结局

 56    |      2025-10-26 12:09

兰州战役,是西北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坚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以伤亡8700余人的代价,歼灭青马2.7万余人,消灭了青马的主力,打开了进军青海、宁夏、新疆的门户。

长期以来,青海马步芳家族为了统治的需要,利用历史上青海、甘肃地区的民族矛盾,在军队和回族民众中进行欺骗宣传,歪曲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污蔑解放军要“杀回灭教”,制造恐惧。

针对这一情况,第一野战军在行军的过程中,非常重视部队的民族政策教育。

部队所到之处,严守群众纪律,不进寺院,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帮助群众做好事,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对被俘的马家军官兵,不杀不辱,有伤有病的给予治疗,并发给路费和证明,释放回家。

第一野战军的一系列举措,在西北各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影响很大,很快消除了他们对解放军的误解和疑惧。

临夏作为马家军的发迹之地,解放之后各界人士和群众纷纷写信,规劝他们在马家军中的亲友,放下武器,投向人民。

一些有识之士甚至主动请缨,组成劝降团,随同第一野战军一起做马家军官兵的工作。

这些行动,对分化瓦解青马军队起到了积极作用。

兰州解放后,为不给逃入青海的青马残部以喘息的机会,彭德怀命王震率第1兵团乘胜追击。

1949年8月27日,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第1军进至永靖黄河渡口。

渡口的守军在逃跑时,已将黄河上的铁索桥和船只破坏。

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第1军部队搜集到大量的羊皮筏,并动员了一批水手,渡过黄河,经西马营、古鄯邑、红水店、平戎驿,向西宁挺进。

人民群众帮助解放军绑扎渡河木筏

1949年8月27日,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第2军在解放了循化。

循化的守军为阻止第一野战军追击,烧毁了古会郡黄河木桥和义马木庄仅有的2只木船及积存的木料。

为了迅速渡河,第2军各部队分头搜集木料、绳索,梆札木排北渡。

1949年8月30日,第2军14团4个班和军侦察排在炮火的掩护下,由草滩坝强渡成功。

第14团主力迅速渡过黄河将守军击溃,全军顺利北渡。

之后,第1兵团先后攻占和解放民和、享堂、甘都、平安驿、乐都、化隆等地。

逃回西宁的马继援惊慌失措,不敢久留,惶惶然爬上飞机出逃重庆。

马步芳、马继援父子见大势已去,遂携大批黄金、白银,先后飞逃香港。

马步芳家族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西宁城内,官兵顿时作鸟兽散。

霎时间,西宁成为一座空城。

1949年9月5日,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第1军先遣骑兵侦察队600人抵达西宁。

次日,第1军第2师5团在副军长兼2师师长王尚荣的率领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入城式,受到西宁各族人民和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西宁解放后,逃往西宁尚武庄、大通、三角城(今海晏)、祁连等地的青马第82军100师、190师、248师,以及第129军357师和骑兵第8师等残部,共3000余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经临夏劝降团劝导,先后向解放军投降。

1949年9月下旬,青马先期进入新疆的骑5军,参与了陶峙岳、包尔汉的起义。

骑5军军长马呈祥因不愿参加起义,被“礼送”出境。

至此,马步芳家族拥有的武装力量全部瓦解。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欠第7军附第62军)在解放陇西、临夏、西宁的过程中,共歼灭马家军1.48万人。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千米以上,地形自南而北分为高原、山地、台地和平原。

黄河由甘肃兰州向北流入宁夏中部地区,使其形成一片绿色的冲积平原。

这就是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著名富庶之地“河套”西套地区,宁夏的首府银川就坐落在这里。

兰州战役后,马鸿逵、马鸿宾率部退守宁夏。此时的宁马,尚有4个军约7.6万人。

其中,马鸿逵的宁夏兵团有3个军约6万人,马鸿宾第81军约1.6万人。

宁夏,是马鸿逵、马鸿宾的发迹之地。

二人虽是同宗的叔伯兄弟,但历来关系紧张。

宁夏主要由马鸿逵控制,他长期追随蒋介石反共,基本没干过什么好事。

马鸿宾则不同,他长期遭受马鸿逵的排挤。

抗战时期,马鸿宾拥护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并在绥西地区与傅作义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1947年4月,马鸿宾第81军179团被歼灭后,彭德怀亲自接见了被俘团长马奠邦(马鸿宾女婿),并让他带了一封信给马鸿宾。

