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7年6月,拿破仑后发制人,取得了弗里德兰的最终胜利,第四次反法联盟就此瓦解,也代表着拿破仑的权力达到巅峰。法兰西帝国的版图从法国贯穿中欧,一直延伸到波兰的维斯瓦河,俄国在整个欧洲的声望则是一落千丈。
俄军统帅本尼希森伯爵
再起欧陆风云
1806年,在第三次反法联盟战争结束后,奥地利被迫接受了法国的“和平条件”,而俄罗斯人则是退回了自己的地盘。
然而没过多久,普鲁士人不甘臣服,同年10月,再次煽动俄罗斯人组成第四次反法联盟,想要再次对法国给予沉痛一击。
然而在天才面前,激情显得一无是处。没用多久,就将普鲁士军队打的节节败退。普鲁士只得退到波兰一带与俄军会合。
不过波兰战场的地形和环境特别恶劣,而拿破仑向来以行动迅猛著称,在险要的环境下,严重的拖慢了法军的前进速度。
法国人也不得不在波兰进入冬季营地休整。不改也就此因祸得福。在接下来几个月的休整时间内,法国极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军队,并在波兰当地也招募了一批勇士。
1807年6月,拿破仑集结20万大军,准备发起猛攻。俄国人和普鲁士人的情况则是没有那么乐观。普鲁士人由于上一次的挫败还没有缓过气来。第四次反法联盟的主角只能是俄国人了。
本次俄军统帅由本尼希森担任,他率领11.5万的军队,这次他不想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主动出击,想要集中优势兵力,对法国人逐个突破。
6月4日,本尼希森安排了六只独立的小队,对法国的一支侧翼军队发起了进攻。但是这六只小队却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协调,不仅没对法国人能造成冲击,反而是自己被打得节节败退。
6月10日,拿破仑下令攻打位于海尔斯堡的俄军。此次战斗由缪拉元帅和苏尔特元帅率领。此处是俄军的大本营。他们已经事先构筑好了坚固的防御。因此对法国的骑兵和步兵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不过他们还是顺利拿下了对手。
危机到来
俄军一直处于被动防守的阶段。此时拿破仑有两个进攻选择。其一就是本尼尔森的主力部队;其二是反法联盟的根据地——柯尼斯堡。最终经过一番抉择,拿破仑决定同时向两个地方发起攻击。由拿破仑亲率六万主力,攻击柯尼斯堡;另外则是让拉纳元帅,率领本部人马牵制本尼尔森。
本尼尔森一听拿破仑兵分两路,高兴坏了。他决定再次主动出击,率先消灭掉拉纳元帅。6月13日,本尼希森率领部队抵达弗里德兰。弗里德兰三面临水,北面是米尔斯河,南面和东面是阿勒河。四周的地形则是非常的宽阔,非常有利于骑兵的作战。本尼希森则是马上命令工兵在阿勒河上架起浮桥,以便控制有利地形。
法军则由皮埃尔·高赫宁率领第九轻骑兵团率先抵达弗里德兰。但是马上就遭到了安德烈·加里津中将的迎头痛击。法军不敌只得败退。与此同时,俄国骑兵迅速占领了弗里德兰旁边的两个村庄——波斯特亨和海因里希斯多夫,借此处的有利地形,掩护俄军继续推进。
拉纳元帅底下的两个步兵师和格鲁希将军的龙骑兵师也已经抵达战场。俄军法与法军迅速火拼到一起,场面十分激烈。法军兵力不足的劣势逐渐凸显出来。随着阿列克谢·科洛格里 波夫少将的增援抵达战场,迅速对法军薄弱的右翼发起猛攻。好在是格鲁希将军的龙骑兵团赶来增援,才稳住了局面。
法军刚刚喘了一口气,左翼又受到了威胁。乌瓦洛夫中将骑兵师又发起了新一轮的猛攻。还是格鲁希将军的龙骑兵,与俄军作对厮杀。再一次将局面给稳定住了。法军虽然人数处于劣势,但是在拉纳元帅的巧妙灵活布置之下,抵挡住了俄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同时,他还利用田地中高大的黑麦和小麦,以及周围起伏的地形,采用虚张声势之法,让本尼尔森以为法军还有很多部队。
援军到来
