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赛那天,我本来是端着杯咖啡准备边看球边刷弹幕的,结果没想到,这场U19女排全锦赛的走向,让我的咖啡凉得比上海队的一传还快。
0:3,整整三局被江苏按在地上摩擦——而且不是那种你来我往、火星撞地球式的胶着,而是彻底失速型崩盘。
要说输比赛这事儿大家都懂,可眼下这支上海青年队,不缺颜值、不缺国字号苗子,还带点明星光环,却打成这样,真心让人想摔遥控器。
有意思的是,对面的江苏阵中站着个熟面孔——沈富麟。
这个名字在上海排坛混迹了几十年,是我们印象里少有既能摆战术板又能盯细节的人物。
当镜头扫到他的时候,他一脸淡定,好像早就算准了黄悦鑫这一传会出问题,然后精准指挥球队围点突破,一刀刀切进老东家的软肋。
我甚至怀疑,这场比赛对他来说,更像是一堂现场教学:什么叫经验碾压。
倒回几年前,那会儿沈导还在上海。
一位七十岁的老帅,在青训营和职业联赛之间穿梭,把一拨拨年轻人送上更高舞台。
但后来不知怎么,协会换血,要“年轻化”,于是体制内退休的沈富麟,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离开。
他走的时候没敲锣也没打鼓,只留下一堆摇头叹气的老球迷。
而现在,他跑去江苏,把那里从基础抓起,两三年间连克强敌。
这剧情放影视剧里,都嫌编剧太狗血。
其实类似翻车案例,我们不是第一次见了。
当年蔡斌也是,从上海出去接手江苏,然后带他们一路夺冠;如今历史重演,只不过主角换成了沈导。
我忍不住想问一句:这是人才流动还是人才外流?
毕竟对于运动队来说,教练就是灵魂,你把灵魂拱手让给对手,那等于自己挖坑跳啊。
技术层面看,这场失利并非单纯实力差距大到无法弥补。
一传体系松散、二传节奏慢、临场应变能力低这些问题,并非一天形成,也绝不是解决不了。
但陈嘉豪似乎没有B计划,就像春游只带了一瓶矿泉水一样单薄。
反观沈导,用兵如庖丁解牛,每次暂停都直戳痛处,不搞花活,但每一步都是致命击打。
这不仅是战术储备的问题,更是一种心理掌控力——你懂得如何拆掉对方信心,比赢几分更关键。
说句可能扎心的话,现在国内50岁以下、本土培养出来同时具备这种综合素质的教练凤毛麟角。
不信可以数数近几年联赛和全运会冠军班底背后的主帅,有多少人是靠短时间速成捧起来,又有多少是真正历经泥潭摸爬滚打熬出来的?
年龄大的未必守旧,有些老炮反而知道什么时候该推新潮打法、什么时候收回保守策略,因为他们踩过太多坑,对风险敏感度高得吓人。
有人替协会辩解,说退休人员行踪自由,你不能限制别人去哪执教。
这话没错,可问题是,当一个还有余热、有成果、有市场口碑的人就在家门口时,你为啥不主动拉回来用?
难道真觉得只有年轻才代表未来?
竞技体育拼的是成绩与周期配合度,不是谁长得嫩谁就适合当领路人。
在现实世界里,“少年可期”固然浪漫,但“宝刀未老”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觑。
这件事还让我想到其他项目,比如CBA里某些俱乐部也是爱折腾,用新人冲击季后赛名额,但最后发现磨合期耗尽整个赛季;足球圈也有请外籍名帅一年半载,然后草草结束合同收拾烂摊子的戏码。
本质都是管理层战略飘忽,没有稳定核心团队作保障。
所以别怪球迷调侃,“咱们是不是专业输出冠军教练给友军?”
顺便说句,人情世故在体育界从来比数据复杂。
有时候,一个决定拍板下来,并非完全基于竞技逻辑,还有政治考量、人际平衡乃至部门形象等等隐性因素。
但最终买单的是谁呢?
当然是那些坐满看台喊破嗓子的支持者,以及在场上承受压力的小将们。
当你看到直播间弹幕从“加油!”
变成“哎……”的时候,就明白士气消退比比分落后更致命。
所以,如果哪天上海真的再请回沈富麟,我一点都不会惊讶——只是到时候,还剩几个原班弟子跟着学招数,就是另一回事了。
江湖嘛,总有人去,有人留,有人在意气风发时转身,也有人在暮色四合时杀回来补最后一刀。
竞技体育不像电影,它不给你无限NG机会,该抢的人该抓住的不容犹豫,否则只能眼睁睁看别人举起奖杯,再找借口安慰自己:“至少,我们很努力。”
我挺好奇,下次如果沪苏再碰头,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两边隔网相望,一个笑眯眯抚须沉稳布阵,一个焦急皱眉喊暂停,看台上的观众交换个眼神,无声叹一句——故事果然总是在轮回中继续写下去。
那么,对于这种不断重复的人才流出剧情,你觉得,是巧合还是惯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