信中,彭德怀诚恳规劝马鸿宾不要追随蒋介石打内战,并要求其释放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

马鸿宾见信后,立即释放了关押的中共地下党员。

第一野战军进军甘肃后,马鸿宾深知以自己现有力量,无法对抗解放军进攻,因而有起义的意向。

马鸿宾

为了早日结束战争,尽量减少生灵涂炭,毛泽东曾对第一野战军下达过“对宁夏二马可在军事打击下,尽量争取用政治方式加以解决”的指示。

1949年8月6日,也就是第一野战军发布进攻兰州作战命令的两天后,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并贺龙、习仲勋《兼取政治方式解决西北地区》,其中说:

“现在西北敌军分向汉中、兰州、宁夏三处退却,我军亦须分为三路解决退敌。

除用战斗方式解决外,尚须兼取政治方式解决。

我们认为,西北地区甚广,民族甚复杂,我党有威信的回民干部又甚少,欲求彻底而又健全又迅速地解决,必须采用政治方式,以为战斗方式的辅助。

现在我军占优势,兼用政治方式利多害少。

马鸿逵是傅作义的把兄弟,马派马如龙及哈某至绥远接洽,有请求和平解决之意。

傅作义说马极愿求和,只恐求之不得。

请你们对宁夏的问题考虑一下,是否可以经过傅作义去改编马鸿逵部。

我们认为在马步芳解决之后,必须使用杨得志兵团深入宁夏,给马鸿逵部以歼灭的打击,迫使残部退入后套,然后经过傅作义用政治方式去解决。

对马步芳必须歼灭其主力,但他有玉树等地为后方,可以保存残部。

......此外,班禅现到兰州,你们攻兰州时请十分注意保护并尊重班禅及甘青境内的西藏人,以为解决西藏问题的准备。”

西北三马

1949年9月4日,毛泽东又致电西北局,指出:

对马鸿逵应力争全部缴械,其次则争取大部缴械,一部改编,总之该部改编的部队愈少愈好。

同时还指出:请考虑派人向马鸿宾做些工作,争取其大部和平缴械,一部改编的局面。

为了争取和平解决宁夏问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还通过傅作义、邓宝珊做马鸿逵、马鸿宾的工作。

第一野战军在宁夏问题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西安解放后,第一野战军派第19兵团联络部长甄华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并派马鸿逵原驻西安办事处少将交通处长回宁夏做其工作。

兰州解放后,西北局又请在甘肃、宁夏伊斯兰教上层人士中有较高威望和影响的郭南浦先生(又名郭均三),前往宁夏做争取工作。

马鸿逵与共产党为敌多年,此次又得到蒋介石数百万银元的军饷,已经表示要“死守宁夏”。

马鸿逵拒绝和平解决宁夏,仍想继续顽抗。

马鸿宾对中共的政策还存有一定疑虑,尚未下定决心起义。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野战军决定在兰州战役结束后,第19兵团稍事休整,即可向宁夏进军,给宁马以军事打击,迫使其和平解决宁夏问题。

马鸿逵

马鸿逵为了保住宁夏,迅速将援助兰州的“贺兰军”撤至中宁、金积、吴忠堡和灵武地区,并设置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以骑兵第20团守同心,第81军一部守靖远,新编骑兵第1旅守景泰。

第二道防线,以贺兰军守中宁,第81军主力守中卫。

第三道防线,以第128军守金积,第11军守灵武。

马鸿逵妄图凭借有利地形,采取分区防守、纵深配置、层层抵抗的方法,阻止第一野战军前进。

虽然作了周密部署,但马鸿逵深知,依其现有力量,根本无法阻击第一野战军进击宁夏。

1949年9月1日,马鸿逵借口出席国民党紧急军事会议,乘飞机离开银川前往重庆,再未返回宁夏。

临行前,马鸿逵将宁夏的军政大权交给儿子马敦静。

1949年9月5日,根据马鸿逵的命令,马敦静在吴忠堡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放水、放火、打光”的死守计划。