此时拉纳元帅的本部人马只有9000名步兵,加上格鲁希将军的龙骑兵团,也只有不到一1.7万人马。于是天刚刚亮,本尼希森便下令开启全面总攻。这是他采取两面包抄的办法:一路向军左翼发起猛攻;另一路向海因里希斯多夫发动右翼突击。残酷的拉锯战即将打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军的兵力优势越来越明显。乌瓦洛夫将军手下彪悍的哥萨克骑兵对法军的左翼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法军左翼阵地不断丢失。极有可能被俄军给包了饺子。
好在是此前拉纳元帅向拿破仑请求的部分援军抵达现场。由佩林将军率领的第1军、莫尔蒂埃元帅的第8军以及内伊元帅的第6军,相继踏上了弗里德兰战场。
援军的到来,让法军士气大增,备受鼓舞。拉纳元帅也向索特拉奇投入了他最后的预备队。上午10时,俄军停止了进攻。在拉纳元帅顽强的抵抗以及援军的支持下,拉纳元帅成功守住了在弗里德兰的阵地,也打破了本尼尔森想要快速解决战斗的目的。
皇帝降临
正当本尼尔森陷入迷茫之时,一个不好的消息却传来了:拿破仑本尊在其下属的簇拥下来到战场。拿破仑的到来使得俄军从战略进攻转向了被动防守。
拿破仑没有急于进攻,而是重新排兵布阵,蓄势待发。他将格鲁希的骑兵 安排在左翼坚守阵地,其右侧是莫尔蒂埃的第8军。拉纳的人马则是安排在莫尔蒂埃的右侧,内伊的第6军据守右翼。
而且拿破仑还通过对敌军地形侦查,发现了俄军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本尼尔森的部队背靠米尔斯河,且米尔斯河一分为二,使得两路人马失去了呼应。
拿破仑大呼俄军竟然犯了这样的错误,却还不及时调整。于是下达军令立马发起总攻。
拿破仑决定先把米尔斯河南面那支规模较小的俄军我歼灭,并让内伊的第6军与佩林的第1军同时发动攻击。
而此时的本尼尔森还不知道危险即将降临。
下午17时30分,20门法国大炮发出了进攻的号角。内伊的部队向前横扫巴格拉季翁的阵线,但是却遭到了巴格拉季翁的顽强抵抗。并且他还发现两个法国步兵师之间存在较大的协同问题,立马下令科洛格里波夫率领他的骑兵发起绝地反击。同时他的野炮集中轰击内伊的队伍。一时间法军陷入了混乱。
拿破仑及时调整策略,他让皮埃尔·杜邦将军的步兵师驰援内伊,同时派遣拉图尔-毛伯格将军的骑发起反冲锋。内伊得到支援之后立马重振旗鼓,开启了对巴格拉季翁的反扑。
与此同时,一个籍籍无名的炮兵准将集中了30门大炮,对巴格拉季翁还记得狂轰滥炸。 并且将炮兵阵营不断向前推进,距离巴格拉季翁的步兵阵地仅有百米之遥。
将炮兵推进到这么近的距离,对俄军的防线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俄军超过4000名士兵伤亡。没过多久,巴格拉季翁的阵地便土崩瓦解,俄兵仓皇而逃。
随着巴格拉季翁的崩盘,法军也继续向弗里德兰挺近。此时,本尼希森想要部分兵力攻击法军右翼,以此分散拿破仑的注意力,拿破仑并没有上当,一眼就看穿了本尼尔森的计谋。轻轻松松的就应对了他的这次反击。
到了18时30分,俄军的整体的处境已经很糟糕,法军大炮开始轰炸弗里德兰。很多俄军为了逃命纷纷逃上仅剩的一座浮桥,混乱的局面,使得众多俄军士兵自相践踏,掉入河中。
内伊元帅集中力量突击弗里德兰,虽然本尼尔森想要背水一战,然而终究不是其对手。19 时过后,弗里德兰落入法军之手。
此战以拿破仑大胜而结束,虽然他们损失了约8000人,而俄军的损失则高达2万人和80门大炮。
两天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就主动求和,拿破仑在6月19日接受了这一请求。7月7日, 两位皇帝会面并缔结了《蒂尔西特条约》。
第四次反法联盟就此瓦解,也代表着拿破仑的权力达到巅峰。法兰西帝国的版图从法国贯穿中欧,一直延伸到波兰的维斯瓦河,俄国在整个欧洲的声望则是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