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城会玩吧,平台会“抽”才是真的抽得人怀疑人生。别以为网约车司机的高抽成就是噩梦的全部,现在这噩梦都蔓延到顺风车圈子里来了。咱随便来一组“心梗”数据347.9公里的长途车,乘客付204.7元,司机到手才124.3元,平台抖抖手“喝了”80多块,抽成比例高达39.3%,这数字连网约车30%的天花板都敢一脚踹飞,属实有点大马路上抢钱的意思。你要说挣钱也得有点下线啊,可顺风车领域的下线,好像比张国立还会下,往下钻的劲头杠杠的。平台抽成高到让人想报警,结果有关部门却出台“隐身术”,司机和乘客真是相看两不厌,只能一边心痛一边自我安慰咱不过就是顺个路,怎么就顺成了亏本玩意?
说到这里,不得不拿顺风车和网约车掰扯掰扯,这二位原本“辈分”不同,待遇待遇却“难兄难弟”。正牌营运车,好歹有个30%抽成红线守着,算是一点遮羞布。而咱顺风车,本来讲究个“你顺路我搭车”,经济实惠人情味,结果现在全成了平台的“提款机”。有人开玩笑,开顺风车的老司机,收入跟“挤牙膏”似的,平台这边“往死里挤”,司机那头还得笑脸服务,拼单拼到怀疑人生。最气人的是,平台嘴上说“合乘,非营利”,实际上却比谁都积极挣钱,抽成一刀下去,比东北大雪还带劲。司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乘客则成了随时“被宰”的小肥羊。你说气人不气人?
咱先不着急下定论,看看各方怎么说的。有平台活得明白,打着大数据、智能匹配的幌子,收取“信息服务费”天经地义。可问题是,这费收得忒豪横了吧?你“包治百病”也得尊重点滴师傅的血汗钱不是?司机这头,跑了一趟长途累得半死,还不如在家楼下遛个弯挣的多。有司机说了,“跑顺风车到油钱都不打够,平台还能抽个盆满钵满,这生意服了服了。”普通乘客也不傻,看到司机喊冤,心里那个五味瓶被打翻了——“我没占着顺风的便宜,平台怎么倒成赢家?”
再说管理部门,这回啊,像极了我家楼下那只猫,知道有鱼腥味儿但就不露头。司机在论坛里狂刷“有关部门快来管管”,管理层这边却装鹌鹑。啥叫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这叫平台既当红娘又拿大礼,赚得比谁都多。老百姓看明白了,大平台天大地大,顺风车司机和乘客就是随时“被收割”的草。
你以为风浪到这儿就平息了?其实暗流才刚开始湍急。顺风车抽成这活儿,看起来就是一场透明割肉,司机赚得少还那啥地感恩戴德,乘客只能忍气吞声。大家都觉得不公平,那能咋整?没人出来拍桌子,相关部门依然在“闭眼转身”。平台淡定得很,甚至甩出几份报表“我们合规操作,服务升级,都是为了让大家体验更好。”可司机的体验就是跑得越多越怀疑人生,乘客的体验就是被“明抢”还得被教育理性消费。这逻辑,是不是有点熟悉?就像点外卖,商家薅羊毛,平台薅商家,最后消费者连份葱花都没了。
这种局面,谁最得意?当然平台坐山观虎斗,不管风吹雨打,抽成永不塌方。司机之间也分两派一派认命,“没办法啊,平台就一个,能咋的”;另一派琢磨着找新招,甚至萌生了“阳谋”,有人开始在平台外接单,虽说游走在灰色地带,但总比被抽干净强。可不论咋样,司机们的失落和焦虑藏不住,讨论区里一堆顺风车师傅集体吐槽,心里盘算着怎么多赚两顿盒饭。别说,真有一种“人在平台,心在他乡”的味道。
反观顺风车平台,虽然明知道抽成成了公众热议的“雷区”,依旧一副海阔天空、我自岿然不动。甚至在舆论风暴来临前,平台还会摆出“我们优化服务流程、保障司机权益”的面孔,可“保障”一词在高抽成的数据前边,就和东北大葱蘸酱油——听着有味,吃起来还咸。乘客跟司机这对“苦命鸳鸯”,在平台的算盘里就是两颗糖,融化完了还得刮一层糖纸挣点外快。