破坏青铜峡公路,占领牛首山阵地,必要时执行放水计划,并部分调整了兵力部署。

就在马鸿逵飞赴重庆的同时,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下达进军宁夏的命令。

首先,截歼中宁守军。

具体部署为:

第63军1个团附军工兵营和第65军工兵营组成先遣队,于9月2日出发,负责扫清残匪,整修道路,筹集粮袜任务。

第63军主力于9月7日出动,以4日行程进至靖远以北地区。

尔后,以一部向北经陡城堡、水泉扫清残敌后,沿公路东进,主力经打拉池向中宁进击。

第188师于9月7日沿黄河北岸,在63军左侧向中卫推进。

第65军(欠工兵营)9月8日经贡马井、郭城驿、黑城子、靖远、打拉池,随第63军后跟进。

第64军在兵团主力进至靖远后,主力经红寺堡向中宁东北推进,截断中宁守军退路,协助第63军夹击中宁守军。

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

1949年9月5日,第63军187师、189师沿黄河南岸,第188师沿黄河北岸,成钳形之势向宁夏推进。

沿途守军均成惊弓之鸟,不战而逃。

1949年9月15 日,第188师进占景泰县城,守军新编骑兵第1旅旅长张钦武率部千余人投诚。

之后,第188师继续向中卫进击。

第187 师冒着狂风暴雨翻过香山,在小炉子、靖远歼守军700 余人后,又于常乐堡、枣林子截歼宁马第81军294师881团和第35师103 团全部,共2000余人。

当日,第187师攻占高家滩渡口,从黄河以南接近中卫。

1949年9月10日,第64军指挥西北军区独立第1师、第2师由固原、七营、海原地区北进。

行进途中,由于第1师、第2师麻痹大意,在豫旺堡、下马关地区遭到宁马第128军257师及骑兵第10旅等部袭击,伤亡惨重。

1949年9月12日拂晓,第63军190师在击溃守军骑兵第20 团后,解放同心县城。

次日,第64军191师由同心城向北,通过百余里的荒漠草原,翻过2000余米的高山,于第二天进占中宁以北重镇鸣沙洲和黄旗营、薛旗营,宁马“贺兰军”闻风西逃。

同时,第63军190师进占中宁。

至此,第19兵团突破宁马第1道防线,从黄河南北两岸进入河套地区。

在第一野战军的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马鸿宾前往包头与傅作义详谈。

马鸿宾表示,只要和平不打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能使第81军成为人民的军队,他均乐于接受,并要求解放军先停止作战,以便进一步商谈。

1949年9月17日,黄河南岸的第64军炮兵团,向对岸守军第81军的碉堡和公路上往来的汽车发动猛烈的炮火袭击。

第63军188师进占中卫沙坡头附近的黄家庙、迎水桥后,即做好进攻中卫的准备。

同时,利用守军撤逃时未及拆除的电话线,劝告第81军军长马惇靖(马鸿宾之子)认清形势,弃暗投明。

马惇靖表示,愿意起义。

马惇靖

第19兵团司令杨得志派64军军长曾思玉为全权代表,向马鸿宾发出通知,表示欢迎他们起义。

只要81军起义,解放军保证全体官兵生命和私人财产的安全。

1949年9月18日,马惇靖派少将师长马培清为代表前往中宁县城,同第64军联络部长牛连璧商谈,草拟了和平起义协定条文。

1949年9月19日下午7时,代表国民党第81军的马惇靖,与代表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的第64军军长曾思玉,在中宁县城签订了和平解放的协定,宣布起义。

之后,第81军改编为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独立第2军,马惇靖、马惇信分任正副军长。

在起义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马鸿宾,被任命为银川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

随着第81军的起义,马鸿逵组织的第2道防线被瓦解。

为了挽救败局,宁夏兵团司令马敦静遂将所属的3个军11个师,重新调整部署:

贺兰军(欠保安第1师)和第11军(欠第256 师)撤向银川、灵武和宁朔地区,并在黄河以东分4个地区组织防御。

第128 军附第 256 师位于灵武;保安第3师位于吴忠堡;第 356 师及骑兵第 20 旅位于金积地区;保安第1师位于金积以西及牛首山、老山地域。

马敦静

根据马敦静的防守部署,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决定首先歼灭金积、灵武地区的第128军。

具体部署是:

