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冤军购?天价苏35被西方当成笑话,性能竟被嘲讽80年落后

 75    |      2025-09-11 04:34

最近,西方军事圈里飘着个段子,挺损的。

说俄罗斯的苏-35,在天上飞得像个80年前的老古董。

这话扎心,不光是戳俄国人的肺管子。

也让无数中国军迷,心里五味杂陈。

大伙儿都想起了2015年那笔买卖。

中国花了20亿美金,买了24架苏-35。

当时那个期待劲儿,简直是“四代半王炸”来了。

可没几年,这“王炸”在乌克兰被打得灰头土脸。

这笔钱,到底是花在了刀刃上,还是一次最憋屈的豪赌?

当初的“王炸”,后来的笑话?

回到2014年,中国空军有点青黄不接。

飞了二十多年的苏-27,真飞不动了,急着找接班人。

咱们自己的歼-20,虽然上天了,但离真正能打还有段路。

早期心脏还是俄国货,连矢量喷口都没有。

被当成顶梁柱的歼-16,也还在加紧研发。

整个远程空战能力,眼看就要断档,太危险了。

这时候,就缺一个能立马顶上的“救火队员”。

巧了,俄罗斯那边也正缺钱。

经济不景气,急着卖军火换外汇。

苏-35S,当时他们能拿得出手的最强非隐身战机,直接上了货架。

对咱们来说,这飞机纸面数据太香了。

117S矢量发动机,吹上天的400公里雷达,还有那套玩熟了的苏系操作。

更关键的是,咱们对那台117S发动机,眼馋很久了。

但谈判过程,那叫一个磨叽。

俄国人想打包卖36架,咱们就想要个零头。

来来回回扯了快两年皮,最后2015年定了24架。

说白了,这是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

我们用卢布,平衡了对俄的贸易顺差,换来了急用的飞机和技术。

俄罗斯呢,拿到了救命钱。

在当时看,这事儿挺无奈,但也挺合理。

自家擂台,先输一阵

2016年,第一批4架到货,2018年全部到位。

这批金贵的苏-35,直接给了广东湛江的“南疆利剑”部队。

4500公里的航程,去南海巡逻,给轰-6K护航,再合适不过。

部队还特意练了夜间突防,想把它的潜力榨干。

可惜,新鲜劲儿没过多久,就被现实泼了冷水。

问题出在内部对抗演习上。

苏-35一跟国产新飞机组队,就各种不自在。

它的电子系统,跟咱们自己的作战体系,根本聊不到一块儿去。

空警-500预警机、歼-16D电子战机发来的信息,它经常“已读不回”。

多数时候,只能自己玩单机。

更让军迷们跌破眼镜的是,模拟空战里,它竟然输给了定位比它低的歼-10C。

这下大伙儿不干了,开始怀疑是不是买到了“猴版”。

后来一查,这批苏-35的航电,跟俄军自己用的没差别。

这就更尴尬了,说明不是人家阉割了,是它真的落伍了。

它已经跟不上中国空军“跑步前进”的速度。

乌克兰上空,神话破灭

如果说内部演习只是掉了层皮,那俄乌冲突,简直就是公开处刑。

2022年开打,俄国空天军把苏-35当成宝贝,抢制空权、炸地面全靠它。

乌克兰背后有西方撑腰,防空体系一天比一天硬。

不管是老掉牙的S-300,还是新来的“爱国者”。

都让俄国飞机不敢在高空嘚瑟。

苏-35缺精确制导炸弹,只能玩低空俯冲,用铁炸弹凑合。

这一低头,正好进了人家单兵导弹和各种野战防空的射程里。

赫尔松一架,布良斯克一架,马里乌波尔附近又一架。

前前后后,摔了得有10多架。

西方专家就抓住这点嘲讽,说它那种低空搏命的飞法。

跟二战时盟军战斗机为了扔准炸弹,贴着地皮飞没啥两样。

“80年前的古董”,这外号就这么来的。

为了保命,放弃了高度优势,这哪还算什么先进战机?

最值钱的,是那堆“废铁”

国际市场上,苏-35也成了“票房毒药”。

埃及一看它被法国“阵风”打了个4:0,扭头就取消了30亿美金的订单。

印尼和阿尔及利亚,也因为华盛顿的制裁大棒,不敢买了。

转了一圈,中国成了唯一的海外大客户。

这让当年的采购,显得更像个冤大头。

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从天上拉回地面。

从演习场拉回实验室,这笔买卖的另一面就浮现出来了。

它就像一块又硬又糙的“他山之石”。

狠狠地敲醒了,也深深地启发了中国的航空工业。

最大的收获,就是那台117S发动机。

当时除了装机的,我们还多买了几十台备用。

这就给了工程师们充足的样本,可以放开了拆,不用担心影响战备。

117S的涡轮叶片、燃烧室材料,还有那神乎其神的矢量喷管到底是怎么玩的。

咱们一点点地看,一点点地学。

这些宝贵的经验,直接给国产的涡扇-15扫清了不少障碍。

还有它的“雪豹-E”雷达,电路板拆开一看。

也帮我们优化了国产雷达的抗干扰算法。

为了让苏-35能用上咱们的霹雳-15导弹。

技术人员硬是啃下了俄国火控和中国导弹的“跨服聊天”难题。

这个过程,让我们学会了怎么在别国平台上,用咱们自己的武器。

这些看不见的价值,远比飞机本身更重要。

结语

今天,随着歼-20、歼-16像下饺子一样服役。

苏-35在中国空军里的地位,已经悄悄变了。

它不再是南海巡航的绝对主力。

更多时候,是给歼-20当僚机,或者在演习里,模仿印度的苏-30MKI。

用它不隐身的特点,在和外军飞机对峙时,冲在前面进行警告驱离。

这样,就能把咱们真正的王牌藏在身后。

一架战斗机,一般能飞20到25年。

这24架苏-35,大概会在2035年左右,慢慢告别蓝天。

现在回头看,这笔交易真挺有戏剧性的。

它在一个要命的时刻,补上了我们的短板。

却又因为拉垮的表现,让人失望透顶。

它在战术上,有点“鸡肋”。

但在战略上,却成了中国航空工业,从追赶到并跑的最后一块垫脚石。

这或许不是一次完美的采购,但它用一种最特殊的方式。

在中国空军走向强大的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