但你要以为这就是最离谱的了,那还是小瞧了这届平台的骚操作。某些顺风车平台,鸡贼得连单价都能玩出“魔术手”。订单类型一改,价格瞬间变脸,比变魔术还快。拼车、独享、超顺风,反正你改一次价格他都能算出新抽成,一不小心还玩出花。深圳那位司机的经历堪称“活教材”乘客反复修改订单,司机看着自己拿到手的钱越来越少,平台抽成却哗哗上涨。你要是运气好,搞不好碰上平台“临时涨价”,抽成直接坐火箭上天。司机简直成了“顺风”里的逆风少年,乘客则成夹心饼干,吃糠咽菜还得交保护费。
而为什么大家都敢明目张胆地薅?就是靠着监管的“随缘”。过渡的抽成,成了无底洞。舆论风口浪尖上,平台照旧一副“公司章程写得明明白白,反对无效”的态度。哪怕有客户投诉,顶多一个自动回复“感谢您宝贵的建议,我们会认真考虑,优化产品体验。”这话听着耳熟吗?像极了东北人回你“行,回头整”。可这“回头”基本就是来年盼春耕。
一时间,司机在微信群和论坛里炸锅,甚至搞起“晒单”大赛——看谁被抽成多,可比“谁争气谁难受”。有的还直接拿出收入和成本对比,连带烟钱和泡面都算进去。网友戏谑“不如快递员,快递员还管饭!”
过去顺风车司机是一杯温开水,图个顺路、赚点油费,社交加点乐,如今变成“为他人作嫁衣裳”,不出意外就是意外。最扎心的是——平台还美其名曰“平台服务升级”,升级到你想哭。
眼看大战一触即发,管理部门这边依旧保持潜水姿势。事态好像暂时稳定了点,司机们吐槽吐累了,有的甚至接受了“躺平”现实。这时候,平台还时不时再推送一波“优惠券”,安慰消费者,给点“老炮”司机留点饭碗。可是,眼一睁一闭,抽成还是原来的高抽成,花样还在翻新。
这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是山雨欲来。司机和乘客的信任正在平台的抽成里慢慢消磨殆尽。“非营利”的顺风车,到处弥漫着“利润至上”的商味。大家嘴上不吭声,心里却越来越裂开。平台本可以打“温情牌”,结果玩成了“收割机”,司机渐成“弱势群体”,乘客买个便宜都买成了心堵。
更郁闷的是,有司机说“以后不跑顺风车了”,有人打死不信,还被劝“你就是嘴上说说!”事实可真是如此么?不见得。大量司机减少接单、不再接长途,就是赤裸裸的反抗。乘客寻了半天,发现接单的人越来越少。平台开始以“智能分配、优化体验”为借口,鼓励补贴、推送新司机。这一唱一和的操作,说好听点是市场调节,说难听点就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顺风车一哥摇身一变成了抽成冠军。
此时,各方都知道,有个大坑等着如果再没人出手监管,平台抽成极有可能突破天际线,司机彻底变成“冤大头”,乘客用脚投票,只能让无良局面单方面横行。和解?压根看不到。
说句心里话,要照平台那逻辑来讲,“平台辛苦搭桥牵线,收点费用天经地义”,我都要给他们拍烂手掌了——整得是高科技卖油条,套路深似海,能把司机和乘客一锅端,真是互联网创新代表。顺风车本来是个有情怀、有温度的事儿,让平台一搅和,愣是涂满了铜臭味。有关部门也是真“有担当”,专挑“热锅凉水”干,能不露头的绝不露脸。不如把顺风车发展成“平台自骑自开”,啥都别让司机和乘客掺和,看还怎么抽成。司机们认了,乘客们也认了,我们不行就认命,横竖都逃不开那一刀。
最怕的不是明抢,是堂而皇之裹成服务外衣。顺风车这事,表面人人有份,其实谁干谁倒霉。要不咱都像平台学习学习,做一天顺风车司机收四十块抽成,哪怕退休金都省下了。
问题来了,顺风车平台抽成飙到39%都能无人过问,是平台创新精神可嘉,还是规则形同虚设?你觉得这种“收割式”顺风车还能走多远?难不成坚持到底的就是看谁运气好、谁脸皮厚?要么大家一起“社死”,要么都变成平台的摇钱树。你怎么看——司机就该认命、平台抽多少都合理,还是相关部门早该出面砸点桌子?说出你心里的那句大实话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