第64军附兵团机械化营、战车队,并指挥第65军195师、西北军区独立第1师、第2师为主攻,歼灭金积、灵武地区守军。

第63军和第65军主力由中宁地区北渡黄河,对贺兰军发动攻击,策应第64军在河东作战。

第64军的攻击部署是:

第191师首先攻取牛首山,尔后从西、南两个方向向金积攻击,力求迅速分割围歼守军。

第192师指挥兵团野炮营经滚泉,从南和东南两个方向向金积攻击,协同第191师歼灭金积守军。

独立第1师及第571团沿豫(旺)灵(武)公路进击,迂回吴忠堡。

第190师、第195师为64军第二梯队,随主力后跟进。

1949年9月18日晚,第191师573团袭占东寺,占领并控制了金积、灵武的锁钥之地。

次日,第64军按计划发起攻击。

随后,第191师攻占青铜峡口,又先后占领养马渠南岸、于家桥和黄营,迫使守军退缩金积。

1949年9月20日,第192师击退宁马骑兵第38团的阻击,攻占王家桥、田家桥,逼近金积外围,将宁马第356 师围困金积城内。

第191 师和 192 师除各留一部兵力继续围困金积外,主力转向吴忠堡。

第190 师兼程向金积推进,接替第 191 师和 192 师围困金积的任务。

1949年9月21日凌晨,第64军集中优势兵力、兵器攻击吴忠堡,由吴忠堡东南门和清水河突破守军防御,攻占吴忠堡,歼灭守军保安第3师大部。

随后,第192 师主力又转向攻击灵武。

在仁存渡俘获守军一部,攻占灵武,守军第256师5000余人缴械投降。

被围困在金积城内的第356师,在援兵无望、退路被切断的情况下,亦全部投降。

金积、灵武之战,第64军歼灭了宁夏兵团主力第128军,俘73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 124 门及大批军用物资。

马鸿逵的三道防线彻底崩溃,宁夏首府银川完全暴露在第19兵团的枪炮之下。

宁夏兵团司令马敦静见大势已去,慌忙将前线指挥大权交给第128军军长卢忠良,自己直奔机场,钻进一架早已准备好的座机,逃往重庆。

相约死守银川的马鸿逵父子,却在重庆见了面,二人相对而泣。

马鸿逵父子逃走后,树倒猴孙散,马家军陷入一片混乱。

在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宁夏兵团的高级将领进行紧急磋商。

确定由贺兰军军长马全良、第128军军长卢忠良、第11军军长马光宗等领衔,向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等发出要求停战、听候改编的通电。

1949年9月19日晚,马鸿逵在重庆用电台与宁夏的部下联系,得知诸将已发出求和电报后,便要与他们讲话,结果没有一人与他讲话。

此时的马鸿逵,仰面惨笑,继而嚎啕大哭。

逃离的马鸿逵

1949年9月21日,彭德怀复电,对宁马诸将领弃暗投明的行动表示欢迎,并令其派代表赶往中宁,同第19兵团杨得志司令员具体洽谈。

1949年9月23日,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与宁夏方面军政代表卢忠良、马光天、马廷秀分别在《和平解决宁夏问题之协议》上签字。

协议规定:

1、所有宁夏部队迅速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指定地点集中听候处理,在此期间内不得擅自移动。

