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物业变局,归属新方向浮现,行业格局或迎重塑

 115    |      2025-10-07 22:57

突发!恒大物业要有新归宿了?丨物业观察

回想起恒大物业风光的时候,那真是人来人往,招投标桌上争得脸红脖子粗,2021年还有差点卖给合生创展的轰动戏码,想当年定下的股权转让价差不多200多亿港元,后来条款扯不拢给搁着了,成了旧事一桩,这回又传说中海、华润要来竞购,双方都出来否认,声音一吼就散了,但市场的烟雾弹已经拉起来。

街坊们看得直摇头,物业是干住人的活儿,恒大物业在人家小区里做到的事还在,但员工说话的口气里带着无奈,内部有人吐槽管理层天天被债务和关联交易缠着,招投标本来讲信用讲口碑,现在招个新客都要先交代这家公司的背景,客户续约率受影响,议价能力被削得不成样子,大家心里明白,钱和信任是两回事。

业界外面的人也不闲着,券商行里8月份就被传出受聘找买家,瑞银和中信证券上阵,这动作一出,同行开始算账,有的公司看着能借机扩张,有的公司盯着市场整合的窗口期准备抢活儿,但收购恒大物业不是简单买块地皮,除了现金流,还有品牌修补和关联方清理的搬运工活。

网友们就爱热闹了,微博里段子和梗层出不穷,有人在评论里调侃“恒大物业买一赠三,送纠纷送合同送惊喜”,也有人把过去的物业服务和现在的收费套餐对比起来,十年前物业像是信仰,业主觉得花钱买安心,现在成了按项目、按服务、按小时计费的时代,很多老业主觉得被套路了,这怨气揉成了舆论的火苗。

现场记者跑到几个小区门口,住户直说早年入伙惊喜连连,保洁、安保、绿化都靠谱,交的物业费心甘情愿,现在新签的合同里有一堆可选项,电梯维保、安防巡检、社区活动全拆成单子,业主算账觉得被分割着掏钱,这种从“包干式安心”到“套餐式透明收费”的转变,让人又爱又恨。

恒大物业的账本也给了扎眼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净利率降到7.4%,同比掉了0.6个百分点,在管面积比去年增加了4100万平方米,但转化的合同在1.5亿平方米的关联方地块上停摆,这意味着表面上规模在扩,下面的收益和可持续性却在打问号。

从监管层面看,政策的影子趁机出现,《价格法修正草案》这样的法规在路上,意在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和收费透明度,上头想管的是热闹,是防止乱收费和霸王条款,但现实是下头的公司还在想法设法把服务拆成子项多卖点钱,法律的声音和市场的躁动在同一条街上嚷着,两边互不相让。

如果央企级买家真来接手,恒大物业或许能借助中海或华润那种资历和信誉,迅速修补品牌伤口,这类买家有钱、有管理经验,能够整合资源,把那些被束缚在关联方的项目逐步剥离转正,让招投标、客户续约的信任度回升,至少短期内能缓和恒大集团的债务压力,把一部分资产变现还债,这对债主和市场都是缓解信心的一针,但条条大路都要走审批和重整,过程并不简单。

现场员工的情绪是复杂的,有人装睡等待变动结果,有人干活时低声抱怨说,两个礼拜没拿到该有的奖金,合同里写的绩效卡住了,外包队伍也开始缩手,社区里的保洁和绿化频率变少,业主反倒先去群里问这问那,矛盾就在眼皮底下发酵,谁的钱该收谁的钱该付,成了现实的拉锯战。

业内竞争者也在算自己的盘,有的企业把目光放在并购和整合上,通过拿下周边小区的招标来扩充市场份额,有的企业开始大力宣传智能化物业服务,把AI巡检、APP报修、智慧门禁挂成招牌,但这些新花样也需要投入资金和时间,短期见不到回报时,一些小公司选择保守,等待更明确的行业方向。

媒体和舆论场上,关于恒大物业的讨论既有同情也有批评,有的评论指出,这次交易若成,对恒大集团债务处置是一条出路,但对业主的服务质量和费用结构却可能带来不稳定因素,有的声音担忧大规模并购会让地方性物业被挤出市场,小业主最后还是被几家大公司主导定价,这种担心在社区群里回响着。

对于普通业主和物业从业者来说,眼下最实在的是学会保护自己,签合同前把服务内容、收费细则、违约责任写清楚,保存好所有缴费凭证和公告记录,在社区群里形成监督机制,必要时用业主大会的形式去问清楚业主委员会的决策和物业公司交接条款,这样一旦公司易主或出现服务缩水,有证据能站得住脚。

小区大爷们有话直说,说到底就是一句话,物业这个活儿不能光看牌子,得看人和账,遇到大转手别傻愣着,要盯着合同、盯着服务标准、盯着钱的去向,别等着事情闹大再跑到门口喊救命,这招教大家怎么躲坑,也算是实用的最后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