2、宁夏一切党政军机构、公营企业、牧场、公共财产和建筑及所有武器、弹药、仓库、物资、公文、档案等,立即造具清册,听候点交,不得破坏、隐藏、转移、盗卖。

3、凡人民解放军尚未到达之地区,原宁夏当地军政机关部队,应负责看管物资、维持治安之责,不得发生任何破坏损失事件。

4、在宁夏部队方面执行以上三项条款时,人民解放军方面保证宁夏参加和谈部队全体官兵生命财产之安全。

至此,“宁夏王”马鸿逵苦心孤诣经营数十年的老巢,土崩瓦解。

马鸿逵在选拔军队将领时,能不能打仗在其次,关键标准是看对马家是否效忠。

然而,生死关头,马鸿逵父子撇下众将领,自顾逃命,让留守火线的部将甚是心寒。

于是,在宁夏战役后期,宁夏兵团的官兵,甚至军、师级的高级将领,主动与解放军接洽,联系投诚的人络绎不绝,也就不足为怪了。

据说宁夏兵团负责谈判的全权代表,在看了解放军提出的协议草案后,竟喜出望外、感激万分。

他们没有想到解放军是如此的宽宏大量,当即表示完全接受,坚决遵守协议内容。

就在第19兵团与宁夏方面签订协议期间,驻守银川及大小坝地区的宁夏兵团第11 军、贺兰军相继溃散。

散兵游勇在银川城内骚扰滋事,四处抢劫,社会秩序十分混乱。

鉴于宁夏方面无力执行《和平解决宁夏问题之协议》,第一野战军也不能按和平协议条款处理宁夏兵团。

经请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新华社撤销了原拟9月24日公布《和平解决宁夏问题之协议》全文的决定。

兵败如山倒。

贺兰军军长马全良、副军长王伯祥见部队失去控制,担心向第一野战军无法交代,于是前往吴忠堡,执意要面见第19兵团64军军长曾思玉。

他们介绍了银川城内的混乱情况后说:

“银川城正处于水火之中,数万父老民众都盼望解放军能早日入城,请曾军长尽快发兵,制止骚乱,控制局势。”

由于此事关系到和平解决宁夏的政策问题,曾思玉没有立即答应。

在马全良的多次请求下,曾思玉打电话向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汇报情况。

杨得志认为,和平解放宁夏的协议刚签订,明确规定人民解放军9月25日接管银川,一定要严守信用。

曾思玉向马全良、王伯祥转达了杨得志的意见,并劝他们回去设法维持部队。

马全良、王伯祥二人坚决不回,他们认为:

“在中宁签署的协议虽然规定了接收银川的时间,但现时情况有变,大军为拯救百姓提前入城,并非是失信于人,怎会遭人非议?”

见对方言之有理,曾思玉再次给杨得志打电话。

曾思玉

当杨得志了解到马全良不能代表宁夏当局时,第二次答复解放军不便提前进城。

马全良和王伯祥坚持认为,只有解放军提前进城,才能控制住局势,减轻他们无法承担的责任,否则一旦出现可怕后果,他们将会成为后人唾骂的罪人。

曾思玉原本也希望早日进入银川城,经马全良和王伯祥一番苦劝,第三次打电话给杨得志,再一次重复二人的请求。

杨得志接到电话后说道:

“我们不能首先破坏双方协议,让人家说我们共产党说话不算数。”

又说:

“如果宁夏当局能正式向我军提出这个请求,或者组织银川各界代表出城迎接,我们才好考虑提前进城。”

此时,彭德怀也接到马鸿宾请求解放军入城的急电。

据此,彭德怀指示杨得志答应对方请求。

杨得志即令第19兵团64军,提前进入银川。

解放银川入城仪式

1949年9月23日晚,第64军军长曾思玉命所属第191师572团为先头部队,连夜冒雨由仁存渡过黄河,乘宁夏代表带来的40余辆汽车,进入银川城,控制了城区。

次日,第64军军部率第 191师主力进入银川,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

1949年9月26日凌晨,第19兵团主力在银川市举行了隆重的入城式。

四天之后,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宁夏战役历时22天,歼灭宁马4万余人。

其中,毙伤780人,俘2万余人,起义和投诚2万余人,余者大部自行溃散。

第一野战军第19 兵团,伤亡700 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马鸿宾官至宁夏省副主席、甘肃省副省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为统一事业作出过许多有益贡献。

1960年10月20日,马鸿宾在兰州病逝,得以善终。

前排左一马鸿宾

1949年8月25日,马步芳在兰州战役失败后飞逃重庆,因“擅离职守”,受到国民党“撤职议处”。

1950年,马步芳以3000两黄金贿赂蒋介石的亲信,取得了出国护照,飞到埃及开罗做寓公,后来又转去沙特阿拉伯。

1957年,马步芳获得台湾驻沙特“大使”一职。

1960年,马步芳辞职。

1975年7月31日,马步芳在沙特阿拉伯病逝。

1949年9月底,马鸿逵逃到台湾,受到台湾“国防部”次长郭寄峤及马步芳父子的指控,要他对西北败局负责。

不久,马鸿逵被“撤职查办”。

感到在台湾无容身之地的马鸿逵,便谎称去美国就医,后来长期居住洛杉矶。

1970年1月14日,马鸿逵病逝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